「熱忱歡迎世界英才」!國務委員南下,釋放重要信息

2024-11-04   政知新媒體

據新華社消息,11月2日,第22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上海舉行,國務委員諶貽琴出席開幕式並講話。

諶貽琴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強國際人才交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撐。」

幾個重要信息值得關注。

國務委員出席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創辦於2001年,是我國面向國際科技創新和國際人才交流資源,以「促科技創新、謀共同發展、惠全球人才」為主題的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展洽活動。

政知君了解到,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曾先後在江蘇南京、遼寧瀋陽舉辦,2007年開始,長期落戶深圳。這是該大會首次在上海舉辦。

此次在上海,諶貽琴深入留學人員創業園、創業孵化企業、技能培訓中心、基層就業服務平台,調研人才引進、技能人才培養和就業創業等工作。

她強調,要聚焦高質量發展需求,加大引才引智力度,支持各類人才在中國大展所長。

與去年相比,今年的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規格更高。

第21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是2023年4月在深圳舉辦的,時任科學技術部副部長張廣軍作主旨演講並宣布大會開幕。

今年的交流大會,國務委員諶貽琴發表講話並宣布大會開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上海市市長龔正致辭。

共有來自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0多名外國專家,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代表,相關高校、各地方外國專家工作歸口管理部門、外國專家聘請單位負責同志以及用人單位代表共2000多中外嘉賓出席開幕式。

會議的背後,體現了我國對「加強國際人才交流」的重視。

為什麼要重視國際人才?

首先,從國際上看,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步伐的迅速加快,人才競爭力作為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要素變得越來越重要。全球各國正紛紛採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爭奪所需人才,比如調整移民政策、提供豐厚薪金待遇、實行優惠的留學政策、為創業提供稅收優惠等。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

在11月2日的開幕式上,諶貽琴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為全球發展創造更多機遇,也將為各類人才施展才華提供更大舞台。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

在人才制度上,我國一直強調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但強調人才自主培養,絕不意味著自我隔絕。

在2021年舉行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計引進那些能為我所用的頂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資源、創新要素為我所用。

今年2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見獲得202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和在華工作的外國專家代表時指出,「中國的發展是開放的發展,我們敞開懷抱歡迎世界各地英才。」

完善支持保障機制

吸引國外頂尖人才,需要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到,「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在開幕式上,諶貽琴指出,中國將持續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為外國專家和各類人才在華工作生活提供更優服務,熱忱歡迎世界各地的英才來中國發展、參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海外人才,包括外國專家,也包括留學回國人員等。

新華社此前報道,改革開放後,我國有大批留學人員學成後留在海外工作,許多人活躍在國際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高端。把這些優秀人才吸引回來,是解決我國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的現實、快捷、有效的途徑。

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比如拓展事業平台,為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事業平台和工作生活條件;再比如完善服務保障,在待遇保障、出入便利、子女配偶保障等方面不斷完善相關政策等;另外還有加強政治引領,通過教育培訓、國情考察等,增強海外引進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

資料 | 央視新華社 人民網等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