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
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
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也。」魯侯乃獻岑鼎。
——出自北齊·劉子《劉子·卷二·履信》
從前齊國攻打魯國,索要魯國的岑鼎。魯侯用別的鼎冒充岑鼎獻給齊侯,請求訂立盟約。
齊侯不相信這個鼎就是岑鼎,說:「如果柳季說這個是岑鼎,那麼我就接受。」
魯侯打算讓柳季去說服齊侯,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國家的重器,而誠信也是我立身的根本,如今要破壞我立身的根本,來保全您的國家重器,這是我難以辦到的。」魯侯只得獻出岑鼎。
鼎本來是古代的一種烹煮食物的器具,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青銅鼎。
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因為鑄造的成本高,也成為了貴族地位的象徵。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所以鼎就從一般的炊器發展成為傳國重器。
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京。
從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在秦朝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就逐漸失去了。
根據「鼎」的不同作用和含義,產生了很多的成語。
1、根據三足圓鼎,有了成語「三足鼎立」。
2、鼎是煮食物的器具,水在鼎里翻滾稱為「鼎沸」,有了成語「人聲鼎沸」。
3、鼎是古代貴族才能使用的,有了成語「列鼎而食」,「鐘鳴鼎食」,「鼎鐺玉石」。
4、鼎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也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等意義,有了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鼎鼎大名」,「春秋鼎盛」。
柳下惠,姬姓,展氏,名獲,字季禽,魯國柳下邑(今山東濟南平陰縣)人。
因為他的封地在柳下,諡號為惠,所以後人尊稱他為「柳下惠」,他還是百家姓中「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應該是「坐懷不亂」的故事,被人們視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
柳下惠曾在魯國掌管刑罰獄訟,他生性耿直,不事逢迎,得罪了權貴,屢受打擊排擠。
因為他的道德學問名滿天下,各國諸侯都爭著以高官厚祿禮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
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自己在魯國之所以屢被黜免,是因為堅持了做人的原則。如果我一直這樣,到了哪裡都會被排擠;如果我放棄做人的原則,在魯就可以得到高官厚祿。那又何必離開生我養我的故鄉呢?」
孔子和孟子都對柳下惠十分推崇,孟子更是稱他為「和聖」,「百世之師」。
魯侯想通過欺詐來保全岑鼎,但柳季堅決不從,這是因為他把誠信看作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甚至高於生命。
反觀當下,某些人的誠信令人堪憂,連白紙黑字都想抵賴。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是為人之本,信乃立身之道,誠信是一切道德賴以維繫的前提。做人誠信與否,是一個人品德和人格的體現,更是能否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條件之一。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天天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