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位咖啡」火了,能辦公能開會,單店最高日出1500杯!

2022-10-08     咖門

原標題:成都「工位咖啡」火了,能辦公能開會,單店最高日出1500杯!

節後第一天,來分享一個「辦公咖啡」樣本。

成都有個叫COFFICE G1的品牌,沒有手沖,不主推創意咖啡,瞄準白領群體,48元就能得到一個「工位」,以及一杯咖啡。

把咖啡館變成「共享工位」,復購率超30%,COFFICE G1的9家門店基本都能盈利。

「工位咖啡」到底是一種什麼新模式?這種模式能走多遠?我和COFFICE G1創始人李姜春聊了聊。

單店最高日出1500杯

「工位咖啡」成為熱門

賣咖啡的姿勢越來越多後,人群細分趨勢逐漸明顯。

作為剛需人群的白領,是首先被盯上的群體。

成都COFFICE G1(下文簡稱G1)的「工位咖啡」模式,引起了我的注意:

走進G1的門店,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沒人悠閒地對著咖啡發獃,也沒有拍個不停的小姐姐,都是素不相識的打工人,有秩序地相鄰而坐,飛快敲擊鍵盤,宛如大型辦公現場。

而在G1的門口和杯子上,都寫著「NO COFFEE NO WORK」,還有「有好咖啡,請進來工作」的海報。

在G1,花費48元,就能買到一個工位4小時使用權,以及一杯意式咖啡,續杯享受半價,算下來,68元就能使用工位一整天。

而今年9月份成都疫情管控期間,G1還能營業的天府三街店,為居家辦公白領們提供了大量「續命水」,純靠外賣,一天的業績比往常的平均業績爆增300%,出杯量超過了1500杯(高峰期前提前預萃)。

G1天府三街店

李姜春告訴我,G1在成都深耕多年,去年看到辦公咖啡趨勢後,她在成都玉林區開出首家共享辦公咖啡,沒想到,這家店日出杯量從開始就很穩定,月營業額15萬以上,減去不到2萬的員工和房租成本,僅用5個月就收回成本。

這家店讓李姜春確定了「工位咖啡」的市場需求,也跑通了門店模型。

如今G1已經在成都開出10家門店(1家在裝修中),9家都是辦公模式,主力店型集中在100平以內店,好的門店日出杯量在300-500杯,普通店門店在150~250杯之間,除了個別選址失誤門店,大部分門店店盈利狀況良好。

瞄準辦公群體,G1是怎麼做的?

下架手沖,80%是意式

產品為白領量身定製

確定辦公咖啡模式後,G1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產品升級,為白領量身定製。

「我們先是在各家店下架了手沖咖啡,因為對白領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出品穩定、口感過關、杯量大,並沒有時間靜靜等待一杯手沖。」李姜春表示。

其次是在創意、鮮果咖啡流行的當下,把意式咖啡和創意咖啡的售賣比例穩定在8:2,門店基本以拿鐵和意式的銷售為主。

而且,在杯量上增加了500毫升的大杯,直接放60毫升濃縮液,杯量和咖啡因含量都更高,咖啡味更足,滿足白領們對大杯量的需求。

事實上,創意咖啡的流行,對很多門店來說,會面臨2個壓力。

一是上新,像茶飲一樣高頻的上新,研發和供應鏈整合都很難;二是運營,創意咖啡製作流程複雜,原料多、穩定性低,特別是一些涉及鮮果的產品,對門店的管理是很大挑戰。

儘管G1也有很多表現出色的創意咖啡,但是在新定位下,他們仍然在菜單上主打黑咖啡和牛奶咖啡,以及一個「家庭外帶套裝」(包含5份濃縮和2瓶牛奶),這樣就保障的產品穩定性,降低了運營負擔,更適配白領需求。

第三是為白領「量身定製」產品

針對白領提神、飽腹等需求,G1專門研發了防彈咖啡系列,且把防彈咖啡做出了傳統中國風味,比如黑糖肉桂,燕麥黑芝麻、開心果等,在秋冬季節,成為僅次於美式和拿鐵的Top3產品。

他們還研發了真穀粒燕麥拿鐵,裡面有超過50g的小料添加,飽腹感明顯,也深受白領喜愛。

考慮到白領的外賣需求,G1經過多次測試,反覆調整打奶方式,以及包裝形式,儘量保證拿鐵的奶泡消散的更慢,外賣的撒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一。

空間主打辦公場景

投影儀、會議室都有

除了產品上為白領量身定製,G1更大的特色,體現在空間上。

每一家門店,從門口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辦公感」,玉林店的門口就寫著「辦公請敲門」,門店的廣告語是「好咖啡,安心工作」。

在菜單上,可以分小時租賃工位,也可以單日租賃,還可以整租會議室或者辦公室。

在室內場景上,以天府三街店為例,門店打造了超大辦公區域,配備了共享工位、有充足的插座和高速的Wi-Fi,甚至還有印表機等用品,如果需要臨時開個會,還能使用投影儀和白板,將辦公場景「復刻」到咖啡店裡。

在細節上,也充分照顧到了白領的需求,比如沒有沙發,全是專業辦公椅,桌椅大小、高度,以及靠背的舒適度,都為適配辦公準備;還專門配備護眼燈、辦公用具自助區,便簽紙、膠帶、訂書機都有,比辦公室還齊全。

同時在服務上,也保持適度的距離。G1對咖啡師的要求,是「不要刻意和客人聊天」,確定顧客需求得到滿足後,不主動打擾顧客,保持克制。

全自動設備出品

2人顧好一家店

從去年開始,李姜春把所有門店的咖啡機,從半自動換成了全自動咖啡機,也因為這個決定,G1曾經被同行質疑,甚至有員工要因此辭職。

但先在1家店測試幾個月後,李姜春發現,她的顧客,真正在乎的並不是用什麼咖啡機出品,而是能不能快速、高效地得到一杯口感穩定的咖啡。

測試全自動咖啡機幾個月,並沒有出現過顧客投訴,反而人力成本大幅降低。

李姜春說,使用全自動咖啡機後,100平以內、日出杯在200左右的門店,配置2個人就足夠,每3~5家店再配一個機動人員,在有員工調休請假時替補,超過200杯的門店,配3個人就夠。

G1 還有個預萃的做法,在每天的高峰期來臨前,提前預萃出多份濃縮,在高峰期時,直接加入乳製品就能出杯。

比使用半自動咖啡機,人力成本綜合降低接近50%,這就讓門店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提升。

而在門店模型上,G1並沒有採取現在更流行的小店模式,儘管這種模式更適合擴張。

李姜春有自己的看法。在她看來,沒有空間的檔口小店,對位置要求很高,而且必然需要更大程度依賴外賣,需要前期大量投入,換得以量取勝。

「我們在多處選址時測試過,30平米和50~60平米的門店,租金相差不會有一倍以上,因此小店的平效不一定會很高,因為沒有空間,還會被動地在線上捲起來。就價格來說,誰也卷不過幸運咖呀。」

因此在運營了近10家店後,李姜春給G1的門店定位是50~100平,帶空間的門店,把外賣/外帶和堂食的比例控制在6:4,讓營收渠道更為均衡,少受牽制。

G1寬窄店

任何一個行業,發展成熟,就意味著市場會走向細分。

就像茶飲經歷了如火如荼的發展後,各種細分品類湧現,比如主打果茶/奶茶,還有主打桃子、椰子、檸檬茶、豆沙牛乳等,甚至還出現了主打姨媽熱飲等人群細分門店。

咖啡在經歷了高速發展後,在一些成熟的市場,比如上海、深圳、成都等,都已經出現了細分趨勢。

今天的主角G1是典型的人群細分品牌,還有一些鮮果咖啡、只做美式等品類細分模式,也在各地湧現。

無論以品類細分,還是人群細分,只要能找准需求,都有機會做出品牌。

參照茶飲發展路徑,或許咖啡的市場細分,會在接下來的1~2年成為一個可把握的趨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216baae777323715640e7103489c7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