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螢幕前的各位老司機最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
明明行駛在車道中間,卻感覺周圍的車離你只有咫尺之遙;明明停在車位中間,卻發現下不了車;明明行駛證上寫著小型客車,卻被保安阻止進入機械車位……
總之,開車上路是越來越難了!
不過,在懷疑自身駕駛能力是否隨著駕齡增長而下降之前,有這樣一個事實或許可以給你帶去些許安慰——
當然,這也早已不是一個秘密了。
海外博主Alex Howat發了一組圖片,顯示了車輛從1840年至今發生的變化。
這種趨勢,在911、Mini、高爾夫、Polo這些有歷史的車型上顯得十分明顯。
例如,目前在售的高爾夫Mk8,就比最初引進的高爾夫Mk4長出了147mm,寬了53mm,比初代高爾夫更是長了半米多。
同樣的,特徵極為明顯,被稱為「四眼Polo」的Polo Mk4寬度為1650mm,如今在售的Polo Mk6就直接增加到了1751mm。
在「更大更寬更長」這件事上,新能源汽車比燃油車更為積極。在車身長度相近的情況下,純電動汽車無需考慮發動機,儘可能地將四輪推向車身四角。
這也是現在不少純電動平台設計之初就有的先天優勢。奔馳EQS軸距相比同等車長的燃油車可以多出100-200mm。
相較於車長,車身寬度的增加才是目前開車難的重要原因。
以目前最為熱門的20萬元級別市場為例,比亞迪漢的車身寬度達到了1910mm,零跑C01、飛凡F7、哪吒S等車寬也達到了1900mm以上。
要知道在過往的燃油車市場中,作為20萬元級別市場常青樹的帕薩特、雅閣與凱美瑞的車身寬度,也不過1836mm、1862mm與1840mm。即便是行業內天花板般存在的奔馳S級的車寬也不過1921mm。
所以,除了顯而易見的內卷外,還有什麼原因讓這些新能源車在越來越寬的道路上停不下來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受限於新能源汽車底下的那塊電池。
需要考慮到通過性與坐姿問題,整個電池包不能做得太厚。這也就是上文里提到的,各家車企紛紛推出其純電動平台的主要原因。
在有限的空間裡塞入一塊更大的電池,這樣的話才能夠提高續航里程,再加上新能源車更在乎的風阻係數的影響,車身勢必會越來越扁平,就像扁平的麵包一樣。
其次,還需要提升側面碰撞的安全性。對於燃油汽車來說,將車身加寬,無非處於車內空間更寬敞以及提升車輛駕控穩定現象兩種原因。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超跑軸距不長,車身卻很寬的原因。同時,從過去所有的碰撞安全測試里也可以看出,車身寬度與碰撞安全並沒有必然聯繫。
但純電動汽車由於結構的原因,當發生側面碰撞時,除了要保護車內人員之外,也同樣要考慮到電池包會不會因為碰撞而發生形變導致起火。
側面碰撞的要求比過去更高了。
要知道,過去傳統的燃油車主要依靠側圍與B柱子上的超高強度鋼來抵禦衝擊。
從各品牌的電動車車身設計上可以看出,幾乎所有電動車都會明顯增加側面門檻梁的剛性和寬度,把門檻梁作為非常重要的變形和吸能區,來抵禦側面來的衝擊。而為了進一步減少電池受到的衝擊,車身底部甚至會加入1-2根橫樑,來加強橫向的防撞能力。
極端情況下,萬一門檻梁發生變形,就很大可能會頂到電池包了。所以有些廠商為了安全起見,在電池包和門檻梁之間,還會留出一定的空間,確保電池包在發生激烈的側面碰撞時,也能安全不變形。
所以,將車身拉寬,是車輛提供更長續航與提供安全保證之間的妥協。
車越來越大,或許是電動化進程中,車輛除了摘掉發動機,替換成電機後的另一種變換方面。但隨之帶來的影響,可不止於此。
汽車的靈活性和大小始終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存在又大又靈活的乘用車,變大以後乘用車在轉向時,就會遇到問題。尤其是電動車在加大軸距的同時,縮小了車輪轉向半徑,讓其轉彎掉頭更難。
那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的電動車就會通過增加前輪轉向的角度,或者是增加後輪轉向系統來解決。
車越來越寬,除了轉向問題外,還有另一個老大難的問題——停車難。已知的是,目前規劃的標準停車位尺寸一般是在2200mm至2500mm之間,長度則在5500mm至6000mm之間。
對於一般小、中型車來說,寬度在1600mm至1900mm之間,停車還是比較寬裕的,並不會影響開門上下車。
但過去所設置的車位在應對現在近2000mm的新能源車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即便是相鄰的兩台新能源車都規規矩矩地停在車位中間,車門也只能夠勉強開條縫,司機和乘客都得學點肉體術才能上下車。
當你遇到一些比較老舊的室內停車場或者那些機械式的立體車位,即便是在一陣閃轉騰挪後,一個不小心,依舊可能會把車給刮蹭了。
除此之外,車身尺寸增大後另一個副作用,便是車輛會占用更多的道路資源,讓本就不暢快的城市道路變得更加擁堵。
經常行駛在上海延安路高架以及南北高架的老司機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那車道起碼比中環外環窄半米,感覺旁邊車子都要靠上來了」。
其實,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市中心道路,往往都會有類似的感受。有時候,道路規劃部門還會在本就不寬的街面再多劃出一根車道。這看似是一個增加通勤效率的舉動,對於不少新老司機來說,要順利通過,其實並那麼簡單。
(正常行駛中突然彈出的360影像)
看著身邊的車輛呼嘯著向你靠近過來,敏感的360影像及時彈出,告訴你離周圍的車太近了,又加劇了你的害怕心情,於是在繼續踩電門向前與減速剎車讓旁邊的人先過之間一番猶豫之後,果斷選擇了後者。
進而導致的連鎖反應就是你身後的車輛也會逐一減速剎車。這也就是為什麼前面明明沒有車禍或封路,道路依舊會堵塞的原因了。有研究顯示,如果處於繁忙的高速公路上,那麼一名新手司機的急剎車就可能引發一場「交通海嘯」,受影響的路段可長達80公里,
目前,新能源汽車越造越大已經是無可回頭的趨勢。
但如何更好的平衡新能源汽車發展與出行便利性仍舊是一件需要多方參與並協調的事情。比如,設計停車位與車道的寬度時,應更考慮到這些車輛的行駛需求。
對於車企來說,加速推進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落地,或許也是一個解決方案。因為數學模型表明,如果駕駛員降低車速並以固定的速度行駛而不是急停急駛,不但可以節省能耗,更有望消除「幽靈堵車」現象。
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