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留學全知道教育觀察員Estrella
截止至今天,今年八所藤校+Top 10名校的ED早申錄取結果已經全部揭曉!對比去年的成績,今年可以說是中國學生錄取的大年,「哈耶普斯麻」這五所最頂尖的名校,已經向中國學生髮放了57枚offer,比起去年的26枚,數量上幾乎翻了一番。
此外,八所藤校總計發出了192枚offer,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錄取11人、哈佛大學錄取5人、耶魯大學錄取14人、哥倫比亞大學錄取14人、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36人、達特茅斯學院錄取11人、布朗大學錄取16人、康奈爾大學錄取85人。
另外受大家關注較多的麻省理工學院錄取了13人、史丹福大學錄取14人。
對比常規錄取(Regular Decision),早申(Early Decision)的錄取率一般要高出2-3倍,尤其是對於常規錄取率通常低於5%的頂尖藤校來說,早申的「戰略地位」就變得十分重要。舉例來說,去年哈佛大學的早申錄取率達到13.4%,而常規錄取只有4.5%,將近半數的學生都是通過早申通道進入哈佛。
近幾年來,無論是常規錄取還是早申錄取,錄取率都呈現出一路走低的態勢,進頂尖名校的難度一年高過一年。不過今年的早申形式卻出現了變化,超過半數的藤校錄取率都「止跌回升」,其中賓大的表現最為明顯:
過去十年,賓大的錄取率一路走低,從2016屆32%的錄取率,一直下降到2023屆的17.98%。今年,共有6453人申請賓大,1269人收穫offer,錄取率達到了19.7%——官方表示這是十年來首次出現正增長。
這是否意味著進藤校的難度降低了?很遺憾,答案可能並非如此。在去年的招生季,賓夕法尼亞大學共收到了7109份早申申請,而今年這個數字下跌了14%——相比較申請人數的「跳水」,錄取率的漲幅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賓大招生辦主任Eric Furda十分直白地表示:「根據我與其他同行的交流結果,總體而言,各校早申請階段(無論是EA還是ED)的申請人數均有不同程度地減少。」
圖片源自賓大校報
正如他所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另外幾所頂尖名校身上。
今年哈佛大學在官網上發布的早申數據顯示:6,424名申請者中,共有895名學子獲得早申錄取,早申錄取率約為13.9%。而去年,這個數字是13.4%,看起來似乎略有漲幅。然而,申請哈佛ED錄取的人數卻下降了8%之多,去年哈佛大學總共收到了6,958份申請,比今年多出了約500份。
MIT也是如此。該校今年在申請提早行動(Early Action)的9291名學生中錄取了687名,而去年共有9600位申請者,錄取了707名。由於錄取人數的減少,MIT的早申錄取率上漲了約0.03%。
綜合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藤校的門檻並沒有降低,今年早申錄取率的普遍升高主要還是因為申請總人數的下降。
寫在前面:
1、本文統計的數據來自各媒體的公開數據,以及各大學校、校友、家長等的熱心貢獻。
2、由於學校眾多,故將一部分學校的國際部、出國班歸入本部作整體統計,請見諒。
3、本文只統計中國籍學生的錄取情況,只招收外籍的學校(如北京德威,上海美國學校等)暫不計入。
4、如有錯漏,歡迎大家在留言處補充,不勝感激。
總體來說,今年中國學生的表現出色,在公認的五大神校「哈耶普斯麻」上收穫了54枚offer。
哈佛大學
向來「吝嗇」的哈佛今年也只給中國籍學生髮放了個位數的offer,其中只有一位長沙女孩就讀於國內高中,其他四位都在海外。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澳洲的中國學生表現搶眼,傳統的頂尖美高反而表現平平。
耶魯大學
作為藤校中最後放榜的一所大學,耶魯今年共錄取了796名學生,其中有14位中國學生收穫offer,對比去年的9枚進步明顯。其中有7枚都由內地學生獲得,與海外高中平分秋色。
相較去年國內的三枚offer都落在北師大實驗、南外、上外附中這些傳統名校相比,今年耶魯的offer明顯更為分散,有越來越多的民辦國際學校得到了認可。
耶魯的招生和助學金辦公室主任Quinlan表示,今年的生源無論從哪個角度評估均屬出類拔萃,並期待在來年春季的常規申請季歡迎更多的學生到來。
普林斯頓大學
去年普林斯頓共錄取8名中國學生,今年這個數字上漲到了11。不過總體來說,海外高中的優勢仍然明顯,UWC尤其受到偏好(去年普林斯頓錄取的學生來自UWC常熟和UWC德國)。
大陸中學僅有三人,並且聚集在北上兩座一線城市。
史丹福大學
今年史丹福的早申錄取大爆發,已經有14位中國學生收穫錄取offer,較去年漲幅超過50%。
收穫早申offer的內地學生與海外高中學生同樣是7名,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新疆普高烏魯木齊第一中學的學生,這也延續了史丹福一貫以來挑選「黑馬」的風格。
麻省理工學院
今年在早申階段獲得MIT入學資格的中國學生共有13位,其中就讀內地高中的3名、海外高中10名。
據了解,上外附中的兩位女生都有深厚的競賽背景,其中一位不僅獲得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一等獎,還受邀參與了今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儀式。
中國學子在其他幾所藤校上的成績也相當不錯
哥倫比亞大學:今年哥大發出了14枚offer,與去年持平。
賓夕法尼亞大學:賓大是除康奈爾以外最為慷慨的藤校,總共發出36枚offer,其中11枚給了內地高中學生,與去年的成績相差不大。
達特茅斯學院:作為招生人數最少,錄取人數也最少的藤校,今年達特茅斯向中國學生髮出了11枚offer,比去年的9枚稍有提升。
布朗大學:布朗去年共發出了8枚offer,今年這個數字增加到了16。鑒於今年遞交布朗提早申請的人數達到4,562,創歷史新高,錄取率則與去年持平,可以看出布朗在錄取學生的多樣化上有所進步。
康奈爾大學:康奈爾一向是發放offer最為大方的藤校,同時也是申請人數最多的一所。今年,延續一貫風格,康奈爾共向中國學生髮出了85枚offer,其中就讀內地高中的人數要大于海外高中。
除去offer數量上的增加,這一次早申錄取的幾大新趨勢也初見端倪。
比起之前由幾所傳統出國強校獨占鰲頭的情況比起來,今年的早申湧現了一批「新秀」,而且分布地域廣泛,不再集中於傳統的北上廣深。
往年的出國大校表現穩定,「北實驗,南南外」的江湖傳說在這個早申放榜季仍然得到了驗證,北師大實驗和南京外國語分別以9枚和11枚offer的成績領跑榜單。此外,也有不少二、三線城市的學校異軍突起,比如東北育才、重慶南開、西安高新一中等等。
為便於觀看,僅統計「藤校+MIT史丹福」錄取人數大於1人的學校
今年的另一大亮點則是民辦國際化學校表現出色,尤其是上海地區,平和及協和古北均獲得了達特茅斯和康奈爾的offer。此外,WLSA復旦、星河灣等新興民辦學校也都在藤校offer上有所斬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早申的「黑馬」,包玉剛實驗學校。包校去年成績平平,在美本錄取上僅獲得1個范德堡,1個紐大,1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1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成績。而在今年,這一屆的89名學生在早申階段已經斬獲了一枚耶魯,兩枚布朗,兩枚康奈爾的好成績。
從下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在「哈耶普斯麻」五所頂尖名校的錄取爭奪上,海外高中依然強勢,有近三分之二的offer被海外留學的學子獲得。
此外,上海地區囊獲7枚offer,北京則是6枚,各自占據總數的12%左右,江蘇省在南外的帶領下占5%。
海外高中在錄取上雖依然占有絕對優勢,但從這次早申放榜的情況來看,過去大家趨之若鶩的頂尖美高表現平平,反而是不少Top 30之外的學校令人眼前一亮。比如普林斯頓今年發放offer的五所美高里,只有Choate Rosemary Hall和St.Paul's School排名靠前,其餘三所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頂尖美高,像Gilman School的SAT均分甚至不到2000。
由此可見,入讀TOP美高也並不代表就能順利進入頂尖藤校,這也和暢銷書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曾經分享的理論吻合:在名校「墊底」,畢業後的成就可能遠遠不如普通學校里的頂尖學子。
比起追逐那些在排行榜上高居前列的著名高中,選擇更合適自己的教育環境,注重自身綜合實力的培養或許才是叩開名校大門的捷徑。
從普林斯頓大學公布的2024屆早申數據看,申請者的背景多元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48%的混血美國公民或綠卡持有者
16%的貧困人員
13%的第一代大學生
11%的國際學生
布朗披露的數據同樣證明了這一點。今年他們錄取的學生來自於全美40個州和全球43個(去年為37個)國家,44%的學生為有色人種,17%的學生是家族中的第一代大學生(去年則為12%),達到了過去七年的最高水平。
同樣,對於多元化背景的重視在今年中國學生的早申錄取結果上也有所體現。無論是在國內高中還是美高,offer都不再集中於那些傳統上受到青睞的「精英中學」,賓大給西安高新一中和重慶南開的學生都發出了offer,而一些二流美高的錄取成績甚至要好過排名榜上前列的頂尖美高。
可以看出,擁有廣泛多樣化背景和生活經歷的學生越來越受到名校們的青睞,在標化成績逐漸趨同的現在,如何在課外活動和文書上展現出自己經歷的豐富和深度至關重要。
雖然這個早申錄取季已經過去,相信還有很多Class 2024的同學以及家長們,依然在為之後的常規錄取努力著。
這些天各種offer的刷屏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大家對於這一封錄取信的重視。可能它是對過去幾年辛苦的總結,也可能是一把打開未來的鑰匙。不過,人生的長度要遠遠長過大學四年,人生的厚度也遠遠厚過一張錄取證書;收穫offer固然值得欣喜,但空空蕩蕩的郵箱也是生活的常態。
比起被一時的得失束縛住腳步,更重要的,是確認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當你為夢想努力的時候,相信那個「夢校」也正在奔你而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