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進入無航母時代,蘇-33已成絕唱,唯一希望就在中國身上了

2024-08-05     三金武器說

隨著時代變遷,美國國家的軍事格局也會產生一定改變。雖然俄羅斯曾經也是航母強國,但進入21世紀之後,似乎逐漸喪失了其航母優勢。也有不少人表示:俄羅斯進入「無航母」時代,蘇-33已成絕唱。

那麼面對這一現象,不少人稱:唯一希望在中國身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蘇聯時期,蘇聯海軍擁有龐大的航母艦隊,航母數量和質量位居世界前列。

冷戰期間,蘇聯建造了一系列航空母艦,如「基輔」級、「庫茲涅佐夫」級,極大提升蘇聯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

而蘇-33戰鬥機是蘇聯末期研發的艦載機,專門為「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設計,具有優秀的空戰和對地攻擊能力。蘇-33的服役,標誌著:蘇聯航母戰鬥群的成熟。

可是,隨著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航母力量。可由於經濟困難和缺乏資金,俄羅斯海軍的航母發展陷入停滯。

如今,俄羅斯僅剩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該航母也因年久失修和多次事故,而頻頻陷入維修狀態。

蘇-33戰鬥機作為「庫茲涅佐夫」號的艦載機,其數量有限,且機齡老化,戰鬥力逐漸下降。再加上俄羅斯目前沒有新的艦載機型問世,蘇-33面臨退役後缺乏替代品的困境。

雖然了解到俄羅斯目前的一些現狀。可外界為什麼會認為:俄羅斯在這方面的希望在中國身上呢?

其實,這件事情也不難理解。畢竟,近年來,中國航母力量迅速崛起,從第一艘「遼寧」號航母的改裝成功-自製航母「山東」號的下水,再到第3艘國產航母的建造,以及海試,中國在航母領域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取得顯著進步。

並且我國航母發展不僅在數量方面占有相應優勢,而且在質量以及技術方面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以「山東」號為例,其綜合作戰能力和技術水平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此外,中國還在積極研發新型艦載機,如殲-15和未來的殲-31,不誇張的說,將要提升航母編隊的整體戰鬥力。

隨著中俄兩國在軍事領域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尤其在武器裝備的研發和技術交流方面。

自蘇聯解體後,中國從俄羅斯引進了大量的軍事技術和裝備,如蘇-27戰鬥機、S-300防空飛彈等,這些引進,也極大提升了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水平。

而且,近年來,中俄兩國在航母領域的合作也有所加強。如,中國「遼寧」號航母的改裝就得到俄羅斯的技術支持和幫助。此外,中俄還多次舉行聯合軍演,進一步鞏固了雙方在軍事領域的合作關係。

所以,從現實角度來說,俄羅斯航母力量的衰退,既有經濟因素的制約,也有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問題。面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頻繁的維修,以及蘇-33戰鬥機逐漸退役,俄羅斯迫切需要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作為俄羅斯的傳統盟友和軍事合作夥伴,成為俄羅斯在航母領域唯一的希望。

要知道:中俄在航母技術合作方面,確實有著廣闊的前景。中國可向俄羅斯提供航母建造和維修的技術支持,幫助俄羅斯修復和升級現有航母。同時,中國的艦載機研發經驗和技術也可為俄羅斯提供借鑑,幫助其研發新型艦載機。

此外還可在航母戰鬥群的編隊和戰術運用上進行合作,提升雙方的作戰能力。通過聯合軍演和技術交流,可共同探討航母作戰的最新理念和技術,促進雙方海軍力量的提升。

以及,中俄在航母領域的合作,不僅有技術上的需求,也有經濟和政治上的考量。通過與中國的合作,俄羅斯可降低航母建造和維護的成本,節省寶貴的軍事預算。

與此同時,中俄的軍事合作也有助於增強雙方的戰略互信和政治互助,進一步鞏固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俄羅斯進入「無航母」時代,蘇-33戰鬥機逐漸退役,使俄羅斯在航母領域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通過與中國的合作,俄羅斯有望重振其航母力量。中國在航母建造、艦載機研發和航母作戰方面的技術優勢,可為俄羅斯提供寶貴的支持和幫助。

未來,中俄在航母領域的合作將進一步加強,推動雙方海軍力量的共同提升。在新的國際海軍格局中,中俄的合作將發揮重要作用,共同維護地區和全球的海上安全與穩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cd31f2a8772ba7751d0ea7ea778b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