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看到有人問這麼一個問題:如何實現財務自由?
對於很多即將步入30歲的大齡職場青年而言,這看上去都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願望。
時常看到這麼一批人,上了一定的年紀,積累了不少財富,收入穩定,結婚生子,汽車房子一應俱全。在朋友圈裡,偶爾曬曬一家老小天倫之樂,或者分享悠閒時光種種愛好,滿世界轉悠,到處旅行。
他們有大把的時光可以自由支配,享受著財務自由帶來的幸福感。
然而更多的人,卻面臨著現實生活的窘境。
他們工作都非常努力,兢兢業業,起早貪黑,即便是周末,也在為工作上的各種問題而操心,閒暇之餘還不忘報各種專業講座課程,幾乎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工作和專業上,而所有的這一切努力,都只為了一個目標:
完成出色的工作業績,早日實現升職加薪,走向財務自由。
這些人當中,也許有很多人身上正背著房貸和債務,甚至隨時面臨失業的危機,生活早已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但現實卻無比殘酷,很多人即便用盡全力,甚至也難以達成月入十萬的目標,更不用說是財務自由了。
很顯然,錯誤的方式和路徑,並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要想走向財務自由,我們必須首先想清楚另一個問題:
到底什麼樣的狀態才是真正的財務自由?
什麼是財務自由?
在2018年胡潤財富發表的一份報告里顯示,一線城市的億萬資產高凈值人群認為3.2億才能達到財富自由。而前一年,這個數字是2.9億。
只過了一年,財富自由的門檻就上升了10%。
無需懷疑的是,對很多人來說,無論是3.2億還是2.9億,都是一個非常難以企及的數字。這意味著,即便你月入10萬,要實現所謂的「財務自由」,至少也要241年。
如果非要以這種標準來定義「財務自由」的話,那麼它離我們就太過遙遠了。
在現實生活中,更多人的狀態,往往達不到這個水平,那麼判定財務自由的標準,就應該有所調整。
以我的兩個朋友為例,其中一個朋友小張,在畢業後就留在了北京,現在年薪差不多快60萬,每天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幾乎就沒時間干別的,除了五一、端午幾個假期,平時基本上很難把他約出來。前段時間在五環外買了套房,之前積累的存款全花在首付上了,還完房貸還要30年,小孩已經讀一年級了,各項開支加起來,一年到頭幾乎就剩不下多少錢。
而另一個朋友小周,則在老家南昌做攝影師,每個月收入也有1萬左右,雖然收入不算高,但南昌作為一個二線城市,生活開銷也遠沒有一線城市那麼大。
再加上他的妻子自己做銷售也有一定的收入來源,即使他每個月的攝影收入有所下降,一家人的生活水準也不會因此下滑。正常情況是,每個月小周和妻子除了平常的生活娛樂消費外,還能攢下一筆不小的收入。
雖然小張的收入看上去遠比小周更高,但從生活狀態上來看,小周顯然更接近財務自由的標準。由此可以看出,財務自由並不能簡單地用收入的高低來進行衡量。
就像我的這兩個朋友一樣,真正符合普通人財務自由的狀態,應該是這樣的:你長期的持續性收入要超過你的日常開銷,你不用再為錢工作,而只為興趣工作,這樣就可以稱為財務自由。
這裡所說的持續性收入,我們一般稱之為「被動收入」,相對而言,「被動收入」是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就能自動獲得的收入,並且這種收入在時間上的持續性是非常長的。
如何才能真正獲得財務自由的狀態?首先是要能讓你感受到自由。僅看收入的多寡並不能決定你的財務狀態,真正的財務自由,永遠和你的「被動收入」密切相關。
怎樣獲得被動收入:構建系統
那麼,什麼是被動收入呢?
一般而言,一個人除了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外,還可能會通過出租房屋、兼職、炒股、投資、各種方式和渠道獲得其他收入。而在這所有的收入當中,我們通常會把收入分為兩個大類:
一個是主動收入,也叫暫時收入;另一個就是被動收入,也叫持續收入。
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主動收入,就是你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才能獲取的收入。比如你上班的工資,一旦停止工作,你的工資收入也將停止,你必須上班才能獲得這份收入。也就是說,你上班所花費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它們對你所產生的價值,就等於你的工資收入。如果你失去了用時間交換金錢的條件,比如生病、離職或者退休,那麼隨之而來的你的收入也將失去,你的價值由此消失。
你的生活將失去保障,你的人生也將面臨暫時的威脅。這就是「時間換錢」的危險之處。主動收入往往無法讓人在擁有金錢的同時獲得時間上的自由,工資越高的人工作越忙,你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你甚至能夠一眼看穿你未來生活的全部,你永遠在這種日復一日的重複性勞動中不斷循環,周而復始,你的人生變得無比被動。
這個世界上幾乎90%以上的人都在為這一份主動收入而疲於奔命。這幾乎成了大多數人走上工作崗位後生活的常態。
而與主動收入相對的則是被動收入。
主動收入通常指的是我們口中所說的「死工資」。而被動收入,一般不需要我們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獲取,聽上去有點像「不勞而獲」,可實際上,在你開始獲得它以前,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勞動和積累,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成本,實現「錢生錢」。
被動收入不會因為我們不再工作而歸零,它是當我們沒有主動工作時,依然可以賺取的收益,也有人稱之為剩餘收入。比如版稅收益、房屋出租租金、企業股票分紅、各種理財產品的利息等等,都屬於被動收入。
要達到財務自由,就是要讓你的被動收入覆蓋掉你的所有開支。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看看世界上的那些頂級富豪們就知道了,他們幾乎都在做同樣的一件事:建立系統,並且進一步招攬最優秀的人才,建立更大的系統。
很明顯,打造一個能夠自動獲得被動收入的系統,是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
我們必須努力成為支配資源、構建系統的那個人,而不是作為系統或者整個資源陣列里的一部分。這個系統可以是一家公司、一個品牌,或者一整套配置資產。
熟悉金庸的人都知道,這位武俠泰斗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早早封筆,除了已經完成的15部小說外,在此後長達46年的時光里,他沒有發表任何新作,按理來說,作為一名以稿酬謀生的作者,很可能就此「斷糧」了。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在2016年,距金庸封筆整整44年後,金庸仍能賺得高達850萬元版稅。另一位香港文人倪匡甚至稱,金庸是中國上下5000年最有錢的文人。
從金庸的財務狀態可以看出,當年的他早已邁入財務自由的行列。這一切要歸功於「金庸武俠」這一華文IP的巨大影響力,以及金庸早年創辦《明報》的先見之明。
《明報》創辦之初僅有10萬元港幣,發行量慘澹,金庸硬是靠著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積累大批忠實讀者。到了上世紀80年代,《明報》就成為兼營報社、出版、旅遊、印刷乃至地產的報業集團,而到1991年《明報》上市,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金庸獨占六成,又過了一年,其年利潤達一億港幣,金庸以12資產名列90年代香港華人億萬富豪第64位。
可以看出,當時的金庸手握兩大系統,一個是他的15部武俠小說IP,一個是他創辦的《明報》,憑藉這兩手資源,他輕輕鬆鬆就成了億萬富豪。
這就是一個構建系統,支配資源,實現財務自由的絕佳案例。
想擁有多大的財務自由,就要承擔多高的風險
有人會說了,普通人裡面能出幾個金庸?
這話沒錯,大多數人既沒有金庸那樣的天賦,也沒有金庸那樣的魄力。那麼要想走向財務自由,你該怎麼辦呢?
構建系統看上去顯然就不太可行了,畢竟大多數人未必有這麼大的能力。那麼你也許可以走第二條路,為系統構建者提供構建系統的部分資源。
這其實就是「投資」,我們雖然未必有能力成為一個系統的構建者,但我們卻可以作為一個普通的投資者。我們投入了相應的資源,那麼等它發展壯大以後,我們也就能夠收穫相應的收益反饋,而且這種反饋還是可持續性的。
當然,如果你想走向更高程度的財務自由,那麼你就必須付諸超出一般人的努力,以上選擇就不應該作為你的首選。
什麼是一般人?
你寫不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你開發不了第一代windows作業系統,你不會成為喬布斯或者巴菲特,諾貝爾獎肯定與你無緣,你也不會娶到劉亦菲,或者嫁給吳亦凡,當然,你買彩票更不會中千萬大獎。
你每天加班到晚上九點,業餘時間看各種各樣專業資料,時不時找上司同事吃飯聊天,認認真真做好自己的每一項工作,這些都只能稱得上是一般人的努力,能做到這些的遠遠不止你一個。
這種種努力,要麼沒什麼門檻,要麼門檻並不高,太多的人能夠代替你的位置,你並非人群里的那個不可替代。
那麼你所努力的回報,也只能是一個普通的水平,你不見得比誰低,卻也不會比大多數人高。
很多人都明白一個道理,大多數打工者創造的價值,都遠遠超過其所獲得的收入。
那麼為什麼他們的收入並不能完全匹配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呢?
因為收入分配有一個潛在的原則,風險>資本>勞動。也就是說,按照優先級來論,承擔最大風險的人,永遠是公司的老闆和股東,那麼按照收入分配的優先級來看,老闆和股東是第一位的,而作為只投入了勞動這一優先級最低要素的員工,在收入分配的優先級上,也只能排在最後。
作為打工者,幾乎不用承擔任何風險(除了失業),無論公司經營情況如何,總能獲得規定的薪水,而他們所創造的價值,也通過讓渡風險,大部分轉移給了老闆和股東。
所以,要想獲得更大的財務自由,就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構建系統的人,同樣的承擔風險最高的人。
如果我們永遠只在一般人努力的範疇里努力,那麼我們努力的結果也只會是一般人的平均水平。
只有跳出你眼前那片看似平靜的紅海,重新挖開另一個無人涉足的藍海,才可能取得大多數人都不能獲得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