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879年的3月,一個小生命降生到了德國叫烏爾姆的小城,像所有父母一樣,他們對這個可愛的小生命寄予厚望。希望把最好的東西都給他,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小朋友總比同齡人顯得笨拙,快到三歲了還不太能講出完整的句子。但誰都沒想到,就是這樣的一個笨孩子,最後卻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物理學家。
這個人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的小時候,是個典型的「笨孩子」不僅僅三歲話都講不流暢,更是到了10歲才開始上學。有次學校組織工藝課程,讓大家動手做一個木頭凳子,學生們把完成的作品都放在一起,老師挑了一個非常差勁的凳子說,恐怕這世上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吧。
學生們紛紛開始嘲笑這個凳子,並且開始猜測究竟是誰做的,這時愛因斯坦漲紅了臉,但是還是鼓起勇氣站出來說,我想,還是有的。於是拿出另外兩個更丑的凳子說,這是我前面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是很差勁,但是比前面兩個強很多。說完這些,大家都不再說什麼了。
在譏諷和嘲笑中長大的愛因斯坦後來發現自己對數學非常感興趣,雖然依舊不那麼聰明,但是這些並沒有影響他從不放棄的執著堅持自己喜歡的東西。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三篇論文和一篇補述,大家把這年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愛因斯坦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演繹了「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故事。一度被人們認為是笨孩子,不可能能有所作為的他,終於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物理學家,世界上最聰明的人。
很多人都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愛因斯坦成功,愛因斯坦用一個公式給出了答案
A=X+Y+Z
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正確的方法,z表示少說空話。
2
聰明是種天賦,但有時也有可能成為懶惰的藉口,古代的仲永就是個典型的反例,仲永家世代種田,他不到五歲時就哭鬧著要筆和紙,在這之前他從沒見過這些東西。
雖然很好奇,但是父親還是從鄰居那借來了紙和筆。仲永馬上在紙上寫了四句詩,還在末尾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從此之後,只要指定什麼東西讓仲永作詩,他馬上就能完成,而且還寫的特別好,慢慢的就有人花錢請仲永寫詩。
後來仲永的父親覺得這樣可以賺錢,就帶著仲永四處遊歷,靠寫詩賺錢,也沒有讓他去學習。又過了七年,再次見到仲永,發現他已經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了。
原本的天才少年,因為後期沒有繼續努力,就這樣泯然眾人了。
從這兩個故事裡,我們能看出,天生愚笨的經過後期努力,一樣可以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而天資聰慧,後期不踏實努力,最好也會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
愛因斯坦的成功背後,還要他不同於常人的思考問題角度。當年他發表的論文里,我們都能發現一句智慧箴言:「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思考水平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正是帶著這種思維觀念他提出了相對論,幫人類科學研究進了一大步。他似乎總是能打破常規,發現創新模式。
《最困難的問題總有最簡單的答案》作者阿蘭·珀西收集了85條愛因斯坦的智慧錦囊,幫助我們在解決問題時更容易的尋找到答案。
其中有幾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忘提出質疑
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每天被幾萬條信息包裹,能夠識別真假成為一項重要技能。而識別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發現問題。
邏輯思維的羅振宇說過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的書籍都是橫著印刷的,而古代都是豎版印刷,而就這一個小小的區別,卻花了四百年的時間。
關於發現問題,愛因斯坦說過:「如果只給我一個小時解決一道難題,而且這個難題的解答攸關我的性命,那我一定會花五十五分鐘找到恰當的問題。因為只要知道關鍵點在哪,只花五分鐘就能解決問題。」
質疑是人類進步的基石,如果沒有人敢質疑常識,社會也許永遠不會進步。
每天我們懂得越來越多,知道的卻越來越少
知識其實和智慧是兩種東西,但是人們卻常常把二者混淆。知識是從經驗轉化來的,是經驗的延續,是記憶。
而智慧則是是個人經驗的積累,雖然都是經驗積累,但是卻有不同,只有通過自身消化吸收的知識才是無法被刪除的。
印度靈修大師奧修認為
「老人或許充滿智慧,年輕人或許滿腹學識,然而,唯有小孩子是真知。這就是耶穌說的,唯有那些像孩子一樣的人可以進入天國。若你像孩子一樣,充滿新鮮感,沒有過去的介入、沒有偏好的答案······只要清空自己。那麼你的內心將會受到覺知的震撼。
不要當成功的人,要當有用的人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是成功代表什麼?大家似乎又講不出來,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不要當成功的人,要做有用的人。
《最困難的問題總有最簡單的答案》里講到,如果想要功成名就,就好好培養自己這9個特質,這些特質分別是:真誠、正直、高尚、善良、友善、和藹、忠誠、尊重、謙恭。
《說詩人說謊的更多理由》中質疑某些權威教導下一代的錯誤思想,追逐成功或快樂,而非努力。
詩里這樣寫道「因為活人,只會用可怕的壞消息吵醒死人。因為說話的人事實上是別人,永遠是別人。被說的人,都是閉著嘴。」
該怎麼教小朋友,相信你心中已經有自己的答案了。
在混亂中找到簡樸、在同調中找到和諧、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契機
最近幾年颳起了極簡的風潮,慢慢人們也漸漸發現,雜亂的家代表雜亂的生活狀態,簡化額能讓人內心平靜。
要想重新回到簡單的生活有三個通則
1. 減少生活物品避免複雜
2. 用簡樸的方式組織規劃
3. 不浪費時間在不必要的事物上
除此之外還要練習個人專注力
1. 避免包袱過多
2. 適當學會說不,不做無謂的承諾
3. 學習溝通,傾聽自己和他人,靜靜等待機會的到來
面臨逆境正是人們展現真我的時刻
《最困難的問題總有最簡單的答案》里講到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兒覺得生活充滿困境,她想要放棄,因為每解決掉一個問題,似乎又有一個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這位女孩的爸爸把她帶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用三個燒開水的大鍋,分別煮了胡蘿蔔,雞蛋和咖啡豆。二十分鐘之後,父親把三樣東西拿出來放在盤子裡,問女兒看到了什麼。
除了胡蘿蔔、雞蛋和咖啡,女兒表示什麼也沒看到。這時父親讓女兒摸摸胡蘿蔔,她發現胡蘿蔔已經變軟,雞蛋已經變熟,而咖啡豆已經變成了香醇的咖啡。
父親解釋到,熱水就好像是我們面對的困難,三種材料遇到了同樣的困難,原本堅硬的胡蘿蔔,變得脆弱。原本脆弱的雞蛋,變得堅硬。而咖啡豆在遇到開水後卻被改變了。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是想當那種材料呢?是原本堅強的胡蘿蔔,遇到逆境和痛苦就變得脆弱失去初心?還是像雞蛋,原本脆弱敏感,遇到磨難後變得鐵石心腸?或者是像咖啡豆,最終改變了熱水?
希望你可以像咖啡豆一樣,當事情變的糟糕,也能很好的應對,讓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最困難的問題總有最簡單的答案》凝結了愛因斯坦一生的智慧,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的輕重,也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育兒思路,從小教育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很多看似難以解決的困難也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