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命的主人,不做生命的奴僕

2022-04-02     艾偉聊娛樂

原標題:做生命的主人,不做生命的奴僕

《生之欲》是由日本東寶映畫製作發行的143分鐘劇情影片。該片由黑澤明執導,志村喬主演、千秋實、藤原釜足、金子信雄、中村伸郎等共演,於1952年10月9日在日本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症的市民科科長,結束自己三十年公務員渾渾噩噩的「木乃伊」生活,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

那麼如何才算活著?我們每天不斷地重複的生活,算活著嗎?

片中的主人公渡邊先生,是一個小官僚。近30年都沒有請過一次假。其工作的主要內容就是蓋章。他和所有的官僚一樣。工作推諉,不求無功,但求無過。他只是身體活著,精神已經死了。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鬥志了,只是隨波逐流,熬天混日罷了。

人需要什麼時候才能醒悟呢?原來需要面對死亡時,才能明白,也就是渡邊得了胃癌時,才會真的反省自己。

當真的面對死亡時,人會醒悟嗎?也未必,大部分都是茫然失措,後悔人生罷了。當渡邊知道得了癌症之後,他首先是害怕,驚恐,不知所措。瞬間世界都不存在了。電影中,當渡邊走出診所時,外界的車水馬龍,才猛然提醒他,他還存在這個世界上。

人在這時會否認自已的人生,否定自己的價值觀,覺得人生虛無,最嚴重者就是自殺。從他在小酒館給那個落魄的作家安眠藥,就知道他是有自殺念頭的。渡邊一生節儉,小心,早年喪偶之後,為了孩子沒有再婚,這些都是渡邊的價值觀。一但反對自己的價值觀,就走向人生的另一面,認為人生不過是滿足自己的慾望,於是通過縱慾來實現自己的存在感。可這樣的存在感,就像做夢一樣,當美夢醒來時,會有更多的失望。這是一種虛無主義。

顯然,這是救不了他的,他的精力體力都不足以支撐他。坐車回去的路上,一次嘔吐讓他回到現實,也讓帶他去放縱的作家,羞愧不已。

什麼才可以救他呢?當職員小田切讓找他辭職時,小田切讓的青春活力,顯現出生命質樸純真的一面,確實讓渡邊的生命重新看到了光。這種不是順著慾望的宣洩,而是順著質樸生命的自然發展。但這種樸素生命的力量,只能自用,而不能他用,也就是它只是純真少女的專利,而不是遲暮之年渡邊所能達到的。但是她卻可以用她的質樸提醒渡邊,所有的生命狀態,都是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別人的過錯。我們常常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的狀況都是因為環境,世事不順,但其實那些都是外因,而非主因,就像小田切讓說的,「你說是為了兒子,但是他也沒有讓你去當木乃伊呀」。言外之音,現在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罷了。又怎麼能怪罪一個嬰兒呢!

人生該如何過,其實是自己做主的,只是我們一時忘記做主,而把命運交給了環境,世事。

渡邊分明從小田切讓身上,感受到了溫暖,生命的力量,但是小田切讓是不知道的,因為她只是樸素的工作與吃飯,並沒有思考這是為什麼。所以當渡邊激動地向小田切讓詢問她為什麼這麼快樂時,小田切讓害怕的說,我只是工作吃飯罷了。渡邊若有所思,這麼平常的答案,卻打開了渡邊新的生命。

他終於明白生命的主動權在自己,而創造的場域就在眼前當下的生活。而且不是像小田切讓去尋找新的環境,那其實還是一種逃避,而只有就在當下,才能實現生命的貞定,超越,成為生命的主人。

這就是渡邊的新生,當渡邊拿著玩具小兔子,一路走下樓梯時,電影中年輕人過生日的生日歌響起,那本來是給一個年輕女孩的生日祝福,不如說那就是渡邊新生的祝福。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應該也是如此吧!

似乎電影就可以結束了,因為他已經完成了他的超越,實現了價值。這其實是電影的老套路。主人公這時也去世了,可是電影才剛完成一半,下一半又會說什麼呢?

公園建成了,功勞該是誰的呢?公園當然是公園課建的,也有其它部門的合作,土木工程課的配合,當然也一定有領導的支持。這些好像都沒有問題。但是一件事情的成功,果真只有如此嗎?

其實每件事情成功的背後,都有一份真誠懇切的精神在其中。

正如這個公園的建成,便有渡邊的不屈不撓,鍥而不捨的精神隱含其中。所以才有記者的追問,市民的真誠弔唁。只是我們習慣看到可以看到的,卻看不到那些隱含其中的精神,才是事情成功的關鍵。

但這種精神是如何迸發出來的呢?於是有人猜測是愛情的力量,有人說是癌症逼迫的力量。甚至有人說,如果我要是知道時日不多,也會像他一樣的。真的是渡邊不得已而為之的嗎?如果是,那他還是自己生命的奴僕,而不是主人。所做的一切不過都是形勢所迫罷了。但渡邊在最後的歲月顯現出的堅毅,果敢,寬容,分明就是孔子所說的「仁智勇」三達德。這必須需要人的一念知返才可以獲得,

所謂的癌症,那些都是助緣,而不是本質。本質是渡邊一念知返成就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而生出來的生命力量。

他顯現出的智,是一直纏著拖延的其他部門,最終拗不過,只能簽字。他顯現出來的勇,是面對黑惡勢力時,毫不畏懼。他表現出的仁,其實是對兒子和其他人的寬容。他說「我不能憎恨人,因為我沒有時間了」。我們不也一樣嗎?我們的人生如此短暫,那還有時間去憎恨。

當大家知道,每個人都會死的時候,也都會生出,悔恨,後悔虛度光陰,甚至詛咒發誓要向渡邊學習。這是每個人都有的,這就是孟子說的「人之性善」。

原來人的惻隱,辭讓,羞惡,是非之心都有,但都是時隱時現,不能擴充。只有一念知返,真誠悔過,認真去做,才能擴充之。

所謂「充實之謂大」。但是很多人並不能真正充實,而是一但回到平常的生活,又回到老路上來。

那渡邊的離去還留下什麼呢?渡邊只是借修公園而顯現了一個人的特質,

這個特質足以讓每個願意真誠做回自己的人,有知有感,並且這樣的特質,存在在每一位真誠的人心中,變成永恆的存在。

那些市民,那個警察,他的兒子都從真誠的懺悔中,感受到渡邊的存在。

電影用死來看生,探討如何才是生。這看清生的方法,卻是不怕死得來的。孟子所謂「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向死面生。這實踐的場域不再逃避生活,也不必另尋一種生活,也不再曾經浪費了多少生命,而是從此刻開始,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個人,不敷衍,不推脫,此時就成就了一個人,也就成了自己生命的主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63ee256d39da4f29cdfcbfdaf39ee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