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聽的「冬吳同學會」,吳伯凡老師講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他以英國紀錄片《富哥哥窮弟弟》為原型,分析了責任心對孩子人生的巨大影響。
《富哥哥窮弟弟》紀錄的是真人真事,同一家庭兩兄弟,相差一歲,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哥哥是「金融界精英」,住在和東蘇賽克斯一棟13世紀的宅子裡,弟弟是開著房車四處流浪的無業人員,經濟的窘迫讓他時常陷入有上頓沒下頓的境地,節衣縮食是常態。
同樣的家庭,同樣的學校,是什麼讓兩個人變得不同呢?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追溯到童年發現,決定兄弟兩不同人生走向的,是他們不同的性格特質。
哥哥一出生,父母就把他定位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小就要早起送報紙修草坪賺錢補貼家用,承擔責任。
弟弟得到了寵愛和寬容,做什麼事都有父母兜底,破壞公物被媽媽解釋為「小孩子都會有的惡作劇」,很少有自己負責的時候。
長大後,有沒有責任心帶來的巨大差距從兩人身上體現了出來。
哥哥做事持之以恆,不管難不難,都想做出個樣子來,因為他把自己當作事情的責任人。
弟弟則完全相反,每份工作都堅持不了多久,因為沒有責任心,遇到困難就毀約。
吳伯凡在分析責任心對孩子的影響時,講了這麼一段話:
一個孩子,小時候的責任心培養,會有助於他理解成人社會的遊戲規則,如果這個責任心培養一直沒有完成,那么小時候沒付出的成本,長大後就可能用一輩子的貧困、邊緣化來為它買單。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越小越好。
當他自己能走路的時候,你就要讓他為自己走路這件事負責。當他能說話的時候,就要讓他為自己說出的話負責。
聽到這裡,我就想到了最近發生在千尋身上一段真實的經歷,它呈現了孩子「責任心」的養成過程:沒有天生,唯有「喚醒」。
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1、追悔莫及中萌生的「責任心」
今年8月,千尋就從幼稚園畢業了,最近她們班在排練畢業晚會上演出的話劇。看得出來,千尋很重視這次演出,好幾次在我面前聲色並茂地描述她扮演的角色。
某周五,千尋帶回一張小紙條,如下圖:
我看了紙條內容,猜應該是老師發給小朋友回家練習的話劇台詞。
跟她確認,可忙著鼓搗樂高的她頭也不抬,一副沒功夫搭理我的樣子。
之後的周末,我又友情提醒了她一次:
千尋,你帶回家的小紙條是幹嘛用的呢?
她大大咧咧回了一句:台詞啊。便繼續玩她的桌遊去了。
到了周一,放學接到她,耷拉著臉,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
跟我講:「媽媽,我的台詞沒了。今天老師讓大家對台詞,我周末沒練習,講不出來,被取消資格了,我的台詞現在變成巧巧的了。」
偷偷告訴你們,我心裡那個樂啊,強忍著沒笑出來。(是親媽沒錯了)
不過不是幸災樂禍,我樂的是,這是個幫千尋喚醒「責任心」的好機會。
小孩果然不是天生就有責任心,鬱悶後第一想到的便是「找人兜底」:媽媽,你跟老師說說嘛,把台詞還給我,我保證會好好練的。
我當然不要做這個「救兵」。
于是之後的幾天,她都在追悔莫及中度過。
見她有所思了,我才趁機和她進行了一次「責任心」的探討:
千尋,老師把紙條交給你的時候,是不是有講周末要回家好好練台詞啊?
是啊。
那你有沒有聽到並答應呢?
我聽到了,也說ok了。
可是回家就忘光光咯,當你跟別人講ok的時候,你就對這件事有責任了,你得對你的事負責,用心把它做好。
這次我們就為巧巧加油,下次再爭取機會,好不好?
好吧。
雖然還有點不甘心,但這件事之後,千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開始對自己的事上心了。
體能課要穿運動服,前一天晚上就會自己找出來放在床邊,以防忘記。
想必是發現了,媽媽靠不住,找人兜底的策略不管用。:)
類似的經歷,相信很多孩子都有過,作業忘改錯、第二天要求穿校服不記得、水杯沒有放進書包里、早晨磨蹭遲到......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最後善後的人是誰,是我們還是孩子自己?
我的體會是,扮「後媽」雖然不容易,但只要能讓孩子通過承擔後果,感受"責任心"的重要,逐漸建立起責任意識,就很值得。
這很考驗家長的耐力,多數時候,我們太容易屈服於"想要幫孩子搞定的心",需要不時地提醒自己。
這也是我經常跟大家叨叨的,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時刻帶著覺察,不能由著自己的思維慣性,滑到哪裡是哪裡,哈佛的教育課程把這稱為Mindful Parenting(正念養育)。
(圖片來源於canve)
2、日常中如何刻意練習
除了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日常中我也會加入一些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刻意練習,效果很明顯。兩個正面管教中推薦的技巧,分享給大家。
(做家務也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好方法,不過現實中隨著孩子學業壓力變大,能堅持讓孩子做家務的家庭並不多,實操意義沒那麼強,我就不在這裡累述了。對做家務話題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留言,我們單獨開篇聊)
1.有限選擇
責任心代表孩子能獨立擔當,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
但現在孩子生活都安排得特別滿,每天除了上課,其它時間還要被興趣班、補習班占用,日常中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還真不多。
這種現實背景下,就需要家長創造一些讓孩子做決定的機會,比如有限選擇。
外出吃飯時,可以問孩子:今天中午,你是吃披薩,還是義大利面,你來決定吧!
今晚你是想先寫作業再玩,還是先玩再寫作業?或者有什麼更好的安排,你來決定吧!
到睡覺時間了,你是準備現在睡覺,還是聽一個故事再睡覺,你來決定吧!
……
實施有限選擇時,有兩個小訣竅:
一是選項控制在三個以內。因為選項太多,會給孩子造成選擇障礙,反而破壞做決定的成就感。
二是記得加上"你來決定吧!"這句話。不要小看這句口號式的結束語,它能極大提升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真實地感到自己在做主導,自己能夠主導。
(圖片來源於canve)
2.啟發式提問
啟發式提問,是通過開放性的問題,給孩子機會訓練自己的判斷和擔當能力,從而具備責任主體的認知。
比如,孩子遇到困難,往往想逃避責任,發脾氣或者抱怨自己做不來、做不好。
這時候,父母不要急著講:怎麼不動腦筋,你可以這樣做啊……說著就忍不住插手。
我們不妨改用啟發式提問:
「你覺得這件事難在哪裡呢?」
「你覺得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
「你是不是需要些幫助?」
這兩種應對方式區別很大。
前者是:我來教你,你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麼做。這是替孩子思考,替孩子決策,剝奪了孩子成為責任主體的機會。
後者是激發孩子獨立思考和擔當,一直將他置於責任主體的位置上,沒法「輕易逃脫」。
關鍵的秘訣就在於,「你」是問題的主角,不是「我」。:)
(圖片來源於canve)
正巧,我在Coursera上的兒童心理學的教授,在最近一次課程中也講到了類似話題:
在所有優良品質中,對孩子將來影響巨大,卻又最容易被家長忽略的就是責任心。
教授解釋說,現代的家長越來越「盡職」,孩子從小到大基本上就是被事無巨細地操心和安排,小到每日飯菜營養搭配,大到興趣班的規劃,要做什麼都有人告訴他。
這種看似完美的「精英教育」,會悄無聲息地剝奪孩子自己做主、自己負責的機會。
你看現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紀,身上就有了一種「喪」的氣質。
催他做作業,他也會做,可就是磨磨蹭蹭不認真。
磨蹭、不認真的背後其實是:「這是你們要求我做的作業,我又不用為它負責。」
真的是小時候追著孩子喂飯,長大後就盯著做作業;小時候安排孩子玩這個玩那個,長大後就安排學校和就業。
孩子長期居於責任的客體,久而久之,心理狀態就會變成「無所謂,反正不是我的事,你們安排就好,做不好也有爸爸媽媽兜底」。
So,千萬不要做「吃力不討好」的保姆型家長,孩子並不需要我們幫他決定很多事,他需要自己去判斷和承擔。這不是偷懶或撒手不管,而是一種教養智慧。
只有我們把擔子交給孩子,孩子才會有挑擔的能力和意識!
小時候沒付出的成本,
長大後可能用一輩子的貧困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