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寫作文挨批後跳樓身亡!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 是「你要加油」

2020-06-18     小學生學習

原標題:小學生寫作文挨批後跳樓身亡!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 是「你要加油」

期末專區

期末測試卷

語文

數學

北師大版:

蘇教版:

人教PEP版:

期末複習資料

近日,網傳「江蘇常州一小學學生疑因作文被老師批評『傳遞負能量』後墜樓身亡」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這起五年級小學生作文課後跳樓事件令人痛心。如今,女孩遺體已被火化,其父表示,女兒很活潑開朗,並沒有精神疾病,為什麼會走極端的路?他需要知道詳細的細節,找到女兒的死亡原因。

涉事小學校長表示,涉事教師袁某非常優秀,曾獲常州市十佳輔導員稱號。但袁某承認,去年10月曾扇過女孩耳光。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一個小女孩的突然離世都讓人無法接受,痛心惋惜。

這樣的事情不是個例:17歲少年跟母親爭吵兩句,跳橋了;家長沒收了孩子手機,跳樓了;大二學生作弊被抓,跳樓了……一點點小事孩子就放棄了生命。

看到這些新聞, 確實讓人覺得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跟紙糊的一樣,以前怎麼沒有這樣?是不是現在孩子受到的挫折太少了?

作為家長,在已經有了這麼多前車之鑑的前提下,該如何讓孩子變得更堅強一些?也確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些家長覺得,現在孩子物質太豐富,得讓孩子多經歷挫敗,多對孩子吼一吼、喊一喊,讓他們知道生活沒那麼容易,抗挫力就有了;

也有家長認為,現在孩子吃苦太少,得多讓他們體驗一下生活的艱苦才行,一些把孩子送到偏遠山村「憶苦思甜」的節目和活動也不在少數;

還有一些家長,直接把孩子送到各種軍訓、體能訓練營中,認為通過這種體能和毅力的鍛鍊,孩子抗挫力就能提升。

結果呢?

我們接觸過很多孩子,在大人刻意安排的磨難和挫敗訓練中,變得更加自卑、敏感、暴躁;

從艱苦的環境回到正常生活後,該哼唧還是哼唧;軍營期間疊得整整齊齊的豆腐塊也秒變亂雞窩……

那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力呢?在孩子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時,比如遇到一道題他努力了很長時間還是做不出來,家長應該如何回應呢?

一是輕巧地告訴他:你可以做到的,加油!給他鼓鼓勁。

或者是逼他一把,罵他一通:這麼簡單的題你都不會,你是怎麼學習的,期望他能知恥而後勇。

還有一種是跟他一起義憤填膺:老師怎麼給留這麼難的題,做不到沒關係,你在我心裡依然是最棒的。

教育學博士田宏傑說:這三種方法都不可行。

第二種屬於打壓式教育,這個時候他本身已經很難過了,父母的責罵打擊再給他的難過之外,增加了一層痛苦和羞恥,如果這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他會把這些複雜的痛苦情緒默默咽下,按照父母的期望繼續攻關。

但被壓抑下去的情緒不會自己跑掉,而是進入孩子的潛意識,每次學不會都被罵,那麼想到學習,勾起來的情緒就是難過、痛苦和被羞辱,那孩子就很難有從學習中獲得快樂,主動去學習的體驗。

第三種看似很開明,不給孩子壓力,讓孩子在當時獲得了短暫的輕鬆,但是第二天他去到學校,會發現其他人都做出來了,而自己根本不是「最棒的」,虛假自信被打碎,他會有一種被捧到天上又重重摔下來的感覺,那一瞬間,甚至會摧毀他的自信體系。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這麼一句話: 鼓勵廉價的成功,會造就出未來以昂貴的失敗為代價的下一代。

很多時候,父母想用積極愉快地鼓勵去幫助孩子提高自信心,但卻很容易產生反作用。那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已不再是那個很快就能將不愉快真相忘掉的孩子了。

父母的盲目鼓勵,反而會讓孩子有羞恥感,讓他們羞於表達自己的「沮喪」,最後,導致他們更加氣餒,降低自信心。

第一種看起來很像我們常說的鼓勵教育,看似很正能量,怎麼也不可以呢?

這是因為沒有跟孩子在一個頻道上,孩子處在失落灰心喪氣的情緒中,對家長製造出來的振奮高昂的氛圍根本接收不到,反而會產生出一種羞恥感。

家長的話是「你可以的,加油!」, 背後是對成功結果的期待,而不是對孩子能力的鼓勵。

孩子聽到可能是「這真的很難,我做不到,可爸爸 / 媽媽卻一直告訴我,我可以。如果我沒辦法實現目標,一定會讓他們失望,證明我很差勁!」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一個案例。一個10歲的小男孩,十分害怕考試,不管怎麼複習,一考試就考砸。

心理學家發現,這個孩子早就對考試產生了生理上的恐懼、厭倦、排斥,並打從心底里認為這是一眼就能望到頭的失敗之路。

而孩子的爸媽,每次都是不停地安慰他:「沒事,下次會考好的,我們相信你。」

然而,父母的話不僅沒有安慰到孩子,反而讓孩子的壓力更大。每次父母離開後,孩子頭埋頭在被子裡痛哭,或者坐在床邊發獃。

孩子告訴心理醫生,每次他都想告訴爸爸媽媽:「我不相信我自己,求求你們別再相信我了,我真的考不好,我不行啊。」

醫生最後解釋道, 男孩的這種狀態,是一種經歷過漫長且重複的失敗後形成的習得性無助。

當孩子反覆受挫,產生了「我不能再控制我的生活」的想法時,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消極的評價,覺得自己無法做好這件事。

內心還會不停地對自己說「我不信,我做不到,肯定會失敗。」

作者牧之曾說過: 暗示的力量很強大,可以治癒拯救你,也可以殺死你。

孩子在消極的暗示下,會越來越自卑,還會不斷自己設限,影響未來的發展。

對孩子有高期待,希望他成功,無可厚非。但當孩子遭遇困難時,如果我們沒有覺察到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就可能幫倒忙,出現越鼓勵越放棄的情況。

到這兒,你肯定知道了,不要光和孩子說「你可以的」,卻不告訴他「可以」的原因。 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合理認知。

激勵孩子不僅需要給他鼓勵,更需要給他能力,不給能力的鼓勵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你說得倒是很簡單,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看到這兒,家長可能很著急了,那正確的鼓勵該怎麼做呢?

一、共情

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進入了一個誤區——急著幫(逼)孩子解決問題。

忽視了真正的第一步—— 看到和肯定孩子的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不是你想讓孩子擺脫,他就可以擺脫的。

我們告訴孩子要勇敢要樂觀要傳遞正能量,但我們不去了解他們為什麼不樂觀不正能量,不陪伴他們去戰勝心靈的黑暗,只站在作業的背後拿著紅筆去評判他們表現出來的結果。

是的,每一個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都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正直向上。但這種「正能量」的價值觀不是由教育者強行附加的,而是孩子自己形成的。

要讓孩子形成,首先要進入他們的頻道,陪伴他,同理他, 讓他們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善意與關懷,而不是強制和羞辱。

所謂「共情」,不是我理解你那麼簡單; 是我真的看到了你的難,去幫你找到有用的辦法,讓你做到。

當孩子解題時遇到困難而鬱悶焦躁時,家長可以在旁邊說: 我看到了努力了很長時間還是沒有做出來,你感覺累了,也有點沮喪。

如果能這樣接納孩子,面對困難產生的負面情緒,就能幫助孩子緩和並且冷靜下來。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理性思考如何繼續迎接挑戰。

二、先給能力、再給激勵

若發現孩子遇到瓶頸時,可以詢問孩子的需求。比如,「是不是覺得有點難?哪裡比較難呢?」「感覺累了嗎?需不需要休息一會再試試?」

如果還有需要,可以給孩子搭建腳手架。比如給孩子一點提示,拆解或者簡化步驟,給孩子做演示,或者你做讓孩子幫忙等。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大人不同,有時候孩子完成不好一件事是因為目標定得太高。當孩子真的完成不了時, 我們就要看到他的難處,並幫助他們把難度降低。

孩子文章背不好,難在哪裡?也許是句子不夠通順,也許是生僻字比較多,那我們可以把一整段分成幾個部分,一次完成一小部分,這樣難度就降低了。

教育的三部曲是: 幫助引導、少幫多導,放手激勵,而不是袖手旁觀,一味地在旁邊喊加油。

引導孩子做成一件事,讓孩子獲得成功體驗,他才慢慢形成一種思維: 遇到難題我不怕,只要想辦法一步步突破,我就可以做到。

其實,在小學低年級段,孩子能解答初幾道題,測試能得多少分,放在漫長的人生中看,真的不重要。

但, 這個面對挑戰、克服困難的過程,帶來的正向積極、力量滿滿的體驗,在孩子大腦里形成的全新的腦迴路,卻相當重要。

這才是家長輔導孩子最應該關注和引導的地方。

幸福雙翼家庭大學創始人黃志猛老師說:

「那些認為要故意給孩子挫折才能培養抗挫力的家長,所做事情的實質是什麼呢?

就好像一顆剛種下的小樹苗,你就不停地搖晃它,希望它更加強壯。但是,剛種下的樹苗,你搖晃越多,樹苗越容易枯萎!

小樹苗只有在陽光雨露的滋養下,不斷長大、根深葉茂,長成參天大樹後,它自然就可以迎接狂風暴雨。」

來自家長的肯定、欣賞與愛,就是孩子成長的陽光雨露,就是提升孩子抗挫力的「秘密武器」。

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培養出一個抗挫力強大的孩子。

聲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田宏傑博士的演講,學習哥團隊編輯整理等,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93yXIBfGB4SiUwNN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