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教育家:做父母很容易嗎?為什麼那麼漫不經心

2020-06-19     布穀學習

原標題:資深教育家:做父母很容易嗎?為什麼那麼漫不經心

布穀老師: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是聰明的態度。」

孔子告訴我們的道理是:人在面對自己不會的問題時,一定要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裝懂、弄虛作假,學習也是一樣,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虛心向人請教。

對待如何才能做好父母這門學問時,也應該如此。

有人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還有人說, 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問題孩子」的出現,其實只是拷貝了父母內心最黑暗的那一頁。

如果父母不改變自己,那麼人生的痛苦,將在「遺傳」的幌子下繼續傳給下一代。

所以說,做父母是天下最難的工作。那到底具體難在哪裡?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資深教育家閔步奎老師怎麼說。

一 、難在要承認自己還沒長大

我認為,做父母是我們所有曾經做過的事情里,最困難的一項。

要做好父母, 必須在心理上很健康。過去受傷的心理情感結構使你表現不成熟——不能成功處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這個受傷的心理情感結構,就是通常說的內在小孩。

為人父母,你要通過自己的資源填補你兒童時期沒有滿足的需求,填補自己的心理「黑洞」,療愈自己,同時又要滿足孩子的需求。

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你必須醫治自己受傷的內在小孩。

如果你的內在小孩仍然傷痕累累,那你就會以這名受驚、受傷、自私的內在小孩來盡你為人父母的職責。

如果未經心理治療,你做出的就是你父母曾經對你做的。或者你決心改變自己,理性地要求自己做一個愛孩子的父母,可還是會傷害到你的子女。

治療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承認自己的問題。這個世界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

請記住, 我並不是要責怪任何父母。我們的父母也是受傷的成年孩子,也想努力做好一份非常困難的工作。

二、難在要承認孩子的問題是自己導致的

父母是孩子了解自己的鏡子,孩子只接受從鏡子裡反饋出來的品質,這些品質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了鏡子上本有的污點——你焦慮性的情緒結構,你的評判造成的對孩子完整心靈的刻蝕。

如果孩子的行為無傷大雅,你卻經常嘮叨,只說明你內在存在太多的不允許,先是窒息了自己的生命,然後又投射出來禁錮孩子。

殘缺和污染的鏡子,就是你的內在小孩,如果沒有覺悟,就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如果你經常對人際關係感到失望、幻想存在著能夠滿足你一切需要的愛人(對配偶有太多的抱怨和不滿)、與異性的關係存在上癮性的混亂,如果你經常出風頭來獲得他人的崇拜和仰慕、想讓子女實現你以前沒有實現的目標或者從子女那兒討愛,說明你沒有長大——其實是你內在的小孩沒有長大。

要看到和接受自己的內在小孩很難,因為這首先得撕破自己的面子。

既然想用教育改變子女的命運,父母首先要對自己動真格的。

三、難在要敢於丟臉

人不是天生就會當父母的,是需要學習的,這是一個常識。

但是,這個常識並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

正確的開始,就是療愈內在小孩的傷痛,讓它長大。

不少成人在社會上整天一副慫樣,在家裡卻很權威或者鬧彆扭,喜歡控制孩子,最常見的是要求孩子「聽話」。

而控制,是違反人性的。很多很多的問題,都是控制的惡習所致。

人際關係的實質是平等,與孩子開始對話、協商而非命令,和孩子合作而非指使,是新時期家庭文化建設的重點。

困難在於,父母要撕毀自己的面子,放棄權威,向孩子承認錯誤,坦承自己的情感缺陷……才能療愈內在小孩,才能逐漸成為合格的父母。

從這個意義上說,養育孩子為我們提供了人生最後一次成長的機會,孩子不是單方面的受益者,再困難也值得。

四、難在要真誠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真誠,是勇敢者的行為,只有對自己真誠,才可能對別人真誠。

如何療愈內在的小孩呢?

  • 第一步,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
  • 第二步,是要重視需求滿足不了時產生的情緒。允許情緒的升起、停留和釋放來治療自己的挫折感。通過觀察、反省、擁抱這個內在小孩,使情緒的流動更為平順。情緒釋放後,理性自然會呈現。理性不是純粹的道理,而是與感覺相匹配的抉擇;
  • 第三步,是在和他人(包括家人)的互動中,主觀上不委屈自己,遵守平等、真誠和接納等人際關係原則。這一切,都需要從當下的觀察中去完成,事發當時叫覺察,事發過後叫反省。沒有覺察和反省,看再多的育兒或者心理學書籍都是沒有用的,都可能會是「病態的一百八十度轉變,仍然是病態」的改善。

和他人的關係,都是和內在小孩的關係。

人際關係中,內在小孩起決定性的作用。

人際關係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平等、真誠、接納,既是實現健康人際關係的手段,也是目的。

五、難在做不了孩子的玩伴

正常的人是有情緒的。

但成人不允許自己有情緒、害怕情緒,所以很難接受孩子的情緒。

孩子往往對環境充滿好奇,所以不停地探索,把房間搞得很亂。

成人沒有了好奇心,失去了與環境的連接,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往往認為孩子的活動沒有意思。

當受邀和孩子一起玩時,總難以投入,或者不停地教孩子怎麼玩,讓自己覺得很累。

改變這種不和諧的方法,就是治療自己的內在小孩。

消除背景性的思維噪音,活在當下,和環境重新建立連接。

成人應成為孩子的觀察者和陪伴者,讓孩子自主地在環境中探索,體驗成功和失敗,只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

本文選摘自作者暢銷書《育兒育己》

閔步奎

字子軒,1967年生於四川成都,1991年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2007年師從古國治先生,從事兒童和家庭教育工作至今,先後創辦兩家民間教育機構,積極關注孩子心靈的成長。

布穀老師說:

在跟家長們交流的過程中,布穀老師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家長都是特別好面子的。

因為家長好面子的問題,我們已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也需要回歸了。

如果成人敢於對自己的父母和孩子說「我愛你」,敢於擁抱父母和孩子,願意向孩子道歉,那麼就能拋棄過多的虛榮心,肅清「好面子」思想的流毒。

所以,今天,此刻,作為家長的你何不試著做一做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l7ry3IBd4Bm1__YSx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