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以外的「第二戰場」丨年終2023

2023-12-14     電動湃

要想占據用戶心智,領先的技術功底、有力的價格策略,這都是絕對制勝的手段。

只是技術突破並非時時有,企業也經受不住每次「良心低價」的交易底線。

因而在競爭愈發激烈之下,「輿論場」成為了各家比武的新陣地。

車企高管及一把手紛紛下場,似乎不達到「把水攪混」的目的誓不罷休。

在輿論場裡聲名最為顯赫的,大概非理想莫屬。

此前理想MEGA在廣州車展亮相時,提出了「最安全MPV」的稱號,一時間就引起了眾多友商的圍堵。

當時理想提到,MEGA沒給第三排座椅做向後翻折,原因是出於追尾安全考慮,由於後部縱梁結構侵占了空間,導致沒法將座椅翻折收納至地板下方。

再者,MEGA從設計之初,就考慮到滿足88km/h、70%偏置的追尾碰撞測試,標準較之美規要高出10%。

得益於此,理想MEGA為自己附上了「最安全MPV」的稱號。

針對理想MEGA採用的一體式壓鑄骨架+後部縱梁結構的組合形式,而非直接用一體式壓鑄來打造車身完整體,極氪方面很快作出了回擊。

「就是好奇,縱梁不在一起怎麼叫一體式壓鑄鋁?那還不如叫壓鑄鋁板的好。」

「一體式壓鑄骨架不等於一體式壓鑄後地板,後者不但實現骨架一體,還實現地板的集成,感謝理想認可極氪009一體式壓鑄鋁地板的安全性,也期待同行能追趕上!」

對於極氪智能科技副總裁趙春林來說,顯然他並不認為MEGA的「最安全MPV」稱號實至名歸。

此外,嵐圖汽車總經理助理李博曉也發文跟進。

「我個人覺得,如果只是這種程度就自詡「最安全」,未免對於用戶安全有些草率了。」

「MEGA宣傳的時速88公里/小時尾部碰撞,嵐圖夢想家可以做到110公里/小時。」

「還有MEGA宣傳的800mm「最大」吸能空間,夢想家做到了920mm。」

「MEGA宣傳是「國內首款」正面雙側25%偏置碰撞均為G的MPV,這個摸底實驗成績,夢想家也早已拿到。」

友商們紛紛下場,給了理想當頭一棒。

事實上,理想不斷強調自己的「遙遙領先」,這一招是向華為學習的。

「我們在2022年9月底的雁棲湖戰略會上達成一個重要的共識——全面學習華為,學習最先進的企業,且儘快升級為矩陣型組織。」

「我們管理團隊買華為的公開書籍,每個人都不低於十本。」

此前李想發文,大方承認對華為的學習。

當時,李想還提到去年底問界M7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ONE打殘了」。

從事實來看,那會兒理想ONE處於生命周期末端,且李想本人提前預熱理想L8,由此造成前者的銷量滑坡。

李想舊事重提,更多應該是想在新款問界M7推出之前,突出一下理想L8成績的「遙遙領先」。

面對著華為,李想願意放下攻擊姿態。

「不跟華為吵架,實在吵不過。」

「我們內部的認知現在非常一致,就是我們面對華為的心態,80%是學習,20%是尊敬,然後0%是抱怨。」

李想學精了,但總有人還是選擇「撞南牆」,何小鵬就是其中一個。

「拿著一個加強版的LCC說全國能用,我們是不認同的。」

「友商講了AEB,我認為99%是假的,它就是造假。」

「我們不太喜歡用民間的小視頻,說功能做到哪裡,性能做到哪裡去了,怎麼個遙遙領先,我們更希望紮實地做好技術。」

面對何小鵬的暗諷,余承東還擊了。

「連AEB是什麼,居然有車企的一把手還根本沒有搞懂。」

「這讓我十分吃驚!要麼讓手下忽悠了,要麼是對汽車行業的發展缺乏最基本的認知!」

「有的車企整天忙著做智能駕駛,AEB主動安全測試結果非常差,一問才知道,他們卻連AEB這基本功能居然都沒有做。」

雙方的罵戰,一時間將作為傳統項的AEB技術推向了輿論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鵬和華為交戰之前,實際理想和蔚來也就AEB話題有過交鋒。

6月底,理想智能駕駛產品經理哲倫班長發文稱:

「理想L9是行業內第一個把雷射雷達融入AEB (比雷射雷達融入NOA要難得多)的量產車型。」

蔚來科技副總裁白劍回應:

「從2022年3月,NT2.0平台交付第一輛ET7開始,蔚來的雷射雷達就是融入在AEB和NOP之中!」

面對AEB的進化,各家早在力求占得新的技術高地。

回到小鵬和華為的戰事,一家垂直類媒體組織的AEB測試很快改寫了整個戰局。

從成績來看,華為系車型明顯占據了上風。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華為率先將智駕模塊的占用網絡技術下放到了AEB功能,做到更有效識別異形障礙物。

反之小鵬的占用網絡上車時間,是在明年,由此導致了成績差距。

事後何小鵬發文,「感謝老余的建議和大度,之後會一起努力引領智駕科技創新,共贏智能電動汽車新時代」,雙方罵戰就此停息。

在功能上受到質疑,這對於余承東來說可能並非什麼煩心事。

今年讓他煩心的,是華為汽車業務的深化搭建。

2月11日,在AITO官博發布的海報中,原先「AITO問界」的字樣換成了「HUAWEI問界」,由此再度激起外界關於華為造車的討論。

事後,任正非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並要求不能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出現「華為/HUAWEI」的字眼。

那時余承東發帖留言,疑似作出回應——「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干年後,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

「對一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後再來看吧!」

後來在一場公開活動上,余承東明言改換logo,是為了建立起智選車生態聯盟。

同時他還給出了華為做智選車業務的原因,「新勢力在智能化上有自己的追求,李斌、李想不會選擇我們。」

「因為制裁,外資車企不會選擇我們。」

「怕失去靈魂的傳統主機廠,也不會選擇我們。」

「誰會選我們,傳統車企。」

可以說,今年余承東的一大工作重心是放在了「組朋友圈」的環節上。

隨著智界的正式加入,華為也對外發布了智選車模式的品牌名「鴻蒙智行」,頗有一番加強對外聯盟之勢。

此外,華為和長安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意將車BU部門獨立,尤其是將HI模式打造成獨立公司。

除去長安以外,余承東還說已邀請智選車合作車企一同參股,據聞受邀名單還有東風、一汽、奔馳和奧迪。

有意思的是,在明知外企擔心制裁風險之下,華為還嘗試邀請奔馳和奧迪入股,看來華為是想藉此作為突破口,重新把槍口指向出口業務。

針尖對麥芒,這是新勢力們在輿論場上的真實寫照。

也是因為這樣的據理力爭,使得一些真相、真實的實力水平更容易公之於眾。

反之對於華為來說,罵戰只是小兒科、小把戲,尤其經過李想「不跟華為吵」的表態、小鵬的「落敗」以後,它只需繼續「遙遙領先」就好。

相較於站在輿論焦點的新勢力,乃至是其它中國車企,合資隊伍所獲得的關注度正日益減退。

不能否認,現時中外雙方的聲量差距,很大一部分是由近幾年新能源車市場的爆發所致。

合資隊伍的「慢」,造成了當下市場聲量的「弱」。

不過合資隊伍里,個個都是多年身經百戰的實力派,自然也容易對新勢力的做法「嗤之以鼻」。

「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都學不會。」

前沃爾沃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欽培吉,就曾發出了這樣的吶喊。

「放狠話是最容易學的,但我這個不是狠話,只是在試圖講道理,只不過有人聽得懂,有人聽不懂而已。」

「我覺得十年學不會是體系的建立,他們從來不談品牌定位,不談內部管理體系,就告訴你有多少硬體,什麼風口之類的。」

「體系具有穩定的抗風險能力,唯快不破這個事情,在國際上看是很危險的,因為你一定是共同平衡的問題。」

現時新勢力的唯快不破,確實看似是引領風騷,而欽培吉指出的危險屬性,也是目前新勢力所遭遇的生存難題。

當下除了理想以外,沒有一家新勢力是盈利的。

在持續虧損下,各家車企也只能自覓解決方法,像蔚來就提出了裁員10%、減緩更多固定投資。

反之像小鵬和零跑,「聯手海外巨頭」則成為了活下去的重要資本。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大家在國內愈發對合資品牌看不上眼。

反之在海外,這些品牌依舊混得風生水起,懷裡始終揣著滿滿鈔票。

今年Q3,與零跑牽手的Stellantis凈收入增長了7%,達到451億歐元,其中上半年凈利潤就高達109億歐元。

不難看出,花15億歐元獲得零跑約20%股權,這對於PSA來說真的是「不費吹灰之力」。

此外,現代汽車Q3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了146.3%,達到約合211.2億元人民幣。

顯然,外資品牌的處境遠沒有大家想像中差勁。

有意思的是,特斯拉Q3財報的多項數據不及預期,利潤下降到近年最低點,毛利率也下降到了17.9%。

正因如此,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也有了反駁的理由,「人們終於看清現實,投資者意識到電動車並不是盈利的靈丹妙藥。」

他還表示,車企應該繼續投資混合動力汽車,而不是全力投入電動汽車。

參照Q3數據,豐田在日本市場賣出14.42萬輛,同比增長20.53%,海外市場銷量為77.71萬輛,同比增長10.08%,豐田已連續8個月實現全球銷量增長。

該不該all in電動車,或者應該以多快的速度完成純電轉型?

這問題放到「國內」「海外」的不同市場上,也會有著標準不一樣的答案。

這裡頭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多只有「立場和利益」的站隊。

「日本汽車工業正在全球範圍內開發從乘用車到輕型車輛、大型車輛和摩托車的全系列產品。」

「日本汽車工業的優勢在於電池電動汽車、氫能和混合動力等技術的多樣性。」

「我們需要貼近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共處,因此我們需要多種多樣的技術。」

在今年G7峰會期間,豐田章男作了這樣一番表態。

現時國內新能源車市場的一枝獨秀,確實帶來了改寫市場格局的春天。

但多數車企的巨額虧損,也是播種新能源車後的結果。

因此,坐擁著「鈔能力」的外資隊伍,還能輕鬆揚言「好戲在後頭」。

今年初,起亞中國營運長楊洪海就發出狠話——

「我今年一季度全球掙了21億美金,貼得起中國市場,你本土企業有這些資金實力玩?」

「你先燒死了,我後面再進來搶市場也可以。」

「讓敵人先去試傷好了,我兜里都是錢、都是技術,我又沒有放棄這個市場,在合適的時間進來收拾你們也是一種策略。」

在小鵬+大眾、零跑+Stellantis的股權交易達成後,不少人都在高歌中國品牌的「反向合資」。

但關於新勢力「賣身」、「被吞併」的擔憂,也是客觀存在。

新勢力要想保持100%的自主性,除去像理想一樣實現飛速躍升以外,別無它法。

換個角度來想,正在虧錢、需要活水的新勢力不只一個,而能夠得到財大氣粗的外資品牌注資,這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

而在這一輪中外品牌合作潮里,作為豪華品牌的奧迪放下姿態、親身下場,此舉同樣有著標誌性的意義。

就在今年6月,時任奧迪執行長的杜思曼說到,「奧迪必須加快新車型開發,以滿足電動汽車需求的激增,尤其是在中國。」

「我們正在審查整個開發過程,需要在互聯和軟體領域有更短的生產周期,我們也在密切關注著中國市場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說完這番話不久,杜思曼成為了繼CARIAD核心管理層之後的新一批下崗高管。

不過,奧迪對於中國市場的重視態度不減,這也體現在後來官方確認將在智己平台上開發新車的行動。

「奧迪作為一個百年德國豪華品牌,能夠看中上汽,充分證明了我們平台的先進性,尤其是偏軟體的、智能化的座艙、智駕能力。」

「目前智己的平台,是上汽最高端的平台、上汽最好的平台,一定是智己先用。」

智己CEO劉濤說到。

多數外資品牌看待新勢力的態度,多少是有些不屑。

更加廣的市場涉足範圍、豐厚的財務能力、經歷過不同周期的發展歷史,這都決定了外資品牌的高姿態。

但姿態再高,最終還是要找到落地的辦法。

相比於自力更生,新勢力的平台合作或者財務投資,都在為外資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或許,這算是新一輪「開放」的標誌。

在同一市場下,企業的發展背景不同、體量及實力不同、產業政策取向不同,自然也有不同的選擇和表態。

新勢力選擇了進取,反之外資品牌則是相對保守,這都只是最表面的一層結果。

利潤數據不斷增長,但新能源車市場進展不快,外資車企真的輸了嗎?

法系車在華沒落,但以小幅資金即成為零跑的財務投資人,PSA算是輸了還是贏家?

這樣的問題,不只車企大佬在吵,不同站隊的看客們也願意摻一腳。

但吵歸吵,鬧歸鬧,在業內都默認2025年是決賽年之下,最終答案很快將揭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d7fba89538a921672be1df5fef78c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