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一生可謂豐功偉績,晚年卻被繼位人問題弄得焦頭爛額,直到龍御歸天之前才最終確定皇四子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
康熙帝之所以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揭示繼承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康熙帝身體康健,並無陳年舊疾。
康熙帝8歲即位,14歲親政,掌控大清王朝61年,活到了69歲,在封建王朝皇帝中,應算高壽。他身體康健,少有疾病,即便是康熙六十年,他還多次御駕親臨皇子們的府邸,享受天倫之樂。這和他勤於運動不無關係。
公元1719年,康熙66歲。這一年的某一天康熙自豪地對御前侍衛說:
「朕自幼至今已用鳥槍弓矢獲虎153隻,熊12隻,豹25隻,猞20隻,麋鹿14隻,狼96隻,野豬133口,哨獲之鹿已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於一日內射兔318隻,若庸常人畢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數也。」
《山西歷史地名錄》上也有記載:
康熙二十二年帝西巡經此,忽遇一虎,親挽雕射之,虎應弦而斃,因名射虎川。
由此可見,康熙帝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突然之間就不行了,所以沒有想到要扶繼位人一把。
第二,歷史上從未有雄才大略的英主主動退位做無權勢之太上皇。
皇帝這個職業,有點終身制的意思,一朝皇權在手,天下莫敢不從,而一旦皇權盡失,身死誰手尚未可知。所以越是英主,越把皇權看得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哪一個甘願做太上皇,聽命後生晚輩隨意安排。
歷史上著名的太上皇,比如李淵,他雖然是大唐開國高祖,可只做了九年皇帝,就被兒子逼迫做了太上皇,結果無事可做,在宮裡生兒子玩,直到死的那一刻,都再也沒有見過皇位的樣子。
比如宋徽宗,本來他是亡國之君,可這老小子雞賊,享了一輩子福,末了把皇位傳給了欽宗,亡國的帽子也扣到了兒子頭上。
當年,也有做了太上皇仍掌權勢的,比如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乾隆,這倆高宗雖然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可後繼之人實在窩囊。宋孝宗時刻想著北伐,卻處處被高宗掣肘,內無良臣輔弼,外無領兵將才,空有滿腔熱血卻復國無門;嘉慶帝本欲勵精圖治,改革弊端,卻時時被乾隆敲打,只得唯唯諾諾,隱忍不發,雖然四年後親掌大權,卻已無當初稜角。這倆高宗實在是「高」!
所以,康熙這樣的千古一帝是不屑於做太上皇的!
第三,「九王奪嫡」自康熙五十年就已經開始,甚至更早就有了苗頭,根本無可避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殺索額圖,父子關係趨於緊張。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蘭圍場行宮,康熙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宣布廢除太子,引起了眾多皇子對皇位的覬覦之心。
這期間,大阿哥胤禔不得人心,自知與皇位無望,便轉而支持老八胤禩,對康熙言道「術士張明德嘗相允祀必大貴」,引起康熙對胤禩的反感,後三阿哥胤祉舉發胤禔魘鎮太子胤礽,康熙大怒,將胤禔圈禁。
皇子們的爭鬥讓康熙帝心力憔悴,屬意復立胤礽,於是第二年便宣布了決定。這時候,康熙只不過是妥協了一下,仍沒有最終確定誰是繼位人。果然,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詔廢太子。三阿哥胤祉見此亂局,料想自己並無優勢,於是主動退出競爭。老八眼見勢頭不妙,轉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隨同的老九、老十也一同轉向。老十三胤祥本就是胤禛的鐵桿兄弟,二人本來支持太子,太子倒台,兩人為求自保,只得奮力爭儲。這樣最終形成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這兩個一奶同胞的親兄弟之間的競爭。
這樣的兄弟鬩牆,讓老年康熙心力憔悴,更讓他看清一個事實,那就是:何時公布太子人選,那個人便是眾矢之的。康熙不可能為了一個默定的繼承人就殺掉所有兒子以絕後患,所以他只得採取了默不作聲的態度。
第四,康熙帝一生雄才大略,對繼位人的要求非常高,去世前幾年一直在默默觀察和考察。
康熙帝因自己晚年倦勤,失於政務,造成了貪腐橫行、土地兼并和國庫空虛三大痹症,這些他十分清楚卻有心無力,因此繼位人必須要選一個意志堅定、懂得民間疾苦、敢於承擔責任之人。他安排胤禵領兵做大將軍王是這個意思,讓胤禛牽頭追比國庫欠款也是這個意思。不過,勝利的天平往往在旦夕間發生變化,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康熙帝會選胤禵做繼位人的時候,他卻悄悄去了胤禛的圓明園,見到了孫子弘曆,最終為了大清三世穩定,進而繁榮千載,康熙選定胤禛做了大清朝未來的皇帝。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崩於北京暢春園,終年69歲。隨後大臣們公示了康熙遺詔,上面寫著: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一切紛爭,終於塵埃落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PqQungB9wjdwRpv3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