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鑑賞大全集》卷十三. 王建第 韓愈 劉禹錫

2020-03-28     顏淵山莊

《唐詩三百首鑑賞》該書圖文鑑賞本中所選詩歌都是唐詩中膾炙人口、婦孺能詳之作,詩是好詩,賞析亦高雅成趣,同時書中還為每一首詩都配上了壯美幽深的水墨畫,造成一種視覺和詩境上的通感,使唐詩之枝繁葉茂、波瀾壯闊盡呈眼底,一覽無餘,相信會給讀者帶來強烈的震撼力和藝術上的無限美感。唐朝是一個詩的時代,唐詩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成就。


目錄:

第76章 王建

第77章 韓愈(1)

第78章 韓愈(2)

第79章 劉禹錫(1)

第80章 劉禹錫(2)

第76章 王建

詩人名片

王建(約766-?)

字號:字仲初

籍貫: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作品風格:凝鍊精悍、激越有力

個人簡介:大曆十年(775)進士及第,歷任渭南尉、昭應縣丞、穆宗長慶年間,任秘書丞。文宗太和年間任陝州司馬,故後世稱其王司馬。晚年辭官居咸陽原上。

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他和張籍齊名,並稱「張王」。他也寫過宮詞百首,成為後世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資料。還寫過一些小詞,別有特色。有《王建集》八卷,《全唐詩》編其詩六卷。

新嫁娘詞三首(其二)

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注】

三日:我國古代有這樣的風俗,在婚後三天叫「過三朝」,新娘要下廚做菜。

諳(ān):熟悉。姑:指婆婆。食性:吃飯的習性。

小姑嘗

向來是新媳婦難當,剛到婆家,對什麼都還很陌生,所以,言行舉止都很小心謹慎,唯恐出醜讓人笑話。這首詩就寫的一位新媳婦三天後下廚做菜時小心謹慎的心理和行為,反映了這位新媳婦的聰慧機敏。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古代有個習俗,女子出嫁後的第三天,俗稱「過三朝」,要下廚房做菜。「三日」,點出了題目中「新嫁娘」。「洗手作羹湯」,「洗手」,反映新媳婦乾淨、整潔,也透露了新媳婦態度認真,鄭重其事。但是,畢竟剛剛過門,婆婆喜愛吃什麼樣的飯菜,她還不知道。如果是粗心的媳婦,她也許就憑自己口味迷迷糊糊地做菜了,結果也許婆婆並不喜歡吃。但文中這個新媳婦,心思細膩、聰明機靈,他做完菜後,不是莽撞地就端上去,而是先叫來小姑替她嘗一嘗,因為小姑是婆婆撫養長大的,自然食習應當和婆婆相似,從小姑的習慣,可以推測出婆婆喜歡什麼口味。這個細微的舉動,卻充分反映了新媳婦的聰慧,我們不禁要對這位媳婦稱讚一番。通過新媳婦的舉動,我們不禁聯想到小姑天真品嘗的形象和婆婆正襟危坐的嚴肅形象,饒有趣味。

這首五絕詩,通過白描的手法,委婉生動地展現了人物形象,充滿生活情趣。

後人點評

明人邢昉:絕句中有調高逼古,出六朝上者,此種是也。(《唐風定》卷二十)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注】

中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映照地面的樣子。

秋思:秋天裡的情思,這裡指思念人的情思。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朗照在庭院中,照得地面上好像生了一層霜;烏鴉的叫聲漸漸停止,靜靜地棲息在濃密的樹蔭中。「地白」二字,寫月光映照的顏色,給人一種清明素潔之感,意境清寧優美。「樹棲鴉」,景色在夜晚,加上樹蔭濃密,所以很難看到樹上的烏鴉,故此認為,烏鴉棲息是詩人通過聽覺感受到的景象。這三個字簡潔、凝練地描繪了烏鴉棲息的情形,也渲染了寧靜氛圍。

「冷露無聲濕桂花」,寫在深夜裡,秋天的霜露打濕了院中的桂花。這是暗寫詩人望月,緊扣詩題。詩人在寧靜的深夜裡,仰望明月,凝神思考,浮想聯翩,絲絲寒意襲,不覺使詩人想到,月上的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定然也沾濕了桂花樹。這句話使全詩的意境就顯得更加悠長深遠,耐人尋味。「無聲」二字,細膩地表現了霜露的輕盈晶透,不著痕跡,也表明露水滋潤桂花很久。這不禁又讓人想起月中的吳剛、玉兔、嫦娥……

明月當空,不僅僅是詩人在獨自凝望浮想,普天之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詩人那樣賞月、凝思。於是,詩文自然引到「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人在這裡點出瞭望月,並且由自己想到其他人,將望月者的範圍擴大到了普天之下。同是望月,但懷秋之感,各不相同。詩人最後委婉地詢問:「那綿綿的秋思會落到誰家呢?」,此詩本就是寫詩人懷念家鄉的心情,詩人此時懷念的心情應該是最深沉的,但詩人卻用問句結束,意味深長,使懷念之情,蘊藉深沉。一個「落」字,用得巧妙那無形的思念,變得具體可感了,仿佛能看著秋思飛入千家萬戶。

這首詩七言絕句,意境幽美,想像豐富,語言形象生動。思念之情如人和月亮的距離一樣悠長,感情真摯,委婉動人。

第77章 韓愈(1)

詩人名片

韓愈(768—824)

字號:字退之

籍貫: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作品風格:奇崛雄渾

個人簡介:三歲喪父,由兄撫養長大。貞元八年(792)進士及第,曾當過宣武軍節度使觀察推官,後又任監察御史,不久,被貶為陽山縣令。元和元年(806)召為國子博士,歷任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因隨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升遷為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819)因諫迎佛骨,險些被憲宗處死,在大臣們的挽救下,才免於一死,被貶為潮州(今屬廣東省)刺史。穆宗即位後,被召回朝中,歷任國子監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職。長慶四年(824)病逝長安,終年五十七歲。

韓愈是中唐古文運動的領袖,反對駢文,提倡散文,主張「文以載道」、「文道合一」。詩歌創作上力求獨創,氣勢宏偉,風格獨特。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和《外集》傳於世。《全唐詩》編其詩十卷。

韓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愈

纖雲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

「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繼聖登夔皋。

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盪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11,坎軻只得移荊蠻12。

判司卑官不堪說13,未免捶楚塵埃間14。

同時流輩多上道15,天路幽險難追攀16。」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17: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18,

有酒不飲奈明何!」

【注】

張功曹:即張署,河間(今屬河北),德宗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和張署同時因進諫觸怒德宗,同時被貶到南荒之地,二十一年,順宗即位大赦,二人到郴州(今屬湖南)待命,後因湖南觀察使楊憑從中作梗,未能反京,二人被移到江陵(今屬湖北),韓愈為法曹參軍,張署為功曹參軍。

纖:纖細,輕薄。天無河:指不見銀河。波:指月光。

相屬(zhǔ):相互勸酒。君:對張署的尊稱。當歌:請張功曹頌詩。

洞庭連天:洞庭湖水和天連相連,強調洞庭湖之大。九疑:即九疑山,又稱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境。

蛟龍:傳說一種能發洪水的龍。猩:猩猩。鼯(wú):鼯鼠,形似松鼠,夜間活動。

官所:指張署貶謫的臨武。

海氣:瘴氣,古時南方熱帶山林中因濕熱產生的一種有害氣體。濕蟄:潮濕。

州前:官府門前。

嗣(sì):繼承人。登夔皋(kuíyáo):任用賢能官員。夔皋,是傳說中的堯、舜時期兩名賢臣的名字。

大辟:古時被判了死刑的罪犯。

11州家:州官府。申名:上報朝廷被赦人員名單。使家:觀察使,是朝廷派到地方巡查的官員。

12荊蠻:指荊州官府所在地江陵,此地曾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地域,楚國曾被稱為荊蠻。

13判司:曹參軍的統稱。

14捶楚塵埃間:這裡指曹參軍職位卑微,有過失,就會受懲罰,甚至有時趴在地上挨鞭打。

15同時流輩:一同被貶的人。上道:返回京城。

16天路:進身朝廷之路。

17殊科:不一樣。

18他:其他。他古音「佗」。

貞元十九年(803),天下大旱,百姓貧苦,時任監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勸諫減免徭賦,觸怒德宗,兩人同時被貶南蠻。至憲宗即位,大赦天下,他們仍不能回京,被改調江陵(今屬湖北)作曹參軍。此詩便是,韓愈聽到此消息後,心情複雜,借中秋和張署對飲賦詩之際所寫,一抒情懷,並贈給張署。

本詩可以分為三部分來賞析。前四句為第一部分,寫八月十五日夜兩人對飲的環境。天高雲疏,明月當空,涼風習習,萬籟俱寂,在這樣清冷寂靜的月夜,詩人和張署兩人舉杯痛飲,心中是何等的淒涼。為了打破沉寂,韓愈邀張署誦詩。「一杯相屬君當歌」句,引出了張署的悲歌。

第二部分(從「君歌聲酸辭且苦」到「天路幽險難追攀」),寫張署誦歌。首先總體評價了張署的歌聲酸辭苦,使人「不能終聽」就「淚如雨」。表明兩人的心情是一樣的酸楚。

張署的歌,首先寫被貶南遷時遭受的痛苦,跋山涉水,山高水闊,路途遙遠,蛟龍出沒,野獸哀號,環境荒涼險惡,他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達貶所。而貶所環境也同樣惡劣,整日「幽居默默」好像是個逃犯。下床畏毒蛇,下床都這麼困難,更不用說遠行了。食怕中毒,空氣中瀰漫著濕蟄腥臊的氣味。這段敘述表明兩人的生存條件極為惡劣,語言悲傷。

接著筆鋒一轉,寫到讓人激動歡欣的大赦消息。宣布赦書那天,鼓聲隆隆,「赦書一日行萬里」的場面熱烈,節奏歡快,體現出張署興奮的心情。聽到大赦令宣布:「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使兩人感到前途突然出現了光明,回京有望了。但是,詩情又一轉折,雖然大赦令寫得清清楚楚,但「使家」阻撓,他們還是不能回京。最後「移荊蠻」,「只得」,表現了兩人心中不滿又無可奈何的複雜心情。轉移「荊蠻」,職「判司」小官,位卑人輕到受長官鞭打的境地。面對這樣的處境,張署感嘆道:「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這部分是詩文的主題,文勢波瀾起伏,震盪人心。

第二部分雖然詩人借張署的歌,抒發了自己憤懣不平之情。接著,第三部分(從「君歌且休聽我歌」到「有酒不飲奈明何」)寫詩人的議論。「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二句,自然轉到詩人的議論。今夜明月最好,人生命運天註定,我們不能左右,值此良宵還是開懷暢飲吧。可見詩人已經看透宦海沉浮,難以掌握自己命運,於是,將自己的命運寄託於天,自我排解,用酒消愁,暫時忘記煩惱。這三句話中深藏的苦楚,溢於言表,結尾看似曠放,也是深含無奈。「一年明月今宵多」照應題目的「八月十五」。

這首七古,以主客唱和結構全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傾訴,別有特色。語言沉鬱雄渾,感情酸楚悲傷,情節波瀾起伏,結構完整,意境悲涼,意蘊深遠。

後人點評

明人陸時雍:沒讀昌黎七言古詩,覺有飛舞翔翥之勢。(《唐詩鏡》卷三十九)

調張籍

韓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

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

徒觀斧鑿痕,不矚治水航。

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

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

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

剪翎送籠中,使看百鳥翔。

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

仙官敕六丁,雷電下取將11。

流落人間者,太山一毫芒12。

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八荒13。

精誠忽交通,百怪入我腸14。

剌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

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15。

顧語地上友16:經營無太忙!

乞君飛霞佩17,與我高頡頏18。

【注】

調:調侃。

群兒:指批評謗傷李杜的人。

蚍蜉(pífú):一種大螞蟻。

伊:發語詞。

「徒觀」二句:指「李杜文章」就像是大禹治水的成就一樣,後人雖能看其成果,但無法看到開闢的情景。

施手:動手。

垠(yín)崖:懸崖。劃:劈開。

雷硠(láng):山崩裂的聲音。

金薤(xiè):倒薤書,比喻文章的優美。

敕(chì):命令。六丁:傳說中的天神。

11雷電:指傳說中的天神。

12毫芒:毫毛的細尖。比喻極為細微。

13八荒:古人認為九州在四海之內,四海在八荒之內,所以它指最遠之處。

14「精誠」二句:指突然領悟到了「李杜文章」的妙處。

15「刺手」四句:都是形容李杜詩文創造出來的意境。汗漫,廣漠無邊的地方。「不著「句:超越織女星運動範圍。

16地上友:這裡指張籍。經營:構思。

17乞:送給。

18頡頏(xiéháng):上飛稱頡,下飛稱頏。

織女

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在中唐,不被重視,甚至有人還妄加貶斥。韓愈寫這首詩,熱情地讚美了李、杜的詩文,表現出強烈的傾慕之情。

本詩可分為三部分進行賞析。前六句為第一部分。詩人開篇高度評價了李、杜詩文,譴責「群兒」謗傷前輩,諷刺他們自不量力。「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兩句也被後世人凝鍊成了成語,廣為傳頌。「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二句,廣為傳頌,已經成為對兩位詩人最準確的評論。

第二部分(從「伊我生其後」到「不著織女襄」),著重寫韓愈對李、杜的欽佩和敬仰,高度讚美他們的詩歌成就。這部分可以分三層去理解。第一層(「伊我生其後」到「乾坤擺雷硠」),詩人感慨自己出生在李、杜之後,只好在夢中想見。尤其是讀到李、杜光芒四溢的詩歌時,不由追想起他們酣暢淋漓,揮毫寫詩的情景,那種氣勢雄渾,就像大禹治水時揮動著大斧,使山崖峭壁頓時崩劈,被阻隔的洪水瞬間傾瀉而出,天地間迴蕩著山崖崩裂的巨響。第二層(「惟此兩夫子」到「使看百鳥翔」),寫李、杜二人坎坷生平。詩人認為是天帝要讓他們不斷地吟誦,於是,故意讓他們經歷苦難。他們就好像被剪斷羽毛囚在籠中的鳥兒,悲傷地看著籠外百鳥自由飛翔。這裡用了比喻,形象描繪了兩人坎坷一生。第三層(「平生千萬篇」到「太山一毫芒」)六句,寫李白和杜甫一生成就非常,著作等身,寫下了千萬篇如金玉一樣優美的詩歌,但大多散佚,令詩人惋惜。詩人想那些詩篇大概多被天神派神兵取走了,流下人間的,只不過是泰山的毫末之微。這部分寫得波瀾起伏,詩人讚美、感慨、惋惜等等情感也在迴環曲折的行文中融成了一體。

第三段(從「我願生兩翅」到最後),分兩層分析,第一層(從「我願生兩翅」到「不著織女襄」),寫詩人追隨李、杜。他希望自己能生出兩翅,飛向及遠的八荒之地追尋李、杜詩歌的精神。詩人終於能和前輩詩人精誠感通,於是,各種各樣的意境便進入心裡:反手拔出鯨魚的利齒,高舉大瓢,暢飲天宮中的美酒,騰身遨遊於廣袤的天宇中,自由自在,甚至連織女制的天衣都不用去穿了。詩人在這部分用奇幻的想像,把李、杜詩歌意境寫得出神入化,讓人眼花繚亂。詩人想到去「八荒」尋找,表現他對兩人的追慕之情,甚至到了狂熱的地步。

第二層是最後四句。詩人誠懇地勸朋友張籍,不要總是鑽在書堆中尋章摘句,構思經營,還是一起向李、杜學習,自由飛翔在詩歌的廣闊天地間吧。他不僅點出了題目。

這首五古,詩人用奇幻瑰麗的想像,使讀者仿佛置身奇幻世界探究冒險的感覺。筆力雄健,氣勢磅礴,意境奇偉壯闊。同時,詩文也成功運用了比喻、誇張等手法。

後人點評

朱彝尊《批韓詩》說:「議論詩,是又別一調,以蒼老勝,他人無此膽。」

山石

韓愈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床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松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為人(革幾)?

嗟哉吾黨二三子11,安得至老不更歸!

【注】

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三字為題,是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與詩的內容無關。

犖(luò)確:險峻不平的樣子。微:狹窄。

升堂坐階:登上寺中廳堂,坐在廳堂台階上。新雨:剛剛下過的雨。

支子:即梔子,常綠灌木,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

稀:指模糊,看不清楚。

疏糲(lì):糙米飯。這裡指簡單的飯菜。

無道路:指因晨霧很濃,使人看不清道路。

出入高下:指上山下谷,穿梭于山谷之間。窮煙霏:指走盡了雲霧繚繞的山徑。

櫪(lì):同「櫟」,落葉喬木。圍:兩手合抱一周為一圍。

(革幾)(jī):馬韁繩。這裡用作動詞,控制的意思。

11吾黨二三子: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幾個朋友。

第78章 韓愈(2)

山石

這是韓愈在德宗貞元十七年(801)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從徐州到洛陽的途中,留宿洛陽北面的惠林寺時,寫下的一篇遊記詩。該詩按照行程順序,寫了從「黃昏到寺」、「夜深靜臥」到「天明獨去」時的見聞和感受。

全詩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八句。主要寫詩人安寢之前的見聞和感受。「山石犖确行徑微」一句,寫去寺廟的路上情景,行路艱難,沿路山石險峻,山路狹窄,這都隨著詩人的前進而不斷轉換的景象。「黃昏到寺蝙蝠飛」,寫詩人「黃昏到寺」時看到的情景。「黃昏」,是一個抽象的名詞,需要其他景象來反映這個時間名詞,詩人於是巧妙地選擇「蝙蝠」,蝙蝠本來就是夜間活動的動物,蝙蝠飛就讓我們聯想到暮色朦朧的黃昏景象。天色已經是黃昏,就要先找僧人安排食宿,於是,詩人便「升堂」。詩人遊興正濃,順勢就坐在台階上欣賞寺中風景,剛剛下過雨,只見雨後「芭蕉葉大梔子肥」,因為上邊寫到「新雨足」,所以,用「大」和「肥」形容芭蕉葉和梔子花就非常形象鮮明。那鮮綠的大葉子,肥美的梔子花,格外搶眼,讓人賞心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芭蕉葉和梔子花籠罩在夜色中,看不清楚了。這時,僧人便熱情和他攀談,寺僧誇讚寺中的「佛畫好」,並拿來火把,帶客人去看,壁上的畫依稀可見。這時,床鋪收拾好了,蓆子擦得很乾凈,齋飯也已經擺上。可見,形象地表現寺僧的殷勤周到,可見,主客感情融洽。「疏糲亦足飽我飢」,這大概是主人對僧人的話,既表明詩人走了一天,很餓,也暗露自己閒散不拘束的性格。

第二部分(「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夜宿情景。夜深了,詩人靜靜躺在床上,四周一片寂靜,甚至於連蟲鳴的聲音都沒有,「絕」字突出了這種安靜的氛圍。我們不禁聯想到,大概在深夜之前,百蟲鳴聲不斷吧。在寧靜的夜裡,各種鳴聲交織在一起,自當別有情趣。夜深,蟲鳴聲沒有了,而「清月出嶺光入扉」的畫面接踵而至,於是,詩人又賞起月來,月色清明,靜靜照著,恬靜優美。寫夜宿雖然只用了兩句話,但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到「水聲激激風吹衣」),寫天明離寺後的情景。天明離開時,「無道路」,表明天剛破曉,霧氣很濃,看不清道路,所以,詩人行走時說「出入高下窮煙霏」。詩人行走時,四周都是厚厚的「煙霏」,便摸索著前進,一會兒出現在高處,一會兒隱沒於低處,時高時低,時低時高,若隱若現。此情此景,趣味盎然,充滿詩情畫意。朝陽逐漸升起,煙霧漸漸散盡,「山紅澗碧紛爛漫」的亮麗景色便闖入詩人的眼帘。接著詩人發現「時見松櫪皆十圍」,這既豐富了詩人眼前的景色,也暗示詩人在繼續前行。詩人穿梭在高大的松櫟樹叢中,清風拂衣,流水淙淙。接著詩人脫鞋赤腳,涉過山澗,雙腳浸潤在清涼的澗水中,整個身心都陶醉在這美麗的山景中了。下山的畫面一個一個展現給讀者,畫面不斷更換,讀者也被這美麗的畫面深深吸引住了。

第四部分是結尾四句,總結全詩。「人生如此」四字,概括了這次出遊寺的整個經歷,然後用「自可樂」肯定出遊的經歷很美。後面的三句,以仕途生活作反襯,表現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無限嚮往。

這首七言古詩,詩人選擇畫面非常精當,通過描寫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中的典型景色,使整個行程的畫面完整豐富。

後人點評

清人何焯:直書即目,無意求工,而文自至,一變謝家模範之跡,如畫家之有荊關也。(《義門讀書記》卷三十)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注】

呈:指恭敬地送上去。張十八員外:指張籍,因其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又曾任水部員外郎,故有此稱。

天街:京城的街道。酥:乳汁,這裡形容春雨滋潤。

最是:正是。

絕勝:絕勝。皇都:皇都。

從題目中可知,這首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詩中寫了雨中長安清新的早春景色。

「天街小雨潤如酥」,寫長安下起了春雨,纖細的小雨靜靜地落在街道上,蒙蒙春雨滋潤如酥,這就給春景蒙上了一層輕煙籠罩的朦朧美。這為春景鋪設了一個典型的背景。

那麼,小雨之後的春景,該是怎樣什麼樣呢?是這樣的:「草色遙看近卻無」。這句寫得絕妙傳神,試想早春的北方,天氣還有些寒冷,萬物還是一片蕭條,全無春色,。但是一場小雨過後,春草的最先預告春天的到來,早早冒出嫩芽兒,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好像有一層極淡的青翠色,但如果走近尋找春色,卻只能見到稀疏纖細的小芽,看不到一點顏色。這就是早春草色的特點。詩人描寫得非常準確精當,從遠近不同角度,將春草的特點寫得豐富傳神,使人仿佛能看到那片片及淡的青黃草色,煥發勃勃生機,昭示著春天的到來,頓時讓人心曠神怡。這句話寫草色別具一格,成為了膾炙人口的佳句。

詩人看著清新美麗的景色,不禁感嘆:「最是一年春好處」。詩人說完這句話還感覺無法表達對早春的讚美之情,於是又在最後加了一個對比,用「煙柳滿皇都」和早春之景對比。詩人認為早春草色要比滿城處處煙柳春色的不知要好過多少倍。因為,青青春草色,嬌柔細嫩,飽含水分,它預示春回大地,充滿勃勃生機,非常珍貴。而滿城都是煙柳,已經是尋常景色,到處色彩絢爛,反倒不那麼讓人喜愛了。

這首七絕詩沒有濃墨重彩地渲染春景,僅寫春草,用及簡樸的語言,卻把早春特殊的清新之氣,寫得傳神,妙趣橫生。可見詩人觀察之細膩,視角之獨特。

後人點評

黃叔燦:寫照工甚,正如畫家設色,在有意無意之間。(《唐詩箋注》)

雉帶箭

韓愈

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沒。

將軍欲以巧伏人,盤馬彎弓惜不發。

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餘尺,紅翎白鏃隨傾斜。

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注】

雉:野雞。

伏:通「服」,信服。

盤馬:騎馬盤旋不進。

決:突然,疾。

翎、鏃(zú):箭羽和箭頭。

五色:雉的羽毛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韓愈任徐州武寧軍節度使張建封的節度推官。本詩寫的就是韓愈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

首句寫獵場環境。原野上獵火熊熊燃燒,四周一片靜悄悄。「靜」字,烘託了獵前肅穆氣氛,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此時獵人正屏氣凝神,全神貫注地尋找獵物的情態。獵前的靜態景和之後狩獵時的動態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第二句里,獵物—雉雞出現了。獵火燒著了草木叢,雉雞從草木叢中跑了出來,忽然又見到獵鷹,又嚇得連忙躲藏起來。「出復沒」三字,惟妙惟肖地再現了雉雞驚惶逃竄的荒亂情景。前兩句概寫了獵射前的景象。語言簡潔精鍊,結構銜接緊密。

三、四句開始寫射獵情景。「將軍欲以巧伏人」,這句話說明將軍射獵不單純是為了野味,還有顯示自己武功技術的用意。所以,他騎馬盤旋不進,拉滿弓而不輕易發箭。這「盤馬彎弓」的畫面,突顯了將軍沉穩、自信的神態,「巧」字不僅指將軍的技術巧,還讚譽了將軍的智謀。而將軍的「惜不發」呼應了前面雉雞「出復沒」。此時,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鮮明的將軍形象,躍然紙上。詩人用筆節奏和諧頓挫,用意精深。

「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寫雉雞隱沒的地方,越來越狹窄,形勢窘迫,觀獵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來觀賞將軍獵射。這個環境描寫,烘託了蓄勢待發的氛圍,此時,正是將軍一顯身手的大好時機。正當雉雞驚惶飛起一瞬間,將軍從容拉滿弓,接著,「嗖」地一聲,強有力的箭,直中雉雞。一「驚」一「滿」一「勁」一「加」,節奏緊湊,用語簡煉乾脆,把將軍的「巧」射展現得淋漓盡致。

詩到此,好像射獵過程就此結束。但緊接著,詩文突起波瀾,那隻受傷的雉雞帶箭「沖人決起百餘尺」,「百餘尺」,表明這隻雉雞強壯勇猛,這也反襯了將軍射技的高超。雉雞不斷掙扎,最後「紅翎白鏃隨傾斜」。射獵至此終於結束,詩人在描寫射獵情景時,一波三折,氣氛緊張,畫面豐富傳神,充滿情趣。

最後兩句寫眾人祝賀和將軍回營。「仰笑」二字,傳神地表現了將軍自信豪邁的性格,「軍吏賀」照應了前面的「伏人」。最後「一隻美麗的雉雞,毛羽凌亂地墮在將軍馬前。使結尾韻味無窮,耐人尋味。

在這首七古詩中,充分展現了詩人捕捉典型場景和動作的本領。

後人點評

清人朱彝尊《批韓詩》評云:「句句實境,寫來絕妙,是昌黎極得意詩,亦正是

昌黎本色。」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注】

左遷:降職。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藍關:即藍田關,在今陝西藍田縣南。侄孫湘:侄孫韓湘,字北渚,穆宗長慶三年(823)進士及第,任大理丞。

一封:指韓愈的《諫迎佛骨表》。封,指諫書。九重(chóng)天:這裡代指皇帝。

潮州:又名潮陽郡,州治所在今廣東省汕頭市潮陽縣。

秦嶺:西起甘肅南部,經過陝西南部直伸到河南西部,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

應有意:應明白我此去潮州凶多吉少這一情況。

瘴(zhàng)江邊:充滿瘴氣的江邊,這裡指潮州。

憲宗元和十四年(819),韓愈因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當韓愈到達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來和他同行,此時,韓愈心中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開篇直寫自己被貶原因。他說「罪」是自己招來的。「一封書」之罪,使自己「朝奏」而「夕貶」。這一貶就是八千里。「朝」和「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極言變化之快。而「八千里」這一誇張說法,極言獲罪之重。行文縱橫跌宕,氣勢雄渾,表達感情激憤,也表現詩人立場堅定,毫不後悔。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寫自己是上書是為了「除弊事」,表明自己是因忠獲罪,沒有罪過取遭遠謫,情緒激憤,慷慨激昂。雖然招來大禍,他仍然說「肯將衰朽惜殘年」,表現了他剛正不阿的態度。

「雲橫奏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詩人寄情於景,情感悲壯激烈。這兩句的意思是,過了秦嶺之後,自己的家又在哪裡呢?立馬藍關,聯想到前途的艱險,悲由心生。其中一「橫」一「擁」寫得勁拔有力。韓愈曾作一首《去歲自刑部郎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峰驛旁山下。蒙恩還朝過其墓題驛梁》,哀悼自己的女兒。可見,他的貶謫,也給家庭帶來了災難,他心中抑鬱難平,悲壯淒哀,對前途充滿了渺茫。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最後兩句,寫得沉痛莊重。韓愈用《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蹇叔哭師中:「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句,向韓湘從容交代後事。進一步表現了詩人情感的激憤悲苦。

這首七律沉鬱雄渾,感情深沉抑鬱,筆勢縱橫動盪。整首詩大氣磅礴,波瀾壯闊,震撼人心。同時,敘事、寫景和抒情完美融合在一起,詩味濃郁,意蘊深沉。

後人點評

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

第79章 劉禹錫(1)

詩人名片

劉禹錫(772-842)

字號:字夢得

籍貫:洛陽(今屬河南)人。

作品風格:沉穩凝重

個人簡介:貞元九年(793),和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當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被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後受裴推薦,晚年任太子賓客,故後世稱「劉賓客」。

劉禹錫詩才卓越,劉禹錫譽其為「詩豪」。內容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詩文繼承前人優秀文學遺產,又吸取民間文學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注】

酬:答謝,這裡指以詩相答。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

巴山楚水:泛指詩人貶謫之地的四川、湖北、湖南一帶。

二十三年:詩人被貶外地長達二十三年。棄置身:詩人自指。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詩人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逝世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翻似:反而像。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傳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看完下棋,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經過了一百年。詩人借這個故事表達暮年返鄉,人事全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贈劉二十八使君》這首詩。

長(zhǎng):增長,振作。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劉禹錫辭和州刺史職返回洛陽,恰好在揚州遇到從蘇州回洛陽白居易。白居易在筵席上寫詩贈劉禹錫,劉禹錫便寫下這首詩酬答他。

白詩這樣寫的:「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稱讚劉禹錫的才華,也感慨他的不幸遭遇。劉禹錫緊接白詩寫到:「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說自己居住在荒涼的巴山楚水之地,已經二十三年了。兩人一來一往,推心置腹,親切自然。

接著,詩人感嘆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現在回來,許多老朋友已經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這次回來恍如隔世,人事都不是以前的情景。詩人恰當地引用王質入山典故,既表明自己被貶時間長,又表現了世事變遷和回來後倍感陌生而引起的悵然若失的心情,內涵豐富。

白居易詩中「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意思是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還在荒涼的地方虛度時光,寂寞生活。為劉禹錫抱不平。而劉禹錫回答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意思是沉船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蒙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自比,但沒有流露憂傷抱怨之色,二十多年來,他看清了宦海沉浮、人生榮辱,所以,已經寵辱不驚,反倒在安慰起白居易不必太介懷仕途的失意。表現劉禹錫的豁達胸襟。

「沉舟」一聯使兩人不再感傷,詩人最後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意思是今天聽了你的詩歌,心中感慨萬千,暫且用酒來振奮精神吧!表示了要振作起來,開始新的生活。表現劉禹錫不屈不撓的意志。這兩句也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

這首七律詩,語言深沉豪邁,感情起伏跌宕。

後人點評

《詩境淺說》:「夢得此詩,雖秋士多悲,而悟徹菀枯。能知此旨,終身無不平之鳴矣。」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注】

冶城:東吳當年冶鑄之地。

征虜亭:亭名。在今江蘇省江寧縣東。太安中,征虜將軍謝安立於此亭,因而得名。

幕府:指幕府山。東晉丞相王導曾在此山建立幕府而得名。在今南京市西北的長江邊上。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南朝陳後主作。是公認的亡國之音。

寶曆二年(826)冬,劉禹錫由和州回洛陽,途經金陵,次年春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開篇兩句分別寫晨景和晚景。詩人想要尋訪曾經的冶城,於是來到江邊,正趕上早潮,水勢上漲,水面平闊,指聽到江濤拍岸聲,江邊一片荒涼。滔滔江水好像在告訴人們,曾經的冶城和吳國的豐功偉業,早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傍晚時,征虜亭靜靜地矗立在夕陽的餘暉中,呈現一片寂寥和荒涼之景。東晉貴族王謝曾經在這裡餞別的熱鬧場景,也早已銷聲匿跡。詩人在開頭由眼前景色,聯想到曾經在這裡發生的事情,巧妙地進行古今對比。使詩歌緊扣「懷古」,景中的弔古傷今之情,自然流露出來。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頷聯仍然寫景,但這兩句中的景色明麗、雄壯。雖然,時令還是初春,天氣尚寒,但蔡洲卻已經長出嫩綠的新草;幕府山雄踞大江,山上依舊青煙裊裊。面對滔滔江水,詩人不禁想起東晉蘇峻曾攻破金陵,企圖在此據險要地形,建立霸業。後來,陶侃、溫嶠起兵伐叛蘇峻,激戰多日,打敗蘇峻,使晉室轉危為安。他又想起王導曾在幕府山上建幕府駐兵於此,所以才得名。但歷史滄桑變化,東晉仍然被劉宋代替,幕府山後來也成為了劉義季的餞別之地。世事變化,而景色依舊,古今之事和眼前的景色融為了一體。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頸聯承上兩聯發表議論。曾經的六朝繁華現在已經消失,曾經的權貴也已經不在,而山形依舊,可見,國家的興亡由人事決定,占據險要地勢也不能保障長治久安。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最後詩人以《玉樹後庭花》依然流行,暗示當今唐代統治者依仗關中山川之險,縱情享樂,正步六朝亡國之後塵,後果不堪設想。

這首五律詩,將眼前的景和歷史相連,使歷史、景物、情感交融在一起,含蓄地勸諷當朝統治者謹記前車之鑑。最後以音樂結尾,意蘊深沉,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後人點評

胡震亨稱:「其詩氣該今古,詞總華實,運用似無甚過人,卻都愜人意,語語可歌。」(《唐音癸簽》)

秋詞二首

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注】

排:推開。

嗾(sǒu):指使人,教唆。

這兩首詩都是詠秋之作,一改悲秋傳統,表達情感高昂,充滿昂揚鬥志。

第一首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人開篇就抒寫自己對秋天的不同感受。意思說,自古以來,失意之人每逢秋季蕭條景色,就勾起他們失志之悲,心中無限寂寥。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消極悲觀的情感。詩人偏說秋季景象要比萬物復甦,勃勃生機的春天好。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兩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秋天的理解。秋天並非蕭條無生氣,在秋高氣爽的日子,有白鶴振翅而飛,奮發有為,排雲之上,矯健有力。詩中用「一鶴」表明,這隻鶴是孤獨的也是獨特的。就是它頑強高翔,打破了秋天死寂氛圍,給大自然留下了一抹亮麗的風景。令傷感的志士,為之振奮。這隻鶴是充滿昂揚不屈的奮鬥精神,是不屈志士的化身。人有了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寞,於是詩人便吟誦詩歌,歌聲直穿透碧霄。「詩情」,指用詩抒發感情,這裡指用詩歌抒發胸中志向。

第二首賞析,「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寫秋天景色,詩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實地再現了別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凈,夜裡還會下霜,樹葉有紅有黃,在山間錯落點染。景色清麗閒雅。如一位彬彬有禮的君子,讓人肅然起敬。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後兩句緊承前兩句寫道,如果你要是不相信秋景這樣清雅美麗,可試上高樓一望,頓時會讓你感到徹骨的清澈,心境澄靜,心情肅然深沉,怎會象繁華濃艷的春天那樣讓人輕狂。詩人巧妙地暗用擬人手法,將秋天和春天比擬成了兩種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輕浮反襯了秋季的端莊素雅。表現了秋之高潔和沉穩,反映了詩人高尚的情操。表現積極高昂的精神面貌。

這兩首七絕詩。通過鮮明的意象發表議論,表達獨到的觀點,意蘊深厚,有哲理意味,意境優美,立意高遠,耐人尋味。

後人點評

清人翁方鋼評說:「劉禹錫詩以《竹枝》歌謠之調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石洲詩話》卷二)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

【注】

石頭城:在今南京石頭山後,這裡曾是戰國時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建宮殿。

女牆:城牆上的矮牆。

這是一首金陵懷古詩。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這裡經歷了六朝繁華,而今山城依舊,城中的繁華和人早卻已經消失,沒有留下一絲痕跡。潮水拍打著城郭,拍擊在冰冷岩石上,仿佛也感到淒涼,又默默地退去。

在這淒涼寂寞的空城中,詩人看到「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只有當年從秦淮河升起的明月,在深夜裡,依舊多情地翻過城垛,照映破敗的古城。充滿落寂淒涼的感傷之情。詩中選用「舊時月」這個意象,表達的意境和李白《把酒問月》中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句很相似。「舊時月」曾見證了秦淮河上六朝王公貴族們驕奢腐化的生活,曾經這裡有徹夜歌舞,熱鬧喧譁。然而繁華易逝,現在的明月下,只剩下一片淒涼。「還」字,有物是人非,一去不返的意味。

這首七絕詩,全詩雖然沒有正面寫懷古之情,但是詩人將這種感情通過故城景象和夜月朗照這些具體意象,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舊時月還照故的畫面,使詩意境深厚、悠遠,

後人點評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讚美道:「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

蜀先主廟

劉禹錫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淒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注】

蜀先主廟:指劉備廟。在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

五銖錢:漢武帝時通行的貨幣,王莽掌權後廢止。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興復漢室,恢復五銖錢。

相:指蜀國開國賢相諸葛亮。

兒:指劉備之子劉禪。不象賢:不像先主那樣賢能。

「淒涼」二句:典出《三國志·蜀志·後主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公元264年,劉禪降魏,被命為安樂縣公。一天,魏太尉司馬昭在宴會中讓原來蜀國女樂歌舞,旁人見了都為劉禪感慨,而只有劉禪喜笑顏開,全然沒有一點傷感之色。

蜀先主廟

此詩是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游先主廟而作。劉禹錫所處的時代,唐朝已經開始衰落,皇帝昏庸,賢才不能被用,詩人借古諷今,感慨現在沒有賢主,表達盛衰興亡的感慨。

「天下英雄氣,千秋尚凜然」,開篇兩句,「天下」、「千秋」四字,縱橫空間和時間,氣勢雄勁壯闊。「千秋」兩字貫串古今,極言「英雄氣」流傳千秋萬代、萬古長存。顯示出詩人包容萬象、俯仰古今的胸懷。「尚凜然」三字,表現了詩人在先主塑像前,肅然起敬。「尚」字,寫得極為神妙,廟堂還莊重肅穆,先主塑像生動逼真。身處其中,詩人隱隱能感覺到先主生前叱吒風雲,威震八方的英雄之氣。

頷聯緊承「英雄氣」,引出先主劉備英雄業績:「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劉備起自布衣,在漢末亂世中,征戰南北,歷盡艱難曲折,才終於形成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之勢。詩人用漢光武帝興復漢室,恢復「五銖錢」事跡,暗喻劉備建蜀後,又勵精圖治,想統一中國。這進一步表現了劉備的英雄遠志。構思巧妙,渾成天成。

頸聯進一步寫劉備功業最終沒有繼承下來,令人嘆惜。「得相能開國」,說的是劉備三顧茅廬,受諸葛亮輔佐,建立蜀國的事情;「生兒不象賢」,則說的是後主劉禪不能繼承先人的賢德,愚懦猥瑣,致使國家滅亡。劉備能選賢任能,卻沒有教好自己的兒子,兩相對比鮮明,含義深刻,讓人嘆惋。

尾聯感嘆後主的不肖。這裡一聯寫一件事情,即有名的樂不思蜀的故事,具體表現劉禪的不肖。這件事情鮮明地表現出劉禪愚頑不靈、麻木不仁的品性,由此可見,亡國絕非偶然。這樣淒涼結局與劉備建立功業的盛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嘆惋痛惜之情表露無疑。

這首五律,通過對劉備功業建立到滅亡的追憶,抒發出歷史興亡之嘆。詩人對當時唐王朝盛衰之憂,盡在其中。整首詩語言勁拔,格調沉著豪邁,感情蘊藉,引人深思。

後人點評

清人紀昀:句句精拔。起二句確是先主廟,妙似不用事者。後四句沉著之至,不病其直。(《瀛奎律髓匯評》卷二十八)

第80章 劉禹錫(2)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注】

烏衣巷:在今南京市東南。原為東吳石頭城士兵軍營,將士身著烏衣,故得名。自東晉到唐,烏衣巷一直是王、謝兩大世家居所。

朱雀橋:指秦淮河上的浮橋,在今南京正南朱雀門外。

王謝:指王導、謝安兩大世家。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詩人開篇沒有寫烏衣巷,而是先寫「朱雀橋」,為什麼呢?其一,朱雀橋橫跨金陵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其二,舊時橋上裝飾的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曾經住在烏衣巷的豪門謝安建造的。所以,朱雀橋不僅在地理上和烏衣巷有著緊密的聯繫,它還聯繫著烏衣巷的歷史,看到此橋,不禁使我們想到曾經住在烏衣巷的王導、謝安這些豪門貴族不知曾多少次走過這座橋,謝安建朱雀重樓的熱鬧場景還歷歷在目。然而今非昔比,如今句中朱雀橋邊已是雜草叢生,野花蔓延。「野草花」三字,既點出了季節,又渲染了一種荒涼之色。

「烏衣巷口夕陽斜」,寫荒涼破敗的古橋對面,烏衣巷默立在斜陽的殘光中。「夕陽」,點出了時間,也突出了日落西山時昏黃慘澹的情景。曾經喧鬧的烏衣巷口,如今已經是一片荒涼寂靜。

「舊時王謝堂前燕」,詩人轉筆寫到空中的飛燕,詩人循著燕子行跡寫到,曾經住在王導、謝安庭院中的燕子,如今飛入普通百姓家了。其實,燕子依然住在原來庭院中,只是庭院的主人已經改變。因此,這燕子便成了歷史的見證。其中沉浮變幻的蒼涼之感,表露無遺。

這首七絕詩,最絕妙的地方,就是詩人精選了典型的景物,並今昔對比,將自己滄海桑田、興衰變幻的感慨自然地寄寓其中,不著痕跡。語言淺顯,而意蘊深沉,餘味無窮,有一種獨特的委婉蘊藉之美。

後人點評

清人施補華: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峴傭說詩》)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注】

西塞山:今湖北大冶縣,黃石市西塞山區東,緊臨長江。

王濬:益州刺史。益州:今成都。晉武帝伐吳,命王濬造樓船,每船可容二千多人。

尋:長度單位。古代以八尺為一尋。鐵索:指東吳末帝孫皓命人拉起大鐵索橫於江面,攔截晉船。

石頭:指石頭城,在今南京石頭山後,王濬率船隊直搗金陵,攻破石頭城,吳主孫皓親自舉期到營門投降。

四海為家日:天下統一時。

西塞山懷古

長慶四年(824)劉禹錫由夔州刺史,調任和州刺史,這首詩是他在赴任途中,經過西塞山時所寫。

太康元年(280)晉武帝命王濬率領水軍,討伐東吳。詩人以這件史事為題開篇,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王濬高船順流而下,氣勢顯赫,而金陵城的帝王氣勢黯然消失。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頸聯緊承上一聯寫戰鬥情況。東吳國君孫皓,在長江中暗放鐵錐,並用千尋鐵鏈鎖住,以為萬無一失,哪曾想王濬用大筏,沖走鐵錐,用火燒毀鐵鏈,然後,直取金陵。詩人用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概括這一歷史事件。

在前四句中,詩人著重筆墨寫東吳防禦,但結果卻還是兵敗投降。前後對比色彩鮮明,敗者的形貌和勝者的姿態歷歷在目。這表明了歷史終究走向統一,任何想依靠地理優坐享其樂,都無法長存。

「人世幾回傷往事」,簡練地概括了歷史興亡。「山形依舊枕寒流」,意思是西塞山俯臥在長江邊。詩人在這裡才點出西塞山,而它與歷史有什麼聯繫呢?西塞山是六朝有名的軍事要塞,而正是因為六朝的歷史變化,才成就了西塞山。而詩人在前四句寫概寫六朝興亡,為西塞山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使詩界大開。「依舊」二字,暗含人事變化,六朝短促,而江山依舊永恆之意。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現在四海為家,天下大統,而曾經六朝的軍事堡壘,如今已經一片廢墟,只有蘆荻在秋風中搖曳。這片廢墟是六朝覆滅的見證,也成了分裂失敗的象徵,而這給唐朝割據勢力當頭一棒,六朝覆亡的教訓值得唐朝統治者借鑑,這就是詩人的最終用意。

這首七律詩,筆力縱橫、酣暢流利,寓意深刻,發人深思。

後人點評

清人屈複評這首詩說:「前四句止就一事言,五以『幾回』二字括過六代,繁簡得宜,此法甚妙。」(《唐詩成法》)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劉禹錫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注】

紫:指草木。紅:指灰土。

劉郎:詩人自指。

貞元十一年(805),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朗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朝廷有人重新起用他和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他從朗州回到長安後寫下這首七絕詩,辛辣地諷刺當權者,後來,他和柳宗元均被派到偏遠地區當刺史,官雖進而地益遠。

前兩句「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寫觀花盛況。京城的道路,一路草木繁茂,塵土飛揚。烘託了一種熱鬧的氣氛,我們可以聯想到街道上,車馬川流不息,看花人接踵摩肩的熱鬧場景。「無人」句子,寫賞花回來的人。「無人不道」四字,反映了人們心滿意足的心情和愉悅的神態。雖然沒有一字提花,但從賞花人言談中我們可以想像到桃花開得美麗繁茂,寫得非常巧妙。詩人表面上寫賞花人,其實暗指那些攀附權貴、趨炎附勢的人,他們為追得榮華富貴,忙碌奔走於權貴之間,就好像人們熱鬧看花一樣。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寫玄都觀里如此眾多的桃樹,在十年前詩人在長安時還沒有,都是詩人離開長安後栽下的。而這千樹桃花,代表了十年來靠投機取巧走上仕途的新貴們。不想十年光景,攀附權貴的人多了,投機取巧的新貴也多了,這表露了詩人強烈的嘲諷。

後人點評

白居易嘗謂「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劉白唱和集解》)。

竹枝詞二首(其一)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注】

竹枝詞:是一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而來的,為劉禹錫首創。

唱歌:一作「踏歌」,即一邊唱歌,一邊踏腳為節拍。

晴:諧「情」聲。諧聲雙關,是民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這是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詩中描寫一位戀愛中少女的情感。

「楊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寫了美麗的江南景色。江邊楊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緩。為整首詩提供了一個優美的背景。

「聞郎江上唱歌聲」,寫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美麗的環境讓人心情舒暢,此時,女子又聽到那熟悉的歌聲,怎麼不讓人情思萌動。

三、四句描寫了少女聽到歌聲後的心理活動。少女心中早已對這個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還沒有表現出什麼。今天,他唱起歌來,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對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所以,她想這個人,好像變化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東邊還太陽高照,真讓人捉摸不透啊。「道是無晴還有晴」,意思是「道是無情還有情」。詩人用諧聲的雙關語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戀或等待刻畫得淋漓盡致,形象生動,淳樸自然。仿佛那個在江邊徘徊沉思,時而雙眉緊蹙,時而眉開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這首七言絕句,細膩地刻畫了少女微妙的心理變化,語言活潑。

後人點評

蘇軾譽為「奔軼絕塵,不可追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_hbKHEBfwtFQPkd_at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