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夏至,萬物並秀。掩映於綠水青山中的梅州蕉嶺縣三圳鎮東嶺村,愈發迷人。村裡的網紅民宿紅星客棧負責人王嘉一早電話響不停,都是訂房電話。依託紅色資源建起來的主題民宿,去年開始投入使用,成為當地鄉村游的新名片。
紅星客棧的火爆,也帶旺了蜂蜜產品。「去年賣了約3000斤蜂蜜,部分是通過客棧賣給遊客的。」東嶺村三山村民小組張連勝說,這3000斤蜂蜜也釀就了他一家的甜蜜生活,去年養蜂收入六七萬元。
作為革命老區的東嶺村依託紅色和綠色資源,把黨建工作與精準扶貧工作相結合,在對口幫扶單位廣州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幫扶下,積極發展紅色旅遊、特色民宿和養蜂等林下經濟,打造脫貧「造血工程」,實現綠色蝶變。目前全村21戶貧困戶41人全部脫貧和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6萬元增至今27萬元以上。去年,東嶺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
黨支部引領壘起致富「黃金屋」
沿著寬敞的村道進入東嶺村,一排基地大棚引人注目。路過的村民笑稱這是東嶺村的「黃金屋」,裡面種的是紫靈芝、金線蓮等。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不少貧困村的寫照,東嶺村也如此。守著「巴掌田」,如何脫貧?「脫貧根本靠產業,選准產業是第一步。」當地幹部深刻意識到這一點。
東嶺村山林面積15000多畝,是耕地21倍,依託山多林廣、生態環境優越的優勢,東嶺村黨支部在2016年底引進蕉嶺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以「黨組織+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大力發展以食用菌為主的林下產業。
走進黨建扶貧產業園基地大棚,一株株靈芝猶如鹿角,長勢喜人。「種植食用菌關鍵是生態環境,東嶺村的土壤富硒無污染,且民風淳樸,很合適。」蕉嶺縣五福之鄉長壽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徐貽宜說,項目從洽談到敲定歷時僅10天。
但項目所需的土地集約和帶動村民種植,就沒那麼順利。
「起初,村民對珍稀食用菌不太了解,不太願意拿出土地。」東嶺村黨支部書記吳仕興說,過去東嶺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沒有真正為群眾辦實事,如今有了合適的產業,一定不能錯過。
作為村支書,吳仕興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於是,他與扶貧工作隊每天挨家挨戶找村民談心,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靠著耐心和誠意,終於集約夠了土地。
當村民糾結「要不要種」的時候,吳仕興再次站了出來。他帶頭種下了2300棒食用菌棒,並且種植成功,村裡的黨員也緊隨其後,給村民增添了信心。
目前,東嶺村建起了年產180萬菌棒的菌種廠,食用菌種植面積260畝,去年產值達980多萬元。
走進菌種廠,工人們正忙碌著,或包裝菌包,或對菌包進行高溫處理。徐貽宜說,工人大部分是附近村民,部分是貧困戶,工資按天算,每天120元。
村民吳春英正是因為有了基地,才實現家門口就業並脫貧。為照顧年邁的父親,她去年回鄉就業。「既能照顧家裡又能打工掙錢。」吳春英說,自從她入股和種植香菇、靈芝,一年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近萬元,大大減輕了家庭負擔。
目前,該公司每年提供63個就業崗位,技術培訓168人,帶動東嶺村13戶貧困戶和50戶村民增收。
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東嶺村通過在林下種植食用菌,帶領村民壘起致富「黃金屋」,在守護綠水青山的同時,守來了金山銀山。
養蜂扶貧釀造「甜蜜生活」
「綠色,不僅是東嶺村的底色,也是村民增產增收的一抹亮色。」吳仕興說,近年來,除了發展食用菌產業,當地的傳統產業養蜂業,也闖出了新路子,為脫貧攻堅注入巨大能量。
三山是東嶺村最遠的一個村民小組,山路蜿蜒,8公里的車程,驅車需半個小時。這裡曾是東嶺村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方。
來到張連勝家門口,房前屋後擺滿了蜂箱,成千上萬隻蜜蜂飛舞。
「他們一家人都很勤勞,曾經貧困有客觀原因。」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駐村第一書記丁傳紅說,張連勝的大兒子患有尿毒症,小兒子患有小兒麻痹症。早年,張連勝夫妻為照顧孩子,選擇在家養蜂。
地處深山的東嶺村三山村民小組,四周樹木繁盛,花香縈繞,是養蜂的絕好地方。包括張連勝在內,三山28戶村民都養蜂。雖然不愁蜜源,但地處偏遠,優質的蜂蜜藏在深山人未知,一度成為村民「甜蜜的煩惱」。
2016年,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辦事處對口幫扶東嶺村後,在走訪摸查中獲悉這一情況後,立即想法解決蜂蜜的銷路。「我們先是把蜂蜜介紹給身邊的朋友,他們嘗過後都覺得很好,不斷回購。」丁傳紅說,東嶺產的蜂蜜品質好,只要推廣得當,不愁銷路,但僅靠朋友圈推廣還是不夠的。
於是在扶貧工作隊積極推動下,東嶺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養蜂合作社,合作社對內為蜂農提供養蜂指導和收購蜂蜜,對外聯繫採購商、獲取市場信息,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電商平台」模式,多渠道幫助蜂農銷售蜂蜜。至目前,東嶺村通過消費扶貧模式,幫助蜂農銷售蜂蜜5萬多斤。
在解決了銷路問題後,扶貧工作隊又幫貧困戶擴大養殖規模。「在丁書記他們的幫助下,我的養蜂規模從30箱擴大到了去年130多箱。」張連勝說。
合作社給扶持、教技術,企業簽訂單、包銷路,打消了蜂農的顧慮。合作社引導發動群眾和貧困戶由原來的16家發展到63家,全村養蜂近4000箱,年產蜂蜜達9萬斤,蜂蜜每斤銷售價格也從以往的五六元上漲至二三十元。
「現在蜂蜜再也不愁賣了,價格也好,滿足了。」張連勝說,他家去年釀的蜂蜜約3000斤,每斤20元左右,單這一項收入6萬多元,另外還有售賣蜂種的收入,以及他在養蜂工作不忙時打零工的收入,如今他一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徹底摘下「窮帽子」。
在扶貧隊的幫扶下,張連勝夫婦擴大養蜂規模,銷路也不愁了,單靠養蜂一年收入近8萬元,摘下了窮帽子。何森垚攝
紅色基因破譯脫貧「密碼」
清晨,東嶺村在清脆的鳥鳴和潺潺流水聲中醒來。村民林富英做好早餐,便在家門口的廣場悠閒地盪起了鞦韆。
「謝謝你們!因為你們東嶺村變得越來越好。」林富英和丁傳紅打招呼。
丁傳紅卻認為東嶺村沒有變,他指了指東嶺村黨群服務中心,該中心左邊是蕉嶺縣(東嶺)革命歷史紀念館,右邊是以黨建為主題的紅星客棧,當初村民得知要建立紀念館,都十分支持。
在丁傳紅看來,東嶺人傳承弘揚紅色基因,幹部群眾傳承革命先輩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這一點,他們從未改變。「我覺得紅色基因就在他們的骨子裡,這就是東嶺村脫貧的『密碼』。」
紅色精神,從未忘卻。在大革命時期,東嶺村是蕉嶺地方黨組織重要活動據點之一。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黨支部和扶貧隊積極探索,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扶貧產業發展的優勢。
2017年,東嶺村被省委組織部列為第二批「紅色村」黨建示範點。以此為契機,東嶺村整合閒置的牗民小學,融入客家、紅色元素進行外立面改造,設立了革命歷史紀念館,並引入文旅企業梅州市紅土地文旅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黨建主題客棧——紅星客棧。
「前三年時間,客棧每年將支付10萬元給東嶺村,此後將根據經營額逐步提高費用。」王嘉說。如此一來,東嶺村便有了穩定的村集體經濟收入。
「自去年4月份開業以來,我們接待遊客人數達10萬人次,開展了近千批黨日活動。」王嘉說,為了帶動本地貧困戶增收,客棧接待遊客的食材均來自本村。
在客棧對面的山坡上,6個造型簡潔的深灰色小屋掩映在綠樹紅花間,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約16平米左右的小屋設計精緻,一整面落地玻璃帶來的是窗外滿眼的綠意。
「這是我們新建的精品民宿地球倉。」王嘉說,隨著遊客越來越多,為了滿足住宿需求,公司依託當地生態優勢打造了地球倉,建設落地快,且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看著遊客紛至沓來、越來越熱鬧的東嶺村,吳仕興露出了笑容。家鄉這片紅色土地、昔日貧困村,終於迎來新生。「你看那充滿革命時代氣息的紅星客棧與現代化的地球倉,兩者相得益彰,仿佛告訴我們,正是因為革命先輩們的流血犧牲,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吳仕興說。
攻堅亮點
東嶺村按照「突出本地特色,增強輸血造血,建立長效機制」的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脫貧致富路子。依託豐富紅色資源和綠色資源,東嶺村將紅色文化與基層黨建擰成一股繩,以黨組織為引領,積極打造紅色旅遊、特色民宿、林下經濟三大脫貧「造血工程」,以紅色精神發展綠色經濟,不斷催生東嶺村黨建促扶貧的內生動力。2019年,東嶺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
東嶺村脫貧攻堅成績單
目前已完成全部21戶貧困戶退出工作;
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2.6萬元上升至2019年底27.1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8300元增至2019年底15908元;
2019年東嶺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和全國脫貧攻堅典型村;
養蜂業由原來16家現發展為63家,全村養蜂3900多箱,年產蜂蜜可達9萬斤,每年每戶可增收3000—5000元;
共有三家民宿,可提供床位33張,全面建成後可提供83張床位;
擁有年產180萬菌棒的菌種廠,珍稀食用菌種植面積260畝,年產值可達900萬元,為東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加約5萬元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每年人均增收約3000元;
引進光伏項目,年發電收益約3萬元,收益可達20多年,為本村所有貧困戶每年每人增收500元。
南方日報記者 唐林珍 汪思婷 鄭佳欣
通訊員 祝銀清 林劍涌
【作者】 唐林珍;汪思婷;鄭佳欣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