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毀臉」肖像繪畫演示抄襲和繼承的區別

2019-10-18   朗墨運轉一乾坤



為進一步演示藝術創作的抄襲和繼承發展的區別,我用之前創作的《強拆》局部作為原創示範。







這是日本畫家Marefumi Komura的一組肖像作品。

又是毀臉,如果不是已故畫家,只能判斷為涉嫌抄襲,用顏色筆觸毀臉已有多人使用。畫家好像參考了好幾個歐洲目前比較主流的畫家的風格。撕毀畫布涉嫌用了《強拆》的創意,毀畫布在網上發表很久了,谷歌圖片都有。



這是義大利米蘭藝術家Alessandro的作品,此畫家還有其他不少用顏色筆觸毀臉的藝術作品。

日本畫家的前二幅肖像作品與之相似。



韓國畫家Sungsoo Kim的作品,人臉畫得寫實,但常出現紅眼的作品,表現病態和蒼白。日本畫家Marefumi Komura也有一幅畫了一隻紅眼。



這是夏威夷藝術家Valentino Quijano的作品用點彩技法畫臉,日本畫家Marefumi Komura的最後一幅也用了點彩。

Marefumi Komura雖然變了多種手法,但不像是自創的。有些手法是不同的視覺效果,表達不同的創作理念。Marefumi Komura的肖像作品並不是某畫家專業研究後自我挖掘出的原創,只是在並不理解觀念藝術創作的內含表達一致性的情況下,簡單地抄襲不同畫家的手法。

因為這位畫家沒有自己的哲學思考,只是以人臉這個普遍使用的題材,遍地摘花成了遍地踩花,踐踏其他藝術家的哲學內涵,因此「博採眾長」的作品也失去靈魂,只暴露了急攻近利的心態。



這是英國藝術家Rosanna Jones的作品,臉部用撕毀紙張照片局部貼。Marefumi Komura的肖像作品也有其風格的影子。



畢卡索的立體主義開創來自於塞尚的一句對自己的藝術風格的解讀:萬物都是立體的。印象主義諸多畫家的不同追求,證明了大師們有著自己對世界的解讀。



畢卡索不是拿來主義地抄襲塞尚的表現手法,而是發展了這個世界觀,用理性解析立體的幾何語言,創造了全新的藝術視覺,這就是抄襲和繼承發展的區別。

文/世奇

圖片來自Artscape藝術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