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究竟是否真死於趙光義之手?作案動機、作案條件均成熟

2022-07-25     仲安筠

原標題:趙匡胤究竟是否真死於趙光義之手?作案動機、作案條件均成熟

關於宋太祖趙匡胤之死,1000多年來一直版本頗多沒有定論,野史認為是他的親弟弟趙光義為謀奪皇位,用寢宮裡擺放的斧子當場劈死的哥哥。

大雪之夜,趙匡胤重病在床,臨危之際召趙光義進宮,燭影斧聲之間,大宋開國皇帝死於非命。

史料記載「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

如果假設成立的話,為何趙光義要鋌而走險殺死哥哥趙光胤呢?

普遍的說法是趙光義權勢根基已成,萌生出了奪位野心。

趙光義跟隨哥哥趙光胤多年,能力出眾且位高權重,當時已被封為晉王。在上朝站班時,趙光義位於宰相趙普的前列,可見在朝廷上除了皇帝就數晉王趙光義權勢最大,是北宋政權初期毋庸置疑的二號人物。

除此之外,趙光義還兼任著開封府尹一職,首都地界全在他掌控之中,多年來經營出了牢固的根基。趙匡胤臨終之前,曾經有過遷都的想法,表明上說是為了選地理位置更為險要的洛陽,但暗地裡卻是想離開趙光義根基深厚的開封。

但遷都方案一經提出,便陷入了大臣們激烈的反對聲中,有的人說勞民傷財,有的說大興土木等等,但私下裡其實是他們不願離開利益相關的開封,於是紛紛等待趙光義出來表態。

趙光義眼看大臣們站在他這一邊,因而壯著膽子說了句「在德不在險」,言下之意便是反對遷都。趙匡胤面對趙光義和大臣抱成一團的局面,也只能暫時擱置遷都的計劃。

洛陽地勢的確優於開封許多,趙光義參與政治多年,未必看不到這裡面的利害關係,但為何還要站出來反對哥哥呢?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開封是趙光義勢力所在,盤根錯節,如果遷都,趙光義精心培育的勢力則會化為泡影。從此我們看到了趙光義的權勢和野心,當然趙匡胤也看到了。

由此可見,趙光義在北宋初年的政治核心權力層中,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勢頭,而放任他形成派系勢力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哥哥趙匡胤!

這一切的根源,全是趙匡胤在傳位的問題上的猶豫久拖不決。

據說,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之前,曾與趙匡胤商談五代十國政權頻繁更迭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繼位的皇帝太小,對局勢把握不夠純熟,讓權臣有機會趁虛而入。

此話並非虛言,大宋江山是怎麼來的?還不是趙匡胤欺負符太后和小皇帝柴宗訓母子,假惺惺搞了一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把戲,用武力威逼得來的政權。

杜太后據此與趙匡胤定下了「金匱之盟」,先實行兄終弟及,由兩個弟弟趙光義、趙光美輪流繼位,最後傳位給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到時候趙德昭也已經成年了,北宋政權歷經三代年長之君根基鞏固,再實行父子相承條件也能成熟。

所以從「金匱之盟」的角度看,趙光義的繼位還挺有合法性。

而且趙匡胤在執政之初,也的確是按照杜太后的遺命在執行,給了弟弟趙光義很大的權力,並且把首都開封的軍政治理全部讓他掌控。

等到趙匡胤晚年漸生悔意,想立自己的兒子當繼位人時,卻發覺弟弟的勢力已經有些撬不太動了。這也是他遲遲不立太子的原因,因為如若不能徹底剷除趙光義的勢力,即便硬扶自己的兒子上台,將來也可能面臨奪位政變的風險。

對趙光義來說,哥哥的心思他肯定是能察覺一二。或許正是趙匡胤晚年越來越白熱化的繼位人風波,才會傳出趙光義為謀奪皇位,手執斧頭劈死親哥哥的野史傳言。

《宋史》里的記載,趙匡胤是正常死亡。現代醫學也根據趙匡胤暴飲暴食酗酒的習慣,推測他是死於類似冠心病的心血管突發疾病。

趙匡胤究竟怎麼死的,我們暫且不去求證,但他死後開封城內的動態卻很離奇。

史料記載趙匡胤死後,孝章宋皇后立馬令宦官王繼恩前往宮外召趙德昭入宮,但王繼恩去往的卻是趙光義的晉王府邸。趙光義據此搶先入宮,孝章宋皇后眼看站在眼前的是趙光義,只得接收晉王繼位的既成事實。

王繼恩的通風報信,表明趙光義的收買人心拉幫結派工作確實厲害!

作為趙匡胤身邊的親信宦官和皇宮主管,王繼恩的投靠,完全能讓趙光義隨時掌握哥哥的動態走向。即便真有一幕「燭影斧聲」的政變暗殺在上演,也能封鎖消息,不至於讓事情敗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6102f7df74b3d52a15eedd3ceabe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