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在初期連續獲得勝利,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秦國發現趙國固守不戰,便派人到邯鄲散布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國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
趙括遵照趙孝成王的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對此,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為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在長平之戰時,魏國和韓國因為之前秦國的多次打擊,所以國力相對弱小,從而暫時不敢支援趙國。而燕國和齊國則因為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加上和趙國之間的多次交戰,從而保持中立的態度。在此背景下,依然具有一定實力的楚國,顯然應該站出來了。況且,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和趙國更是爆發了多場戰役。那麼,問題來了,楚國在幹什麼,為何不出兵幫助趙國呢?
一
首先,長平之戰時,楚國具有幫助趙國的實力。比如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今河南平輿北),蒙恬率軍攻打寢丘(今安徽臨泉),大敗楚軍。在這場戰役中,雖然秦軍獲得了勝利,但是,當項燕集中楚國大軍反擊的時候,李信立即吃到了敗仗。在李信兵敗之後,秦始皇嬴政將60萬大軍交給了王翦。也即到了戰國末期,王翦想要消滅楚國,仍然需要動用60萬大軍。而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楚國的強大。
並且,長平之戰時,楚國在位的君主是楚考烈王,對於這位君主的祖父,就是大家熟悉的楚懷王。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國攻打楚國,取八城。秦王寫信約懷王在武關會盟。楚懷王前往武關後,秦國在後面伏兵埋伏,關閉了武關的大門,斷絕了楚懷王回國的道路,將懷王劫持到了咸陽,要求楚王用附屬國的禮儀朝見秦王。楚懷王大怒,此後,秦王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和黔中郡,被楚懷王嚴詞拒絕。於是秦國就一直扣押了楚懷王,這導致楚懷王最終落下了客死異鄉。並且,在楚懷王在位時,楚國飽受秦國的欺辱。除了張儀的戲耍,秦國還在丹陽之戰、藍田之戰、垂沙之戰等戰役中重創了楚國。
二
等到楚考烈王父親楚頃襄王在位時,白起又發動了鄢郢之戰,攻占了楚國的都城。由此,對於楚考烈王來說,自然是非常痛恨秦國的。但是,在長平之戰爆發時,楚國還是無動於衷。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就第一點來說,自然是因為楚考烈王還沒有全面掌控楚國。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中記載:三十六年,頃襄王病,太子亡歸。秋,頃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以左徒為令尹,封以吳,號春申君。
楚頃襄王在位時,將熊完立為太子。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患病,原本在秦國當人質熊完,在黃歇的幫助下逃回楚國。同年秋天,楚頃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對於楚考烈王來說,即位之前在秦國做了10年的質子。
與此相對應的是,楚國內部早有人覬覦王位了,特別是楚懷王的兒子陽文君,就曾經謀劃讓自己的兒子奪取楚國的王位。按照輩分來說,陽文君是楚考烈王的叔父,加上他在楚國上下的長期經營,所以形成了較強的勢力。
三
因此,儘管最後是楚考烈王成功即位,但是,因為長期處在秦國,楚考烈王在楚國缺乏根基,更不可能一下子除掉陽文君等野心勃勃的大臣。因此,在公元前262到公元前260年,也即長平之戰進行的時候,楚考烈王主要是忙於掌控楚國的大權,所以沒有出兵救援趙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楚國痛恨秦國,也想著如何遏制秦國的擴張,但是,對於楚考烈王來說,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自己坐穩王位的基礎上。不然為了幫助趙國而失去王位,這自然是一件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事情。
就第二點來說,則是因為長平之戰的過程中,趙國曾一度想要向秦國求和。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採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讓趙國放鬆警惕,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對此,在筆者看來,秦昭襄王故意向楚國等諸侯國傳達秦國、趙國已經和解的消息。而這,不僅導致趙國更加孤立,也成為楚考烈王沒有出兵的原因之一。畢竟,在通信手段相對落後的背景下,楚國不可能隨時掌握長平之戰的情況。儘管後來秦國和趙國確實爆發了決戰,但是,楚考烈王因為前期收到了秦趙談和的消息,自然沒有足夠的時間來調集兵馬了。從這一角度來看,秦昭襄王的謀略水平,自然要高出趙孝成王一個檔次了。
四
最後,就第三點原因來說,則是長平之戰中,秦昭襄王一開始沒有讓白起登場。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時任左庶長的王齕率軍攻打韓國,目標是奪取上黨郡,上黨郡的太守馮亭投降趙國,趙國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屯兵,準備接收上黨郡並防備秦軍。同年四月,因為趙國接受了上黨郡,所以王齕率軍攻打趙國,趙國派將領廉頗率軍還擊秦軍,這促使長平之戰隨之爆發。
公元前260年,得知趙括取代廉頗,擔任趙國大軍的主將消息後,秦昭襄王為了能徹底擊敗趙國,悄悄將原本留在秦國的白起派上戰場,並讓之前的秦國主將王齕擔任白起的副將。因此,楚考烈王根本不知道白起已經參加了長平之戰。基於此,楚考烈王不敢偷襲秦國,更不敢救援趙國,如果將主力派出去之後,白起萬一進攻楚國,這讓楚考烈王如何抵擋呢?
綜上,長平之戰時,楚國沒有出兵。不過,從之後的表現來看,楚考烈王還是主張聯合山東六國,以此遏制秦國的擴張勢頭。到了公元前258年,邯鄲之戰進行的時候,楚考烈王讓春申君黃歇率領大軍支援趙國。公元前257年,楚國、魏國的大軍趕到趙國都城邯鄲後,聯合守城的趙軍,從而擊敗了秦國大軍,讓秦國損失慘重。此戰,不僅讓秦昭襄王消滅趙國的計劃落空,也客觀上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