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板木鄉地名文化(三)

2019-12-03     名相伊尹

侯相禹 在杞縣城南33公里、板木南3.5公里處。2個村民組,105戶,374人,耕地609畝。屬張官村委會轄村。

清初侯姓,名相禹由陳子崗遷此建村。人名命村,故名。

聚落橢圓形,面積3.3萬平方米,東西向街道,民舍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6眼,機電雙配套。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和種植蔬菜。

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東武旗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東南4公里處。3個村民組,114戶,560人,耕地1470畝。東武旗村委會駐地。

相傳漢大將韓信,擺五旗陣於此,破項羽。後村中建有三齊王韓信祀廟,後將「五」演變為「武」,其派生一村在西,遂以東別之。

聚落矩形,面積18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8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小學1所,衛生室1處。

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西武旗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東南3.5里處。3個村民組,111戶,438人,耕地797畝。屬東武旗村委會轄村。

村民來歷同東武旗,因居東武旗之西,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6.9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6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

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何莊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南3公里處。1個村民組,52戶,114人,耕地199畝。屬東武旗村委會轄村。

以姓名村,原屬太康縣,自1944年屬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後,遂劃歸杞縣。

聚落矩形,面積5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5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煙葉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

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建莊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南3公里處。1個村民組,37戶,189人,耕地316畝。屬東武旗村委會轄村。

相傳村民建村安居,取名建莊。原屬太康縣。1944年屬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後,遂劃歸杞縣。

聚落東西呈長方形,面積4萬平方米。街向呈「丁」字形。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兩合土。機井4眼。主產小麥、棉花、煙葉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朱莊 在杞縣城西南33公里、板木東南3公里處。2個村民組,156戶,643人,耕地1008畝。朱莊村委會駐地。

以姓氏名村。

聚落矩形,東西長,面積5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兩合土。機井23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煙葉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王莊 在杞縣城西南34公里、板木東南2.5公里處。2個村民組,122戶,565人,耕地909畝。屬朱莊村委會轄村。

以姓氏名莊,原為「小王莊」,因名稱不雅,故名王莊,原屬太康縣。1944年屬芝圃縣抗日民主政府後,遂劃歸杞縣。

聚落矩形,面積2.3萬平方米。街向縱橫呈「十」字形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機井23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村東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季莊 在杞縣城南34公里、板木南3公里處2個村民組,78戶,327人,耕地463畝。屬朱莊村委會轄村。

據《杞縣誌·地理志》載:杞縣南六十里板木社季寨,原名季寨,因無寨後稱季莊。

聚落矩形,面積2萬平方米。主街南北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土,機井13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村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東侯堂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東南3.5公里處。2個村民組,96戶,451人,耕地754畝。東侯堂村委會駐地。

相傳明侯姓遷此定居,稱侯家莊因建有奶奶廟,叫侯家堂,稱侯堂。後村變大,析為二村,冠以東、西區別,因該村居東,稱東侯堂。

聚落矩形,面積8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機井11眼。主產小麥、棉花、玉米、大蒜、煙葉等作物,兼營畜牧養殖業。

小學1所,衛生室1處。

村西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西侯堂 在杞縣城南32公里、板木東南3.5公里處。3個村民組,126戶,617人,耕地836畝。屬東侯堂村委會轄村。

原為侯家莊,侯家堂。因居在西,故名。

聚落矩形,面積8.6萬平方米。主街東西向。民舍大多為磚木結構脊坡式瓦房,少數為鋼筋水泥結構平房和樓房。

居民以農為主。土質淤沙,機13眼。主產小麥、玉米、大蒜、棉花、煙葉等作物,兼營牲畜養殖業。村西北通板木一杞縣公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yDv4yW4BMH2_cNUgX1v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