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大戰蔡徐坤,不過是80後和00後的戰爭

2019-07-23   慢幾步深幾度




文|吳俊宇

蔡徐坤被周杰倫的粉絲群毆之時,我是抱有一絲竊喜之情的。

畢竟對蔡徐坤沒有太多好感。哪怕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他是《偶像練習生》C位出道的練習生,我不知道他唱過什麼歌。

我只知道他看起來有點白面小生,只知道他喜歡唱、跳、Rap和籃球,只知道他的粉絲有點腦殘。

朋友之前跟我說,你在微博上罵蔡徐坤,可能會被「輪死」。後來我真的註冊了一個號,微博給我自動生成的名字叫「不作死就不會死」。我覺得這名字挺應景,但還是改成了「今天蔡徐坤涼涼了麼」。

我堅持了2周,每天都發「今天蔡徐坤涼涼了麼?並沒有」,然而兩周下來,每天微博閱讀量只有不到100。朋友跟我說,你應該去蔡徐坤超話罵他,去蔡徐坤微博下評論他,我試了下,還是沒人理我。

我本來打算把這件事當成是媒體實驗來做選題,最後發現,實驗失敗了,選題涼了。

後來在「雞你太美」事件火的時候,我在《「雞你太美」蔡徐坤》里說:

從鹿晗,到吳亦凡,再到今天的蔡徐坤,他們的走紅某種意義上正是「娛樂消費主義」強大作用力的結果。

娛樂工業如同機器一般生產了相同的「男色商品」後,再製造了一批表現一致的狂熱粉絲。蔡徐坤和鹿晗、吳亦凡不一樣,但也沒什麼不一樣。

粉絲卻同樣毫無差異,普遍呈現出了低齡、反智的特點。這些粉絲的控評、回懟、護犢行為甚至也趨於一致。他們如同偶像的復讀機,始終重複著「XX愛你」、「最好的XX」、「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這類無意義的讚美話語。


但是如果要真的問我,蔡徐坤到底做錯了什麼值得大黑特黑?

「娘炮」、「整容」這個所謂的說法我反正是覺得不成立的。最後仔細想了想,除了他身後的操盤手瞎刷榜之外,好像真沒有。

把一個21歲的娛樂流水線商品放在公共輿論場上,讓他承受粉絲的無腦追捧,承受公眾的冷嘲熱諷,也實在是難為他了。

「正午故事」的主編葉三在微博上似乎對蔡徐坤沒那麼多反感,她甚至還把蔡徐坤、周杰倫、崔健當成是同一種產物:

崔健剛出來也被罵,說他吐字不清,倆褲腿不一樣長。打東邊來了個老崔,嘴裡含著個茄子。周杰倫剛出道也被罵聽不清唱啥。打西邊來了個杰倫,嘴裡含著個葫蘆。現在是打北邊來了個蔡徐坤,嘴裡……叼著個籃球?一代一代都一樣的,罵一罵就長大了,有力氣了,就可以弒父了。

被這種偷換概念的說法很容易迷惑人。但是仔細一想,事情不對。

崔健和周杰倫至少有作品的。哪怕有爭議的時候,所有人都聽過他們的歌。

有位喜歡周杰倫的朋友談到過一個細節:自己小學時曾和喜歡費玉清的父親爭論周杰倫的歌到底好不好聽。她喜歡《雙截棍》的節奏感,然而父親認為周杰倫吐字不清。

費玉清的字正腔圓和周杰倫的含混不清到底哪個好?

在60後、70後眼中來看或許顯然是費玉清,但80後、90後就是喜歡周杰倫。

但至少,周杰倫的好是可以在文藝理論層面闡釋的。

前《三聯生活周刊》記者王小峰在《只有大眾沒有文化》一書中曾對周杰倫有過一段評價:

乾脆把唱變成一件樂器……不考慮平仄,尾音處理得像黑人那樣,咬字模糊一些,這可能是最好的處理辦法,以犧牲發音為代價,去找出那種黑人音樂的韻律感。

但從2012年出道到今天一共6年,蔡徐坤有什麼作品?

TFboys至少還有《青春修煉手冊》,蔡徐坤除了唱、跳、Rap、籃球,似乎沒有自己的作品——你去找任何一個文藝理論研究的人去談蔡徐坤的歌詞、曲調,都很難找到蔡徐坤的優點。

即使是《雞你太美》這首神曲,也是在娛樂化宣洩、拼接、塗改、解構以及二次解讀之後的產物,和蔡徐坤本人的主觀意願毫無關係。

他和《我的滑板鞋》一樣,本質是大眾參與闡釋之後,被群體塗鴉的結果。

藝人,其實都是大環境的產物,他們如同歷史大潮中的浮木。當歷史處於上升期的時候,上升期誕生的藝人往往同樣也處於藝術歷史地位的高點,但當歷史處於低潮期時,新一批藝人往往很難有所作為。

如果說羅大佑、崔健那代人是80、90年代崛起的音樂人,他們有著80年代的人文主義情懷;周杰倫則是2000年代衝出的音樂人,他代表的是流行、時尚的符號。

周日周杰倫粉絲瘋狂打榜把曾經的偶像推上王座時,聽了一整天周杰倫的歌。


翻閱網易雲音樂《七里香》下面的評論,一個名為「你是不沉的胖子」的網友寫道:

2004年是神奇的一年,那年有周杰倫的《七里香》,飛兒樂團的《我們的愛》,張韶涵的《寓言》,蔡依林的《愛情三十六計》,林俊傑的《江南》,梁靜茹的《寧夏》,五月天的《倔強》,孫燕姿的《我也很想他》,王菲的《旋木》,SHE的《波斯貓》,王心凌的《愛你》,陳綺貞的旅行的《意義》,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都是青春的記憶。

下面點贊的居然有20多萬人。

那算是華語音樂的黃金年代吧。群星璀璨,雖然每一首歌在當時都被視作是口水歌,但至少眾人傳唱,而且沉澱至今還算經典。

哪怕這些歌里找不出太多文化內涵,但至少膾炙人口,沒人都能哼上那麼幾句,算是KTV必點曲目,也是縣城服裝店喇叭里的必備音樂。

然而10年之後,KTV里還是唱著這些歌,縣城服裝店喇叭里還是這些歌。如果非要加幾首新口水歌,可能只有《青春修煉手冊》、《沙漠駱駝》、《我們不一樣》。

和當年的《七里香》、《江南》、《倔強》還算能夠進入主流視野不同,《青春修煉手冊》只算成了年輕人的歌,《沙漠駱駝》、《我們不一樣》直接被打入了土味神曲的冷宮。

萬萬沒想到,10年下來,稱霸流行樂壇的人,還是那些老傢伙。

《沙漠駱駝》里有段歌詞——我穿上大頭皮鞋,跨過凜冽荒野,我仿佛穿越到另一個世界,阿拉丁神燈要傾斜,天堂地獄已然重疊。

我們穿越了10年到達了另一個世界卻真的發現,阿拉丁神燈要傾斜,天堂地獄已然重疊。我們再也見不到2004年盛況,今天的藝人甚至留不下幾首全民傳唱膾炙人口而且大眾認可的流行音樂。

即使留下了一兩首,也沒辦法像周杰倫、林俊傑那代人一樣持續且高產。

雖說我們現在回頭看周杰倫的音樂,似乎藝術造詣真的很高,但王小峰對周杰倫的評價似乎都沒那麼正面,他並沒有說周杰倫的詞、曲有多好。

在他眼裡,周杰倫其實是時代的「蒙太奇」:

周杰倫和方文山把這一切都模糊化了,你看到的只是斷面、碎片、分鏡頭,它色彩斑斕,卻無法形成一個具象……從周杰倫開始,大眾已經不僅僅需要一個時代代言人,還需要一個時尚代言人,當年輕一代無法再為音樂賦予靈魂的時候,那就賦予時尚吧,把屬於這個時代標誌的符號放進去,這一樣能成為流行。

那麼蔡徐坤呢?蔡徐坤出道是音樂,他本人從藝術維度上看,似乎和音樂卻沒有什麼關係。用一位朋友的評價說,「不知道天天在幹嘛」,「所有事情都和音樂無關」。

蔡徐坤的名氣,似乎全是資本、數據以及娛樂工業的產物。如果要問作品,蔡徐坤本人就是個作品——只不過這個作品是娛樂工業的提線木偶。

蔡徐坤現象,本質上就是低潮期的產物,無關藝術、無關作品,只是事關商業、資本以及他們操縱的數據。

在商業和資本的邏輯之中,蔡徐坤僅僅是一個出口——年輕人的情緒出口。

葉三解釋說,飯圈現象還體現出年青一代對政治生活、集體主義和權力的嚮往。蔡徐坤滿足的是很複雜的心理、審美、經濟……等多方面的需求。

10、20年代的德國年輕人在參與行軍式的行列隊伍,體育場上的大型集會;60年代的中國年輕人在火車上搞串聯,在神州大地上四處流竄;70年代的美國年輕人則是在搖滾演唱會上喊著「要做愛不要作戰」。

年輕人甚至總是需要在這種「人從眾」的宏大敘事之中獲得荷爾蒙的釋放。

然而2019年,年輕人能幹什麼?年輕人越來越缺乏公共集體參與,追星可能是唯一的出口。


所以去年《創造101》結束時,介面文化在《反抗、解讀與想像:女團選秀節目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一文中說:

我們的公共生活給年輕人提供的空間也非常小。除了追星還能幹嗎?昨天我刷微博看到一個粉絲說,ta覺得追星這件事也是挺無聊的,但至少給了ta一些事情做。對於粉絲個體來說,或許是有意義的,ta經歷了集體的生活,也對個體帶來認同。

從這個角度上去看,追星甚至是最安全、最無公害的一種情緒出口。

蔡徐坤是00後的情緒出口,何嘗又不是80後、90後的情緒出口。

年輕即是正確的今天,上一代人總是在被迅速「拋棄」。00後在微博上看似掌握著話語權,這不過是80後、90後無意搭理、不願較真而已。

2003年,周杰倫對王小峰說,他在少年時曾夢想自己能做一個羅大佑式的人物,問到周杰倫為什麼希望做這樣的人物時,他說:「他是當時流行樂壇的頭頭,一個時代需要一個這樣的人物。」

16年過去了,周杰倫似乎真的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蔡徐坤真的擔得起麼?恐怕大多數人都並不這麼認為。

但當蔡徐坤粉絲引爆80後、90後的情緒時,80後、90後展開了一次權力反撲,捍衛自己的當年的信仰,用打榜這種手段證明自己依舊掌握著世界的話語權。

你說80後、90後這種行為有多值得稱道,我並不覺得。其中的動機更多只是「教做人」、「回憶青春」。它唯一的積極意義就在於,通過打榜這種方式,對現在的娛樂工業表達了一次集體不滿。

這種狂歡式的公共參與,其中夾雜著無聊、懷舊、捍衛、鄙夷、不滿、發泄等各式各樣的情緒。

王小波在《黃金年代》中用「被捶的牛」來形容生活給人的教訓。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給周杰倫打榜,這也是被生活錘得太久後,80後、90後低迷荷爾蒙的一次集體釋放。他們需要用這種手段錘一錘00後,給他們一點顏色瞧瞧,讓下一代人不要無知無畏。

天地在旋轉,世界在坍塌。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那個遍地都是金曲的黃金年代早已經過去了。

大家對蔡徐坤不滿,其實並不是真的對蔡徐坤不滿。蔡徐坤不過是個靶子,是大家對娛樂工業和文化荒蕪不滿的靶子。

蔡徐坤只是兩代人的情緒出口而已,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