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為何得以推廣?

2022-07-06     大方老師單片機

新能源汽車為何得以推廣?

在所有工業部門裡,汽車製造業是輻射最廣,帶動上下游產業最多的一個分類,因此有工業皇冠的美稱。

凡是汽車製造業發達的國家,一定是工業強國。

工業弱國不可能誕生髮達的汽車製造業,如果誕生了,也不再會是工業弱國。

而發達的汽車製造業,也會給所在國帶來非常多的工作崗位,且高薪。

德國的汽車製造業給流水線班組長的年薪大約40萬人民幣,且一周只需工35個小時,普通工人的工資大約30萬人民幣。

而日本那邊,燃油車產業鏈共提供542萬工作崗位,平均年薪456萬日元,約30.1萬人民幣。

如果這些高薪工作崗位都能拿來給中國人,那該有多好。

在傳統的燃油車領域,中國歷經多年努力,始終未能成功。

國資辦廠,鼓勵民間自研,搞合資用市場換技術,什麼招我們都用。

但三十多年後,中國在燃油車領域始終沒有成功勝出。

中國的以市場換技術,最後根本沒換來技術,核心技術全部掌握在外資手裡。

造殼的技術中國全部學會了,從外表到內飾,中國工廠造的非常好,但發動機和變速箱等核心技術一直不會。

但你買燃油車,會首先看內飾嗎?肯定首先看發動機啊,豪華車的標誌就是發動機。

首先要發動機勝出了,才談得上比內飾。

但在發動機領域,有歐美日曆經百年時間形成的強大技術壁壘,極難突破。

因為燃油發動機技術無法突破,所以中國始終造不出高端燃油車,進而拿不到大頭利潤。

因為沒有核心技術,哪怕是合資的汽車,中國都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

很多人買了華晨寶馬,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四個字扣掉,有人說扣掉一個字車能升1萬。

品牌價值做到這份上,也是絕了。

手裡沒有專利的合資汽車廠,哪怕有冠名授權,其品牌價值也會被消費者認定是負值。

但這一切,如今已經被徹底改變了。

大概2000年左右,汽車領域要進行能源革命成了世界共識,全世界的汽車廠商都開始研究不同的新能源路線。

美國汽車廠商押注的是電能汽車路線,而日本汽車廠商押注的是氫能汽車路線。

電能汽車安全可靠,性能穩定,但續航里程短,充電時間長。

氫能汽車充氣簡單,可以輕易替換石油,但安全性差,且價格高昂。

這兩個路線誰優誰劣,很難進行判定。

但最近幾年,鋰電池技術出現了逆天突破,續航里程年年增長,充電速度越來越快。

電池廠商每年推出的新產品性能,放2年前,那都是不可思議,難以想像的數據。

20226月,中國寧德時代推出的最新麒麟電池,續航里程達到1000公里,快充時間縮短到10分鐘。

2年前,誰敢提這數據當目標都會被人當做是吹牛,而如今卻成為了現實,且技術進步還在不斷持續,沒有任何停下來的跡象。

全球範圍內,電能汽車路線大獲全勝已成定局。

20226月,日本豐田汽車宣布關停氫能汽車工廠,停止對氫能技術的投入,轉型研發電動汽車。

在氫燃料電池領域,豐田公司擁6000項專利,占全球氫燃料電池專利的一半,持續投入20幾年,到如今大敗虧輸,所有投入基本可以認為是打了水漂。

而在最近幾年,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年年暴增,每年都要翻一倍那麼誇張。

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賣出去330萬輛,占世界一半。

2022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2021年,增速再次維持在100%以上,保持了前幾年每年翻一倍的勢頭。

禁售燃油車已成政治正確,歐盟會2035年禁售燃油車,英國2030年,美國2030~2035年,中國2035年。

全球都要禁燃油車,而氫能路線已被淘汰,誰先掌握電動車技術,誰就能分掉未來的產業蛋糕。

而電動車的核心技術是什麼?

燃油車的核心技術是發動機,但電動車不是,電動車的發動機非常好造,電流驅動非常簡單,且性能穩定,沒有任何一個電動車廠商會被發動機卡脖子。

電動車的核心技術,是動力電池。

每一個燃油車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發動機,而電動車消費者最關心的則是動力電池。

但是在鋰電池領域,沒有先發優勢的歐美國家,被中國廠家完全吊打。

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全部都是目前世界最先進水平,始終引領整個行業的最高標準。

這兩家的動力電池銷量,20221~5月,全球市占率已經達到46%那麼誇張。

電動車的核心部件,全球接近一半都是中國造,這數據非常離譜。

而且,增長勢頭還未停下。。。

除動力電池外,整個電動車行業沒有任何一個技術能卡中國脖子,我們全部都會,且本土製造。

哪怕是特斯拉,也沒有哪個技術說只有特斯拉能造而中國電動汽車造不出來且看不到突破希望,特斯拉的最大優勢反而是性價比,馬斯克在壓縮成本方面做到了極致。

換句話說,在整個電動車領域,中國在技術和專利方面沒有劣勢。

在任何一個工業領域,一旦中國把技術追平甚至反超,那會出現什麼你知道嗎?

沒錯,中國製造席捲世界,也就是目前你看到中國電動車產銷量年年暴漲的根本原因。

特斯拉在成本壓縮方面一時領先,但這無法構成核心壁壘,因為成本壓縮實際上才是中國的最大優勢,這方面隨著中國車生產規模鋪開,早晚會超越。

電動車行業目前只有兩個國家能打,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德國和日本已經基本確認要被淘汰出局。

德國汽車產業曾經瘋狂反對禁售燃油車,但逆不了全球大勢,反對無效。

2035年,德國和日本有沒有反悔的可能?

美國的汽車之城底特律,曾經是三大汽車巨頭的總部所在,一度繁華無比。

因為日本汽車和德國汽車的崛起,美國汽車業衰落,底特律徹底衰敗,並2013年宣布城市破產。

當年美國車打不過日本車,市場經濟,願賭服輸。

但如今在電動車領域美國車再度崛起,再加上環保大旗的政治正確,美國怎麼可能允許德國和日本耍賴。

這兩個國家都是美國殖民地,沒有反悔的權力。

同時,汽車是要對外賣的,如果其他國家都禁售,德國日本想保留燃油車也沒用,反而會被其他國家聯手排斥,而其他沒有汽車產業的國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一定會禁售燃油車。

中國這邊2021年新能源車產銷量占全52%20221~5月占全球產銷59%,為新能源行業最大受益人。

中美聯手同意的事情,在地球上還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反對,更別提還有一堆國家附和。

日本汽車業20226月才開始認輸,轉頭開始搞電動車,這導致日本在技術上遠遠落後於中國。

不是說中日技術齊平,而是日本車技術遠遠落後於中國。

以中國的技術進步速度,日本一旦被中國超過,就基本沒有再反超回來的可能性了,最近幾十年只要被中國反超的領域,從來就沒有歐美日再超越回來的先例。

因此,曾經輝煌的日本車和德國車,註定會走向衰落。

中國目前的人GDP1.25萬美元,有人進行過測算,如果中國能拿下汽車和半導體這兩個產業,人GDP可暴增2.5萬美元,如果還能拿下大飛機、金融等高端產業,那麼人GDP可達3.5萬美元。

再向上,就不太可能了,除非出現科幻級技術突破。

日本人GDP4萬美元,美國人GDP6萬美元,為什麼中3.5萬美元就封頂了?

很簡單,因為中國人多,多的離譜。

要把中14億人口全部提升至人3.5萬美元,你自己算算得把多少個高端產業的利潤全部吃下去才做得到?

能讓日本人GDP1萬美元的巨大產業勝利,放在中國連提升人GDP1000美元都不行,因為中國人口是日本的十幾倍。

但是也不用擔心中國人GDP無法超過歐美日。

你要知道,世界高端產業的總蛋糕是有限的,如果你吃的變多了,那別人吃的就變少了。

以當前的人類科技水平判斷,不考慮未來的通貨膨脹,中國的人GDP上限就3.5萬美元。

但是,別人的人GDP可以下去啊,其他人跌3.5萬美元,中國不就反超了?

要是覺得面子上過不去,也可以帳面人GDP不動,但年年通脹貶值,這帳不就扯平了。

比如日本30年工資不變,但年年通脹。

也可以再來一30年工資不變嘛。

日本目前的燃油車市場份額,不可能全部被中國吃掉,美國也會吃一部分,日本自身的產業鏈公司也不會全部死掉,還是有一部分能存活下來加入電動車行業的。

但整個產業鏈一定會死掉大半,這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要電池沒電池,要成本沒成本,無論是打美國電動車還是中國電動車,日本車現在都看不到半點勝算,落後實在是太多了。

我來給大家算個帳。

日本的燃油車產業鏈目前為日本提供542萬個30萬人民幣年薪的工作崗位,而整個日本1億多人口,其中接1/3是老年人,日本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不足一半,家庭婦女比例極高,然後兒童是不參加工作的。

如果542萬的高薪工作崗位消失,甚至只是消失一大半,對整個日本而言都是難以承受的經濟重創,生活被影響的日本人口將遠不542萬個。

這可如何是好,應該怎麼辦呢?

不知道,但中國勞動者不想過的那麼苦,我們的工人也想要高薪和高福利。

國家競爭失敗,押寶路線錯誤,那就只能自行由全體國民承擔相應的代價。

競爭勝出者的國民享受勝利果實,天經地義。

這,本來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多年來強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cde2749826566c9d2457f2948446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