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開心爸爸收到了一位粉絲媽媽的「求助」信息。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這位媽媽3歲的兒子突然間變得不想去幼兒園了,剛開始只是拖拖拉拉的不去,到後來就演變成了哭著喊著「我就是不想去幼兒園!」
作為媽媽對孩子的這種表現自然是很擔心,她幾次三番的和老師聊天溝通,得到的也只是類似於「孩子在幼兒園還好」「就是有點不愛說話,比較喜歡一個人安靜的坐著」「課外活動的時候也很少參與到小朋友之間」的描述,光看老師的這些話,孩子除了安靜點不愛折騰就沒什麼了啊,那為什麼他會不想去幼兒園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最後被另外一位媽媽說出來了,原來孩子是在幼兒園被孤立了!好像是因為他和另外一個比較受歡迎的孩子搶了一次水果,然後這個受歡迎的孩子就號召別的小夥伴不要和男孩玩。就這樣,男孩被孤立起來了。
而且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一個月,媽媽才剛剛知道。這一個月的經歷,讓原本活潑開朗見人就說個沒完的孩子,變成了一畏畏縮縮不敢大聲說話的「受害者」,而且如果這種被孤立的情況持續下去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加的大,甚至會改變孩子的性格,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
前段時間飽受熱議的電影《少年的你》,說的是發生在校園中的霸凌對孩子的傷害,網友們紛紛表示現實情況遠比電影演的要嚴重。其實相比較而言,在幼兒園內孩子遭受的「冷暴力」更加常見,而幼兒園的孩子缺乏排解情緒的方式,受到的傷害會更加的大。
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明確的喜好觀念,也沒有深刻的友誼觀念,對於他們來說,願意和誰玩不願意和誰玩,有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一次小小的衝突。比如上面那個男孩一樣,只是搶了一次水果,就被受歡迎的孩子「懷恨在心」,並且號召和自己關係好的小朋友,不要和男孩玩了。
而且幼兒園的孩子更多的是從眾心理,看到有幾個小夥伴不和某人玩了,他們就會覺得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自己也會學著也遠離某人,進而讓這種「冷暴力」的影響更加的大了。
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爸爸媽媽不知道而已,有很多的孩子在幼兒園都曾經被類似的「冷暴力」對待過,而且這個問題如果一直持續下去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遭受來自小夥伴的冷暴力,根本上是他們社交能力不足的體現。
很多爸爸媽媽們覺得,孩子年紀太小,根本不懂的是什麼友誼,就更別提什麼社交了。其實這是不對的,之前開心爸爸在國外的研究文獻中看到過,孩子之間的友誼實際上在生命的第一年內就可以形成,只不過在不同的年齡段,表現的形式不一樣。
1歲之前孩子有了對小夥伴的興趣
1歲左右的孩子,大都可以自己走動了,也就有了更多和小夥伴交流的機會。這個時期的他們,開始對某個或者某幾個小夥伴有了格外的友好和關注,這其實就是社交能力的萌芽。
這裡開心爸爸說的關注,更多的是見到了小夥伴有不一樣的表現,比如咧嘴笑啊,過去拉小夥伴的手啊,把自己的玩具遞給小夥伴啊等等,這個時期,孩子更多的是用自己才能明白的行為,去表達對社交的渴望。
儘管他們還不知道這是社交。
1歲到2歲之間,孩子的互動行為會更多一些了
在這個時期,孩子之間還是形不成我們普遍意義上的社交活動,但是已經有了更多形式,更多內容的互動行為了。
比如看到小夥伴在玩沙子,孩子也會著急的加入進去;看到小夥伴找到什麼東西了,孩子也會湊上前去看一看等。這種形式多樣的互動行為,更多的會讓孩子和小夥伴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起來,使得他們可以共同參與到遊戲中去。
當然他們之間也會有一些爭奪,或者爭吵,這也是社交能力雛形的一種表現。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最初的社交行為
3歲以上的孩子,大都上了幼兒園,面對著更多的小夥伴,他們開始有了最初的社交行為。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會興高采烈的和爸爸媽媽說「誰誰誰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今天都一起玩了」;比如孩子說起某個小朋友來,會非常的興奮「他是我的好朋友,還給我吃過糖呢」......當然有細心的爸爸媽媽可能發現了,這個階段孩子之間的社交行為,更多是依託於一些類似於分享的行為來完成的。
所以,3歲以上孩子的社交關鍵詞就是「分享」。他們可以靠分享結識新的夥伴,也可以靠分享收穫新的友誼。
而孩子表現出來的被「冷暴力」,更多的是社交能力不足,沒能和小夥伴培養出良好友誼的表現。一說起社交能力來,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這應該是孩子天生的,比如某個孩子天生外向,見了誰都會甜甜的打個招呼什麼的。實際上,社交能力與孩子的天性有關,但是更需要爸爸媽媽們後天的培養。
上面開心爸爸說了,孩子在幼兒園的社交情況怎麼樣其實很重要,關係到他們的身心是不是能夠健康的發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爸爸媽媽本身比較疏忽,對孩子有異常的苗頭髮現的不是很及時;另外一方面呢,孩子本身的表達也不是很準確,有的時候就算是想說這件事情呢,但是表達出來的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所以很多時候,等到孩子表現出明顯受到傷害的時候,已經是晚了。
那么爸爸媽媽該如何儘早了解孩子的社交情況,在他們剛有異常的時候就及時的給與幫助呢?開心爸爸的建議是聊天,多和孩子聊聊這幾個問題,對他們的社交情況也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寶貝在幼兒園喜歡和誰玩呢?
這個問題主要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在幼兒園的交友情況。
一般來說孩子的回答有兩個大類。
第一個大類呢,是回答出具體小朋友的名字。如果是這樣的話,爸爸媽媽可以順便再和孩子聊聊為什麼喜歡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經常玩些什麼遊戲,玩遊戲的時候兩個人的分工是什麼樣的等等。也可以側面了解孩子的喜好,為下一步的教育提供一些幫助。當然對於孩子的這個回答,爸爸媽媽一方面在肯定他們的同時,最好還是鼓勵他們多和另外的小朋友一起玩。
第二個大類就是沒有具體的小朋友,或者孩子說經常是自己玩。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最好是了解一下孩子心裏面是怎麼想的,是有別的原因呢,還是真的遭受了「冷暴力」的對待。
幼兒園今天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嗎,給媽媽講一講吧?
當然這個問題也可以變成「幼兒園今天有什麼讓寶貝覺得難過的事情嗎?」,目的其實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了解孩子的情緒,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推斷出他們的感受。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也說不出個一二三來,更需要爸爸媽媽慢慢的引導。比如一點點的從早上到了幼兒園,做早操的時候有什麼事情,吃早飯的時候有什麼事情,上午課外活動的時候有什麼事情等等,當爸爸媽媽把時間段分開了,孩子也就能夠有針對性的說其中發生的事情了。
另外,爸爸媽媽還可以先舉例子一樣的說說自己遇上了什麼有意思的事情,孩子在跟著一起開心過後,也就比較容易說出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媽媽給你兩塊糖,你最不願意給哪個小朋友分享啊?
如果說前面兩個問題主要是探尋孩子的交友情況以及心情情緒的話,這個問題就是直接反應他們的社交情況了。
孩子們都是簡單的,憎惡感覺也是直來直去的,如果不想給哪個小朋友分享,肯定是背後有原因的。而知道了具體的小朋友是誰,爸爸媽媽再去有針對性的了解背後的故事,其實就簡單多了。而且,就算是給孩子一些具體的建議,也會有效很多。
一般來說,通過這3個問題,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情況,特別是他們的社交情況。如果發現孩子的社交出現了問題,爸爸媽媽就需要及時的給與他們幫助,給與他們建議,從而讓他們的社交更加健康的進行下去。
其實社交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習得性的能力,只有在不斷的磨合過程中,才能夠對社交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才能夠收穫到真正的友誼。而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適當的給與他們一些幫助,這樣對孩子來說,才是最有效的。
一般來說,爸爸媽媽可以做下面幾件事:
帶著孩子去練習社交
其實想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很多的場合。
比如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看到了路上的小夥伴,可以讓孩子們在一起多接觸一下;比如周末去公園看到同齡孩子的時候,可以讓他們試著認識一下;比如在小區看到了小朋友,也可以從「你家在幾號樓」這樣的問題中,開啟屬於孩子的友誼。
當然剛開始很多孩子都比較靦腆,不願意主動去做這件事。爸爸媽媽呢,一方面是努力的鼓勵孩子,另一方面也可以用一些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孩子放鬆並且願意去和小夥伴接觸。
至於幼兒園的小夥伴,也可以用「邀請去我們家做客」或者「約定一起去公園玩」等方式來幫助孩子練習並且加強自己的社交能力。
及時鼓勵孩子的交往
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主動和小夥伴交往的行為,爸爸媽媽更應該鼓勵他們。
孩子都是喜歡錶揚的,而且表揚還能夠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讓他們更加有信心去做更多更難的事情。特別是對於那些平時比較靦腆,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在幼兒園也不是很合群的孩子,第一次主動的行為,更需要及時的表揚以及鼓勵。
多鼓勵孩子的行為,並且多給孩子講講有小夥伴們在一起的快樂,讓孩子在內心中對友誼有了渴望,日後只要有機會,自然是會主動去嘗試了。
教給孩子一些社交技巧
當然,有的時候孩子雖然說有著社交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夠和小夥伴在一起玩,成為好朋友,但是因為方式不恰當,影響了正常的社交進展。甚至會給社交帶來負面的影響,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擊。
所以爸爸媽媽更應該告訴孩子一些常規的社交技巧。
比如想要和小夥伴一起玩,可以選擇先把自己的好東西分享出來;比如和小夥伴在一起玩的時候,應該注意等待,並且按照次序來玩;比如和小夥伴交流的時候,多用一些「你好」「我可以....嗎?」「謝謝」之類的禮貌用語。等等,有的時候,一個簡單的社交技巧,就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社交的現狀。
如果孩子的社交現在已經有問題了,爸爸媽媽除了上面的三個方面外,更應該認可孩子的情緒,並且表示爸爸媽媽會站在他們身後。讓孩子受傷的內心得到很好的撫平,這樣接下來的教育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
良好的社交能力,對各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不僅是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更是日後良性發展獲得成功的必備品質。
而3歲到6歲這個時間段,也就是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更是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重要時期。爸爸媽媽幫助孩子形成了良好的社交能力,也就是為他們鋪平了一條未來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