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做真實的自己就好!
你如何評價「一個男人30歲以後還在拼多多上買東西是可恥的」這句話?
這是知乎熱榜上的一個問題,有近百萬的閱讀量。
男人、30歲、拼多多。
這幾個詞分開看似乎沒什麼,放在一起就像一顆投進湖心的石子,無聲卻又炸裂。
我們仔細看下這句話。
首先,它運用了身份標籤法先下了一個定義,「男人、三十歲」;其次它運用了場景法給了我們一個語境,「在拼多多上買東西」;最後它下了一個論斷:這樣的行為是可恥的。
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三十歲的男人,為什麼會拒絕馬爸爸,轉而投入黃老闆的懷抱呢?他的背景原因是什麼呢?這句話里沒說。
任何脫離了背景語境下的論斷,都是耍流氓。
而一個男人,30歲以後還在拼多多上買東西,也並不可恥。
真正可恥的,是把這種話掛在嘴邊並被它牽著鼻子走的人。
因為,這句話的BUG,實在太多了。
貴了,就精緻了嗎?
這句話的第一個BUG,是它濃濃的消費主義色彩。
什麼是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不是說喜歡買,而是通過消費行為來體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地位,證明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此來獲取優越感。
在這裡,一件商品不再只是商品,而被加上了各種標籤來定義我們的生活。
記得在B站上看到過一個叫金子的UP主的視頻。
她的工作是時尚雜誌的編輯,周邊的同事幾乎就是一個個行走的奢侈品貨架,公司隨便哪個角落裡,也都是各種「古奇古奇普拉達」。
她不由得感嘆:時尚公司,就是一片壯觀的消費主義海洋。
你可能聽過這麼一句話:時尚雜誌就是月薪五千的人教月薪一萬的人,怎麼過上月薪五萬的生活。金子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
因為工作的關係,她經常有機會參加一些光鮮亮麗的時尚盛典。
一次活動時,她穿了一件999塊的連衣裙,那已經是她衣櫃里最貴的一件衣服了,然後背了一個某寶上買的30塊錢的帆布包。
那時候的她,覺得自己特別的有個性。
但那一天,當她笑著和同事們打招呼時,幾乎每個人都被她的造型「土笑了」。
這樣的活動參加多了,金子也有點受不了了。
她咬了咬牙,用年終獎買了她人生中第一個LV。
她的痛苦,也因為這個包開始了。
金子是坐地鐵上下班的,而下地鐵後離家還有兩公里,要騎共享單車,這個時候,她不得不把自己的包放進車筐里。
以前倒沒什麼,帆布包隨便一丟也就完了,可現在自己背的可是LV啊。
為了不把自己的LV磨壞,她每次只好先用紙巾把車框從內到外仔仔細細的擦一遍,然後再把這隻包像放古董花瓶一樣,輕輕地放進車筐里。
時間久了,她陷入了疑惑:到底是我用包,還是包用我啊?
這還不是最尷尬的。一次有個同事問她:「金子老師,你怎麼一直用這一個包啊?」
原來,在一些不管有錢還是沒錢的時尚麗人眼裡,你是不能只背一個包的,你要用不同的包來搭配不同的造型。
有了貴的包,你還得有貴的衣服、貴的鞋子、貴的首飾、貴的髮型…
這個「金錢遊戲」從此就沒有了盡頭。
而且,她還發現了另一個殘酷的真相:自己咬牙才能買下來的這個包,是LV里最便宜的一款。
所以,在同事們眼中,她背著這個包和背著之前的帆布包,並沒有什麼區別。
尤其是當金子從這個包里掏出一台電腦的時候,大家一看就知道了:她只是一個隨時要幹活的普通人罷了。
她終於頓悟。
從前背著帆布包的時候,還可以說自己是這場金錢遊戲里的局外人,但當她背上了那個LV之後,自己就是乖乖地站在了整個奢侈品鄙視鏈的底層。
我們大多數人都和金子一樣,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在這場遊戲里如果想要往上爬是一個非常昂貴又艱難的過程。
「就像霍金不是因為坐輪椅才當上了科學家,有錢人也不是因為買包才成為有錢人的。既然我們沒有昂貴的資本,又何必去追逐這種昂貴的遊戲呢?」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金子把LV放進車筐里的時候,就再也不擦了。
所以你看,我們的生活,很多時候並不會因為一個大牌包或者一件奢侈品而變得更好,甚至還會變的更加難過。
而假設金子最終沒有想明白,已經陷入消費主義的金錢遊戲之中,瘋狂的買各種大牌來讓自己看起來「有錢」,她可能也會像很多網貸中的受害者一樣,走上不歸路了吧。
這種靠著消費主義堆砌起來的生活,並沒有變精緻,而且這樣的人也不會被認為是高貴、有能力的人。
「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
這句話里的的第二個問題,是掩飾不住的性別歧視。
「男人30歲還在用拼多多是可恥的嗎?」 ,而不是「人到30歲還在用拼多多是可恥的嗎?」 這就是一種無形的性別歧視。
其實,再早些時候,男人買打折的禮物都是罪過。再再早一點時候,男人約人吃完飯,打個包都是失敗的象徵。
再再再早一點,大概2000年左右,那個時候人均收入也就1000多,男人請客吃飯如果低於100,就是「毫無誠意」。
不管哪個年代,男人花錢就得像是撿來的一樣,花的時候哪怕眨個眼睛,這個男人都是失敗的。
另外,在很多的觀念里,「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似乎是一個定理。
「男子氣概」是一個褒義詞,「娘」就是一個貶義詞。
一個女孩可能會被父母取名為「若男」或者「亞男」、「勝男」,但卻很少有人會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若女」、「亞女」或「勝女」的。
對於一個男人最大的侮辱,就是說他「你怎麼像個娘們兒」。
而當這種觀念成為流行的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時,也會在無形中給一些男性帶來很大的壓力——他們必須變得很強很有能力,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是個男人」。
前段時間特別火的《隱秘的角落》中,秦昊所飾演的張東升就是一個「不像男人的男人」。
很多人在看這部劇時,很同情張東升。
因為離鄉背井倒插門的他,相較於強勢的妻子徐靜和她的父母,顯得太不像個男人了。
徐靜事業有成,掌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而張東升只是少年宮的一個兼職老師,連個編制都沒有,甚至還禿了頭謝了頂。
因為徐靜在各方面都占據了優勢,所以儘管張東升包攬了所有家務,對妻子和岳父岳母百依百順,他們依然看不上他。
當徐靜出軌並想要離婚的時候,他也幾乎沒有反抗之力,只能低聲下氣地懇求他們,然後說出那句經典的台詞:「我還有機會嗎?」
當他最後選擇了殺人的時候,很多人甚至有些同情他,特別是一些男性觀眾,在他們看來:是男人,都會受不了這樣的日子。
仿佛張東升殺了自己的親人,是沒有辦法的無奈之舉,至少「看起來像個男人」。
為了像個男人,你就得做到一些特別的事情,做不到就算不得男人,就是無能。
30歲時買不起房子,無能;結婚時不給媳婦買幾萬塊的婚紗和鑽戒,無能;不給孩子買學區房,無能;不給孩子上國際學校或者讓孩子出國留學,無能...
這些話的潛台詞,都是男人應該是有能力的,是在經濟上要強於女性的,是要對自己的經濟要求更高的。
這些加之在男性身上的刻板印象就是一種性別歧視。
而這種刻板印象,並非是單純的歧視男性或者女性,因為不管是潛在地認為男強女弱,還是男弱女強,都屬於性別歧視。
就像演員辛芷蕾在三八婦女節的時候,在微博上發了那條引發爭議的香水廣告:不會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
這種把一個個體的行為歸結為某個群體的必然選擇,去約束去定義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
任何一種性別,都不應該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每個人,都是社會時鐘上的齒輪
在社會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社會時鐘」(social clock),指的是在人的一生中,那些重要行為應該發生的時間節點。
簡單來說,就是在什麼時間,就得做什麼事。而這,也是第三個問題的關鍵。
你一定聽過這些話:
15歲還沒有給女孩子送過玫瑰的男孩,是可恥的;18歲還沒有穿上一雙AJ的男孩,是可恥的;22歲還沒有一份做好職業規劃的男孩,是可恥的;28歲還住在出租屋的男人,是可恥的,如果還是合租,可恥又墮落;到了現在,30歲還在用拼多多的男人,是可恥的…
還有下面這些標題黨文章:
《終於,我和那個三十多歲還在用拼多多的男人離婚了》
《相親千萬條,謹記第一條:堅決拒絕還用拼多多的30歲男人》
《同學聚會,那個經常拼多多的男同學被冷落了》
而到了女人呢?就是:
《講真,好討厭那個全身淘寶貨的閨蜜哦》
《恕我直言,你和你用的粉底一樣low》
《昨晚,我終於拉黑了那個穿地攤貨的女同學》
如果以上都沒有起到意料的效果,別急,還有後招:
《注意!你的孩子即將被同齡人拋棄》
《老了病了動不了的那天,就是你為丁克懺悔的開始》
我們被這種社會時鐘捆綁的太緊也太久了,甚至連我們自己也學會了這種充滿了威脅感的價值觀。
對小孩子,嚇唬他們不好好學習就完了;對年輕人,嚇唬他們不懂得辦公室政治就完了;對中年男人,嚇唬他們即將油膩不要隨便辭職;對中年女人,嚇唬她們即將被全世界拋棄要好好保養;對老年人,嚇唬他們即將風燭殘年一身是病要及時享樂。
《嫌疑人X的獻身》里有一句話,說的是:你我都不可能擺脫時鐘的束縛,已淪為社會這個時鐘的齒輪,一旦少了齒輪,時鐘就會出亂子。縱然自己渴望率性而為,周遭也不容許。
可成為了齒輪的我們雖然得到了安定,但也失去了自由。
早就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的節點:「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個節點,是從心境來定義的。而現代的社會時鐘,是以物質、財富、生命經歷來定義的。
因為我們往往更看重這些有形的、可衡量可看見的東西,而忽視那些無形的、看不見的東西。
但其實,我們這一生最終能帶走的或是能留下的,都是無形的東西。
社會時鐘只是一個廣泛的定義,它可以是框架和參考,但不應該被固定,更不應該生硬地干擾我們的生活。
按社會時鐘走,就如同跟著汪洋一起奔流,你會很輕鬆很幸福,因為沒有周圍的壓力;不按社會時鐘走,我們同樣也可以收穫自由,就如同一朵被礁石激起的浪花,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綻放罷了。
我們應該跟從的,從來就不該是社會時鐘,而是自己的時鐘。
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寫在最後的話
30歲的男人,也許只捨得在拼多多給自己買鞋襪,卻要去其他看起來更高端的平台買奶粉給孩子,買口紅給妻子,買保健品給父母。
然而,在任何平台買任何東西都不可恥,只要你花的是自己的錢,買的東西滿足了你的需求並且是合法的。
拼多多拼少少天貓天狗的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買的東西能用不就好了嗎?
這個世界有現實的一面,我們習慣用一些所謂的「細節」去彰顯身份、品味和審美,這無可厚非,每個人極力展示自己光鮮的一面。
可有陽光就會有陰影,還有更多如你我一般的凡人,過著勤勤懇懇卻依然普通甚至拮据的生活,這些人難道就該被嘲笑嗎?那些發出嘲笑聲的人,又能抬高自己多少呢?
大家都靠雙手賺錢,買什麼在哪裡買都是在為這個經濟體系運行貢獻著自己的價值,這沒什麼好嘲諷的。畢竟,很多人都只是社會中的「大多數」。
一個男人30歲還被人牽著鼻子走,毫無獨立思維能力,還沒形成成熟的消費觀,被這樣的話擠兌後覺得難堪,那才是真的沒救了。
一件物美價廉的商品,也並不會讓人變得low,但是因為一件物品就給人貼標籤這種行為,才是真的low。
學會尊重任何人,不隨意嘲笑,不把「可恥」掛在嘴邊,或許,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緻與成熟。
(來源咪咕閱讀,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