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永亨好學以糠充飢,名載史冊立苦讀庵

2020-01-15     出外龍舒人

作者:孫發著

胡永亨,字肇美,號鹿起,祖居舒城縣西鄉20里松林崗。父胡守恆,明代崇禎元年(1628)進士,翰林院編修。崇禎十五年(1642),死於張獻忠攻打舒城義軍。胡永亨與其家人死裡逃生,避難金陵,投奔兵部尚書史可法處。胡氏家族遭此兵變,資財分散,莊園被焚,自此胡永亨一家便過著「布衣淡食」的生活。清兵入關後,史可法兵敗揚州,胡永亨母子復回舒城。因松林崗居室被毀,沒法棲身,只得遷居東鄉四里崔家橋(今南港鎮公義村),過著「溫飽難得」的貧困歲月。《胡氏家譜》記載說:「家運漸衰,數十世之書香,不覺於斯而幾絕。」

舒城縣南港鎮示意圖(製作 | 束文傑)

清代定鼎以後,胡氏家族為了「振興門第」,湊集資金在雙峰山(今南港鎮河西村,一說缸窯村)祠堂內辦起一所胡氏私學 ,收教本姓子弟。塾師胡應化是胡守恆的叔父,故明貢生,因受反清名士史可法陳案牽連,仕途多舛,隱居山野,埋頭教書,「自好自悅,能屈能伸」。

史可法殉城(繪畫 | 袁慶祿)

胡夫人出自官宦之家,知書識理。雖家境困難,但還是將永亨送入族中私學課讀,並再三囑咐兒子要尊師教誨,發奮苦讀。

古代私塾場景(來源 | 今日頭條)

胡永亨聰明過人,人館不久就得到胡應化的青睞。塾師給他取號「鹿起」,意在高壓群峰,出人頭地,有心栽培,從嚴施教。一天,胡老爺子正在教授《論語》,偶見永亨俯首於屜,口有嚼物之狀,走至永亨位前。永亨面對嚴師,立而發怵。胡應化伸手拉開抽屜,見內有兩塊糠菜餅,問其何意?永亨只得實說:「晚孫家境貧寒,家母以借貸度日。每以糠菜成餅,以此充飢。」言畢淚下。胡應化見其言語真切,大受感動:「吾胡氏有此子苦辛力學,將來姓字顯揚門第,是大有希望也。」自此以後,胡應化不僅供食中餐,而且免去束脩。胡永亨自得恩師周濟,更加刻苦攻讀。十年寒窗,苦學成才。胡永亨於清代順治十三年(1656)考取秀才,康熙三年(1664)應南場鄉試取為舉人(第八名)。康熙九年(1670)進士及第入翰林院,典試江西,遷戶部待郎。累官廣東按察司金事並兵備道,官居三品。

稻穀糠(來源 | 美在路上)

胡永亨為官清正廉明,斷奇案,平冤獄,息訟安民,為民請命,獲糧救荒,士民愛戴。他的生平事跡被載入史冊。舒之後人為紀念胡永亨,曾於雙峰山立廟併名之苦讀庵,以示不忘胡永亨刻苦讀書的精神。

雍正《舒城縣誌》卷之十六 人物 名臣

康熙癸丑舊志同修「胡永亨」(來源 | 雍正《舒城縣誌》)

(出外龍舒人:今日頭條青雲計劃獲獎者、網易家鄉特色內容簽約作者)


  • 作者:孫發著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歡迎讀者粉絲加入頭條圈子「廬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更多話題交流和線上下活動等著你~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p7uXnABjYh_GJGVMA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