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後」良心的《安家》,讓觀眾對國產劇的期許再上台階

2021-01-22     新劇觀察

原標題:「售後」良心的《安家》,讓觀眾對國產劇的期許再上台階

作者 / 喬苗兒

《安家》劇組主創們在臘八節這天重聚了。

看到主創們熟悉的面孔,視線被拉回安家天下靜宜門店。在這件小小的房產中介里,賣房子的人和買房子的人往來穿梭,串聯起無數普通家庭的生活百態,記憶瞬間鮮活起來。《安家》在去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開播,陪伴著因疫情禁足在家的觀眾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時光,難得能令全家人聚在客廳,守著電視機等待開場。

時隔一年等來「售後」,對於喜愛《安家》這部作品的觀眾來說是意料之外的驚喜。而對全劇的主創而言,這番重聚既是彌補遺憾,也是遲來的慶功。

該劇的出品方耀客傳媒的CEO呂超回憶,去年此時仍在緊鑼密鼓做後期,且後期製作一直持續到播完的前三天。考慮到防疫要求,從開播到結束,劇組也未舉辦相關的線下活動,主創們也沒能相聚。

即便如此,《安家》仍在2020年開年給劇集市場開了個好頭,觀眾的回饋,是對主創們這份遺憾的彌補。黃金檔最高收視3.534%,創下2019年至今廣電總局公布的黃金檔電視劇收視率的最高紀錄,位居2020年中國視聽大數據黃金時段電視劇收視榜單第1位,CSM59城央衛視所有平台首位,《安家》包攬各大數據榜單的桂冠,也成為年末內容市場盤點無法繞開的坐標系之一。

特殊時期,數據反應內容和受眾的關係

《安家》的檔期特殊,對一部現實題材都市話題劇來說,是雙刃劍。

根據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視聽大數據系統」(CVB)發布報告顯示,2020年電視用戶平均收視時長增長顯著,特別是2月份達到6.5小時,也是全年峰值。可見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去年的春節假期無限延長,全民宅家也增加了觀眾對內容的需求量,觀眾花在電視/網絡上的時間越長,對於內容本身而言是利好,增大了被看到的幾率。

另外一方面,內容領域競爭也更加激烈,視頻網站上線更多的網絡劇綜,同時院線電影紛紛轉網,對觀眾來說選擇增加了。這時候,要突圍,就更需要作品本身的競爭力過硬。

根據總局視聽大數據統計顯示,《安家》不僅是台網劇中的年度收視榜首,更是前10位中唯一一部衛視劇。

再來看《安家》在新媒體領域的表現。騰訊視頻點擊量78億;微博話題總閱讀量高達362.2億次,相關熱搜詞155個;抖音相關主題總播放量100億+,全站最熱視頻第1名。要獲得新媒體用戶的認同,困難程度更大。

年輕用戶通過網絡媒介接觸更廣、更優質的劇集內容,審美門檻高。要獲得他們的共情,且令其有動力在社交媒體發聲、甚至主動產出進行二次創作,必須有真正能夠在觀念上、品質上令其認可的地方。

《安家》以房屋中介的視角展開,把上海著名的地標式建築網羅其中。劇中出現的「深坑酒店」(上海佘山世茂洲際酒店),其依附深坑崖壁建造的獨特設計便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和熱議,並且很快催生了「打卡」熱潮。獨具地域特色的老洋房,建築外觀精美華麗之餘,也傳承並綿延著滬上文化,而其背後蘊藏的家族故事、家庭故事,也令年輕觀眾自主去探尋建築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沿革。

如果說切入視角的新穎是令觀眾眼前一亮的「先鋒」,《安家》能夠在播出期間收視、點擊屢創新高,且熱度綿延不絕,還是要回歸到全劇對於現實問題的關照層面。

《安家》以房屋中介為切口,通過房屋交易買賣,展現了萬千中國家庭的生活日常,輻射眾生百態。賣房和買房是序章,真正要反應並討論的,是關係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現實議題,有個人關切,更不乏社會層面的。

靜宜門店成為洞察房屋中介職業屬性、運轉邏輯、職場生態的「觀察哨」,有打雞血奮進和混日子摸魚的對照,也有職場規則、職業精神、職業道德的描繪、張揚以及衝突。《安家》令觀眾重新認識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年四季穿西裝打領帶、永遠帶著半永久式的標準職業微笑的房屋中介群體。

而「買房子」的人們,更如同鏡子般照見自身。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體面的醫生宮蓓蓓夫婦仍舊蝸居在轉身都困難的「老破小」里,怕打擾家人休息只能深夜坐在馬桶上工作的場景是有十足衝擊力的,為追求夢想漂泊在異鄉的年輕人對此感同身受。同樣是外來人,老嚴夫婦靠賣包子給兒子攢下婚房首付,卻被要求在房產證上加入兒媳的名字,經濟問題、倫理問題兜頭蓋臉撲面而來,生活的質感出來了。

頻頻登上熱搜且角度不一,正是因為《安家》的創作者們把生活呈現得格外細膩,同時也把問題暴露地直接、不留情面。而現實、坦承也不意味著沉重、壓抑,在疫情期間仍能獨占收視、點擊鰲頭,說明《安家》仍舊成為了禁足在家的觀眾們精神上的慰藉——在無限貼近現實的戲劇空間裡,對生活造成困擾的問題被搬到明面上並且解決,是一件能給人帶來希望的事。

職業劇角度的延伸思考

得益於《安家》切入視角的新穎和輻射範圍的寬廣,對作品本身的解讀可以放到不同的坐標系中,均能成立。

將《安家》放到都市話題劇的坐標系裡分析、歸納整合已經做了多次,時隔一年回望這部年度「劇王」,從類型層面上來說,它也代表著國產職業劇的「高光時刻」。

職業劇以特定行業為表現對象,醫生、警察、律師等螢屏形象在職業劇創作的長河中成就經典,同時也不免令觀眾審美疲勞。對影視作品來說,三百六十行,能夠開掘的職業領域還相當寬廣,《安家》提供了創作思路,也為品質打了樣。

《安家》選擇了對觀眾來說「熟悉又陌生」的房屋中介這一職業。現實生活里,每家小區樓下幾乎都有1-2家的房屋中介,平常躲個雨、充個電、甚至給孩子列印卷子,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樓下這間小屋子,但對房產中介的印象仍舊停留在「賣房子」的身上。將這樣的職業搬上螢屏,既有「打開新世界大門」的快樂,又避免脫離現實,難以帶入和信服。

既然是職業劇,也需要深入生活、保證專業。房產中介看起來不如醫生、律師動輒需要專業詞彙體現特質,實際上也有極易忽略卻立馬能辨別專業與否的職業細節。劇中房似錦的扮演者孫儷提到,開拍前與角色原型朝夕相處,了解她的習慣、喜好,房似錦喜歡的玫紅色單品、永遠挎在包上的雨傘、已經破舊但仍捨不得丟的黑色低跟鞋是原型人物提供的靈感,無言地展示人物的前史、對專業的追求。

職業劇也需深入開掘職場倫理和職人精神,不怕有爭議,越是能激發討論,越能彰顯作為職業劇的社會價值。《安家》播出期間,有觀眾質疑安家天下的房屋中介「失真」,哪裡有中介能跟客戶做朋友、還能染指客戶家事的情況。站在創作和發展的角度,這樣的「理討」是有必要且珍貴的。

實際上,房似錦、徐文昌從開始便代表了兩種中介人的職業立場,前者與客戶保持距離,後者則將客戶當成朋友,職業觀念的衝突也成為二人前期分歧的主要焦點。其實不止房屋中介行業,任何職業的分寸感都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如果擔心有不同聲音就避而不談,反而會影響職業劇應有的表現深度。

《安家》貼心的「售後」對於關注和喜愛作品的觀眾來說分外受用,同時也給了行業一次重新審視和梳理這部年度「劇王」的機會。疫情的籠罩下仍完成了《安家》的播出和《在一起》的籌備、拍攝和播出,去年的耀客傳媒足夠忙碌,同樣也展示出影視業的職人精神,戲裡戲外,重疊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zLXnKHcBubk3rjNbPn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