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史達林如何鬥倒蘇聯「教父」,成為蘇聯第二任統帥?

2024-01-19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慈父」史達林如何鬥倒蘇聯「教父」,成為蘇聯第二任統帥?

1922年12月30日,蘇聯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然而,就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蘇維埃的締造者列寧卻重病纏身。

由於病發突然,列寧在沒有選好接班人的情況下已經病重臥床,並與1924年1月21日,與世長辭。

列寧的離世給蘇共高層帶來了權力真空,這也使得以史達林和托洛茨基為首的蘇共高層展開了一系列的激烈鬥爭。

富裕的家庭條件,讓他自小衣食無憂,9歲的時候被父親送到烏克蘭南部城市敖德薩,進入一所德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讀書。

托洛茨基在敖德薩一待就是八年,這八年里他讀了很多書,認識了很多朋友,深受新思想的感染,雖然本身屬於特權階級,但對壓迫者有著同情之心,自此心中也開始產生對沙皇專制制度的牴觸情緒。

1896年,17歲的托洛茨基轉到工業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學,從此走上了他餘生都為之奮鬥的事業——工人運動。

在獄中,托洛茨基第一次閱讀了列寧的著作《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1898年,托洛茨基被判處流放四年,他坐著四處漏風的火車,被押送到鳥不拉屎的東西伯利亞吹冷風。

雖然人被流放在外,但反沙皇的心猶在。

流放期間,他用安蒂德·奧托的筆名經常給伊爾庫茨克的地方報紙《東方評論》寫文章,由於自小接受優質教育,托洛茨基文采不凡,顯示出了出色的文藝批判才華,因此籠絡了一批忠實粉絲。

你可以流放我的人,但流放不了我的文字,托洛茨基內心在咆哮。

在東西伯利亞,托洛茨基認識了另外一個在這裡吹冷風的狠人,未來蘇維埃三巨頭之一的捷爾任斯基,蘇聯成立時他著手建立了「契卡」組織,也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超級情報機構克格勃的前身。

1902年春天,馬上就要被釋放的托洛茨基在地上撿到一張廢報紙,《火星報》和列寧署名的《怎麼辦》映入眼帘。

托洛茨基找到了組織!

哪怕你明天把我釋放,這一個晚上我也等不及。

順利跑路的托洛茨基逃出西伯利亞來到薩馬拉,很快以敏捷的思維、過人的精力和優美的文筆得到比他大九歲的列寧的賞識,兩個人一見如故。

此時托洛茨基熱烈擁護列寧的主張,被人安上一個綽號「列寧的棍子」。

1903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布爾什維克,和以普列漢諾夫為首的「少數派」孟什維克。

1905年,在《火星報》待了兩年多的托洛茨基因為那些充滿激情的革命文章,有了大批擁躉,12月被推舉為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正式走上政治前台,帶領支持者發起了短暫卻激烈的革命高潮,但不久之後便再次被捕。

1906年,托洛茨基在獄中寫了《總結與展望》,提出了他一生活動的理論基礎——不斷革命論。

同年12月又被判處流放西伯利亞,有了上次經驗的托洛茨基在押解途中就跑路了,流亡到國外。

一走就是11年,到過歐洲,去過美國,身在國外,仍在力行革命事業,直到給我們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那聲炮響前夕,才緊急回國。

史達林比托洛茨基大11個月,生於1878年12月18日。和托洛茨基富裕的家庭環境相比,史達林幼時家裡只有家徒四壁的貧窮味道。

史達林原姓朱加什維利,史達林這個姓氏是成年後他自己更改的,意思是「鋼鐵」。

他成長在喬治亞古老城鎮哥里的一個鞋匠世家,父親是鞋匠二代,母親則是農奴的女兒。成年後用鞋匠來稱呼自己的父親,他說鞋匠就是個酒鬼,喝多了便會毆打他和母親,而且不讓他去上學,要把他送到製鞋廠繼承祖業,當一個鞋三代,但因為一次酒後爭執,鞋匠被人一刀捅死了,史達林才免於走上一條不歸路。

自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史達林性格變得十分早熟,成年後的他雖然也遺傳了父親的粗暴,但讓他獲得成功靠的卻是隱忍、剛毅、果決、狠辣,這才造就了那個說一不二的鐵血史達林。

知識改變命運!他們的命運也從此交織在一起,等待他們的是20多年後的一場生死較量。

1898年8月,小兄弟托洛茨基被流放到東西伯利亞的時候,史達林已經走到了列寧身邊,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903年,社會民主工黨分裂時,他堅定地選擇站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一邊,從此當上了列寧的小弟,聽從列寧的安排發展革命事業。

期間,他受列寧的指示,在聖彼得堡創辦了《真理報》,並發布了《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這是他首次使用「史達林」這個筆名。

1917年,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

5月17日,托洛茨基幾經輾轉終於回到闊別11年的故土,抵達彼得格勒,當即發表演講,鼓吹將革命立即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被推選為彼得格勒蘇維埃執委之一。(此前一個月,列寧已經回國,並迅速成為革命運動的領袖。)

當了十年教育部長的盧那察爾斯基說:「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成功的影響下,在他的人格魅力影響下,不少接近托洛茨基的人都認為他是俄國革命的頭號領袖的傾向。」

1917年7月,布爾什維克第六次代表大會上,托洛茨基被選為中央委員,在列寧提議發動十月革命的會議上,托洛茨基是很少數支持列寧的領導人之一。

公元1917年11月7日夜裡,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一聲炮響,擊中冬宮。

20世紀最重大的一場社會革命爆發!

對於這場歷史意義重大的革命,托洛茨基贏得了不朽的歷史地位。

未來的死敵史達林,作為當時的革命組織領導人之一,曾經這樣寫道:「起義的一切實際組織工作都是在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揮下完成的。可以確切地說,衛戍部隊能夠迅速站在蘇維埃的一邊,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工作之所以搞得這樣好,黨認為這首先要歸功於托洛茨基同志。」

甚至連後來史達林一派的雅克·沙杜爾也寫道:「托洛茨基在十月起義中居支配地位,是起義的鋼鐵靈魂。」(蘇漢諾夫《革命札記》第6卷第76頁。)

自此,托洛茨基蘇聯「教父」、蘇聯紅軍之父、共產國際締造者等榮譽加身。

但托洛茨基太過激進,在十月革命以及內戰期間已經與列寧產生理論分歧。

他用不斷革命論來否認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可以在一國或者數個國家取得勝利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必須在歐洲主要國家同時發生,進行世界革命,才能取得勝利,忽略了蘇俄這個新生政權還處於疲軟期的現實情況。

這種沒有結合實情和理想主義的革命主張招致布爾什維克一票軍政大佬的不滿(包括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和布哈林等),直接對他進行批評。

劃重點,這也為他日後政權失利埋下伏筆。

1918年蘇俄內戰爆發,托洛茨基和史達林都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托洛茨基任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史達林則被派往察里津征糧。

征糧期間,史達林有意加強了對軍隊的影響力,甚至多次違抗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當過軍官的人。

1919年波蘇戰爭,任蘇軍西南方面軍政委的史達林違抗列寧和托洛茨基的命令,拒絕援助西北軍,最後蘇軍在兩個戰場均已失敗告終。

作為蘇共高層的列寧和托洛茨基常年流亡海外,而史達林在國內深耕多年,雖然是聽從列寧的指示從事革命活動,但自己的勢力沒有忘記培養。

1920年到1922年間,由於托洛茨基舊事重提,更加賣力的宣揚他的世界革命論,被布爾什維克的高層一致批評,這次得罪了更多大佬。

這給了史達林一個培養高層羽翼,籠絡高層人心的大好時機。

1922年4月史達林被選為聯共(布)中央總書記,列寧扔擔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和工農國防委員會主席。

1922年經歷過暗殺的列寧健康已經受到了嚴重損害,暗殺時的子彈還留在頸部,靠近脊柱。5月,列寧第一次中風,右側部分癱瘓,開始減少政務。

他抱病審查了喬治亞布爾什維克衝突的前後原因,明白了史達林作為民族人民委員在喬治亞的粗暴行徑,發現史達林對喬治亞的諸多指控都是騙他的。

史達林獲得了看護列寧的權力,通過此舉他獲得了繼承最高權力的保障。

看護期間,列寧對外界一無所知,他急切的想要解除史達林的看管,並在第一次中風後寫了一份遺囑交給妻子,其中評價了在任的六位蘇共高級領導人,包括:托洛茨基、史達林、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皮達可夫。

其中對史達林的評價是:「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

列寧可謂正值龍游淺水,虎落平陽之際,面對的也不是小魚小蝦,是一個當了自己20年小弟,一個性情殘暴,但善於隱忍,堅毅果決,心黑手辣的猛人。

唯一能夠解除史達林權力的是政治局,由於「三駕馬車」和「七人小組」的存在,這相當於要求史達林自己放棄權力,因為黨政軍主要領導都是支持他的人。

托洛茨基此前一系列國內外大事,都和列寧站在一條線上,意見保持一致,但唯獨這次喬治亞事件除外。

他出於對所謂「空位期」和黨的分裂的顧慮,沒有選擇和列寧統一戰線。

他甚至願意相信史達林能改過自新,希望最高領導層竭誠合作。

這可是你死我活的權力場,這種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簡直不可想像。

托洛茨基認為這是同志們之間的理論分歧,觀點衝突,有事大家投票嘛,要允許別人犯錯、允許保留觀點,同時也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

但他沒有充分認識史達林,對史達林來說這是一場爭奪最高權力的鬥爭,要不擇手段、千方百計的幹掉對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托洛茨基理想中的黨內優良競爭傳統,被史達林奪權鬥爭的鐵錘,錘的稀爛。

理想主義者終於被現實教做人!

1924年1月21日,列寧與世長辭。

托洛茨基卻在關鍵時刻延續了他的天真,他並沒有認清形勢。

史達林那邊剛犯困,托洛茨基急忙就送去了枕頭。

他寫下了《論列寧》和《十月的教訓》,文中直言不諱的針對詆毀列寧,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直接批判了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等人。

對故去的人罵就罵了,畢竟你們同輩,但活著的人你也拎出來單練,我加米涅夫不要面子的咯?

這直接導致兩人與史達林聯手,形成三巨頭執政,聯合對抗托洛茨基的局面。

加上之前鼓吹世界革命論時得罪了一票大佬,此時只有少數幾個人站出來支持這位蘇聯「教父」。

哪怕你是蘇聯紅軍之父,哪怕你是十月革命的最高軍事領袖,人都被你得罪完了,偏激的理論也不被大多數人接受。

寡不敵眾,被孤立的托洛茨基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解除了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

1927年,托洛茨基被史達林開除出黨,多人被逮捕。

1928年,托洛茨基再次被流放。

在去往哈薩克阿拉木圖的火車上,托洛茨基想起了30年前自己被第一次流放到西伯利亞的時光,那是他第一次找到組織,他忘不了懷著一腔熱血逃離西伯利亞冰原奔向組織時的希望。

而此時,希望的火光已經奄奄一息,他看著車窗外的冰雪想著下一站在哪兒。

抵達阿拉木圖勞改的托洛茨基,沒有想清楚下一站在哪兒時,莫斯科傳來消息,他將被驅逐出國,他的下一站在土耳其。

1932年,史達林直接註銷了托洛茨基的蘇聯國籍,戶口都不給你留。

托洛茨基就這樣在海外流亡了八年,輾轉來到墨西哥,期間被史達林判處了三次缺席死刑。

但史達林很快就後悔把他驅逐出國了,這樣一個死對頭放到國外自由活動,雖然沒有實質危險,但謠言惑人心吶。

最終托洛茨基還是沒逃過史達林的魔掌。

1940年5月23日,「契卡」特工拉蒙·梅爾卡德(日後的克格勃特工),混進托洛茨基在墨西哥的公寓,用冰斧擊中托洛茨基的頭部,使其頭部重傷,搶救無效,與8月21日死亡。

托洛茨基是個十足的理想主義者,他和列寧在革命理論上存在嚴重分歧,他主張不斷革命論,而不只局限於俄國內推翻沙皇統治。

他的不斷革命論有三個階段: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社會主義革命的不斷性、國際革命的不斷性。

他始終堅持世界革命,要求全世界各地的各條戰線,都朝著無產階級目標發動革命,從歐洲各國開始,但這種理論被社會所放棄。

而史達林則繼承列寧革命理論,認為應該注重國內的工業發展,優先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先把自己做大做強,維護好自己的統治地位再考慮對外策略。

以當時的蘇俄國情來說,無疑史達林的想法是正確的,他也因此得到了布爾什維克一眾大佬的支持。

說到社會地位,托洛茨基要遠遠高於史達林的,但他對於理論的激進,讓他失去了政治領域的支持者。

更要命的是,當時的論戰雙方都把列寧當做最高權威抬出來時,手握列寧遺囑的托洛茨基卻拒絕公布遺囑。

到死托洛茨基都沒有想明白,權力場上沒有心慈手軟,只有你死我活。

這就註定他要扮演一個重要的悲劇角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00fac7ba39624146d78760d31fe1d5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