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惹爭議 | 讓自己變好,再難也要去做

2019-07-17     聽天石講父母故事

《少年派》結束了,也爛尾了。編劇六六和網友們就此吵開了花。

這部劇其實是為中年人寫的,卻因為《少年派》這個名字,讓人空付了一腔對青春美好的嚮往。

其實,認真來講,也未必空付。它讓我們無比清醒地看到,讓自己變好,再難也要去做,因為,孩子的青春能不能美好,你擁有一篇否決權。

(一)

因為同時準備高考和出國留學,錢三一的成績有了少許下滑。

裴音在飯桌上敲打錢三一,比較的話失口而出:"如果什麼都無所謂,那你跟高麗麗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蔣昱文一句話,點破了這場衝突的原因:"你自己本身就是花,你從來不開,總是期望身邊的人開花給你看。"

裴音情急之下的做法,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太像了。

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完美,成績不好的時候想要他成績好,成績好了想要他有特長,特長有了想讓他性格好,性格好了又想要他有領導力……

這種種期待自然沒有錯,不過,當孩子達不到這些期待,而我們又恰好不順心的時候,責難孩子的不完美,往往就成了父母下意識的選擇。

沒有父母有意識地想要傷害孩子,只是,我們無法面對不好的自己。

在我做媽媽之前,閨蜜很感慨地對我說,"以前,我特別希望能夠在舞台上跳舞。後來有了女兒,我的想法就變了。每次看到舞台上的姑娘們,我就想著,讓我的女兒能登上舞台,我就很滿足了。"

做了媽媽以後,我才懂了她的心情。生活並不容易,而我們心中還嚮往美好,這時候,把這些美好寄托在孩子身上,真的是人之常情。

只不過,這樣的做法,在讓我們有所寄託的同時,卻給了孩子雙重的壓力。如果孩子達不到我們的期待,他除了要面對自己的挫敗感,還要承擔父母的失望。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努力做自己,努力讓自己綻放。當我們這樣前行的時候,孩子才有做自己的空間。

(二)

"做自己"這個理念說起來容易,在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被潛意識的選擇蒙蔽了雙眼。

我有個朋友莉莉(化名),她的孩子快上初中了,卻出現了軀體症狀。一放假就沒事,快要開學的時候孩子就總是肚子疼。

莉莉向我求助,我說,"你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面對這個理由,她表示很難接受。

在她看來,"我一沒有打孩子,二沒有罵孩子,只是時常地督促她,這就導致壓力大了嗎?"

莉莉在家裡是老大,從小學習成績不出色,長大了工作也不出色。而她的妹妹在學業上卻表現突出,還讀了碩士研究生。

為此,父母偏心妹妹,莉莉很受傷。她雖然嘴上不說,心裡卻有這個心結。因此,她對孩子的學習從一開始就很上心,經常提點孩子要努力學習,假期也要請最好的老師給孩子補習功課。

面對媽媽這樣的做法,孩子是怎樣的感受呢?從媽媽每次的督促中,從媽媽每次對她成績不夠理想而流露的失望中,孩子從小就知道,學習不好,是媽媽不能接受的。

沒有退路的孩子,壓力有多大?

孩子一方面想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學,一方面又真的無法面對這些壓力,於是,身體便真實地表達了孩子的聲音:媽媽,我扛不住了。

一遍又一遍的督促和提點,傳達的早已不是道理和期待,而是心中不為我們所知的焦慮。

孩子學習這件事,真的需要父母的督促嗎?

童話大王鄭淵潔從另一面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

鄭淵潔的女兒在小學階段成績落後,到高中一路反超,最後被6所美國名校同時錄取。那麼,鄭淵潔做了什麼?

他說,"我從來不說,孩子,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

女兒高三時,為了鼓勵她拼搏,鄭淵潔做了幾件事情。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直接與孩子相關的,相反,都是只與他自己相關。

後來,女兒說,爸爸,你有兩件事讓我拿到了第一名,一是連續十五個小時為讀者簽售,二是用七個月的時間減肥50斤。我要證明我是你的女兒,所以,我要在高三畢業時拿全年級第一。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做給他看。

當我們無法停下來對孩子的說教,那麼,我們就需要去審視自己的內心:這份說教,到底是孩子的需要,還是我們自己的需要?

(三)

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有他的理由。同樣的,每個成功孩子的父母,也都有他的理由。

幾年前,我讀過一位媽媽的育兒心經。具體的出處不記得了,可是這個故事給我的震撼,我一直記得。

那位媽媽和她的女兒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生。在她的育兒心經中,媽媽說,我對女兒的教育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給她提供更多的機會做自己,而我,只要做好保護工作就好了。

她講了一件小事:媽媽和爸爸在安裝家具,只有幾歲大的女兒也要來動手。於是,媽媽停下來。她描述說,"那一個下午,我什麼也沒幹,只是來保護女兒不被家具砸到,讓她可以嘗試自己的想法"。

當時,我捫心自問,這位媽媽給予孩子這麼大的空間,我做不到。

時至今日,我終於懂了,當我無法允許孩子的某件事時,不是這件事真的不可行,而是我無法面對這件事的後果。

因為童年經常被媽媽送回姥姥家,我和媽媽之間的關係是斷裂的。這讓我總是覺得沒有無人可以依靠,總是想要自己掌控局面。

假如讓三兩歲大的小孩子來安裝家具,孩子的安全問題、安裝的質量高低、過程中的一地狼藉,如此多的不可控因素,讓我根本無法允許孩子這樣做。

幸運的是,在面對過自己內心的傷痛之後,現在的我,終於可以允許孩子擁有這樣的機會。

孩子能否擁有美好的青春,能否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父母們擁有一票否決權。

當我們因為自己繞不開的心結、因為自己無法面對的傷痛,而對孩子的行為屢屢干預時,孩子就無法真正地發展自己。

就像美國的天文學家、科普專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所講的,"孩子生來就是科學家"。

父母們並不需要去啟發孩子的興趣,相反的,在孩子嘗試探索的時候,面對他打碎的雞蛋、塗了一頭的泥巴,我們需要閉上自己的嘴巴。

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對成長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而父母需要做的,是把自己需要與孩子的需要分開。才能讓孩子輕裝前進。

未竟的心愿,由我們自己去追求;痛苦的情感,由我們自己去面對。若我們不去與自己的內心和解,那麼,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向外尋求解決之道,而對孩子的控制,便首當其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eWoDWwBmyVoG_1Zjf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