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擔一個文壇泰斗的名聲,並不為過。哪怕金庸先生去世到現在,筆下的作品依舊熠熠生輝,翻拍的版本更是絡繹不絕,雖評價上有參差,但大多都集中在一點——影視版本無法拍出小說的精髓,可見小說的封神。
世人的評價將金庸先生捧上了神壇,這是其他文學大家無法比擬的。可偏偏有人與世人想法背道而馳,以另外一個角度看待被大家封神的金庸。自詡為中國文壇釘子戶的王朔,在文學上也留下了不少優秀作品,如《動物兇猛》。當然與他痞子文學相比,名聲更遠的是「文壇惡評家」,上至齊白石、余秋雨,下至張藝謀,都逃不過他的抨擊,而金庸也在其中。
金庸寫的,我王朔看不上
在王朔看來,自詡為大師的都不是什麼好貨色,有作品、有流量可以,因為不是完人,所以你不能冒充大師,顯然金庸便將炮火攻擊放在了金庸身上。用王朔對金庸文學的三條評論來說就是,金庸筆下的作品,他一個也瞧不上。
首先是情節推動方面,王朔表示自己也曾試著讀下去,但僅僅一天的時間便果斷放棄。王朔總結,金庸筆下的作品的情節發展全然依靠著烏七八糟的深仇大恨,一兩句能說清楚的事情總是拖沓或被打斷,主角人物快要死的時候,兇手總是廢話不停,還會半路殺出一個將主角救回。當然這一點,在如今的諸多影視劇中都可以找尋到蹤跡。
其二便是用道德名義殺人,這是中國舊小說的通病,這一點可以在《水滸傳》中不用舉例就可以一抓一大把。金庸筆下的作品也逃脫不了這一點,王朔認為若是出於私人恩怨互相仇殺也罷,但金庸給這些人的私刑帶上了正義的道德的帽子,如令狐沖最後用獨孤九劍殺害了師父岳不群。
其三便是塑造人物之錯,金庸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這一點王朔是肯定的。不過金庸小說里大多都是精神世界狹小,認知眼界不足,所有行動和言語都可以用怪異來形容。總之一句話,不同作品人物的框架可以換到其他作品的人物身上,也就是分不清楚誰是誰。
王朔看不上我,我金庸卻尊敬他
王朔的言論似乎是對金庸這些年來作品的全部詆毀,而在事件風波過去良久,一直以沉默面對王朔的金庸在報紙上刊登了自己的一片言論,算是對王朔的回應。
金庸先生提及自己在文學上的名聲,如被外界列入第四的《二十世紀小說選》,或是嚴加炎專門開講《金庸小說研究》,更或是美國論壇上關於《金庸小說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這些都讓自己感到慚愧。
面對外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種種名聲,金庸先生表示汗顏。也許正是因為外界的肯定聲音太多,金庸在文壇上的形象自然被塑造成完美之神。而王朔則用外界的評價來判斷完美之神的作品,自然不太合適。同時金庸自認為自己有不虞之譽,王朔的批判固然有理,可要求太多,限於自身才華,我金庸無法辦到。
其次王朔與我的交鋒都是在報紙或媒體上,現實生活中並未有過照面,這一點上金庸期望能夠與王朔會面。而在之前北京大學的學術演講上,有學生提問金庸對王朔的評價時,金庸表示王朔作品風趣幽默,切實從當代年輕人的內心出發。至於王朔在之前提到購買的七冊《天龍八部》,金庸先生表示無論是內地、台灣還是香港都是五冊一本。
總體來說,相比於王朔毫不留情地抨擊,金庸先生對王朔本人和作品均持有正面的評價。兩者一高一低,大家風範彰顯無遺!
如今斯人已逝,筆下作品縱使有再多的批判,也換不來老先生的回覆。雖有不少人認為金庸先生對於王朔的批判有些避重就輕,沒有落到實處。可若是常人面對批判,或者當場氣炸,或者另尋激烈的言辭回擊,更或者是翻遍對方著作,以此找到蛛絲馬跡的漏洞、破綻。可金庸先生雖表明自己有不虞之譽,可回應上頗有大師風範。
金庸先生的字裡行間沒有諷刺與鄙夷,全是博大胸懷和坦蕩傲骨,讓王朔的批判落在空處。其實總結下來,金庸先生的回覆就套用其作品《倚天屠龍記》中的一句話「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