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艾瑪·沃特森的30歲生日。距離我們第一次見到她的那年——2002年1月《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18年。
最後一部哈利·波特電影在2011年落幕,幾位主演也褪去了魔法的影子:「羅恩」魯伯特在前幾天宣布當了爸爸,而「哈利」丹尼爾宣布不會再以哈利的身份出演。
但熒幕之外,從來沒有人真正從魔法的夢裡醒來。
點開BGM,沖向9又3/4站台
對於很多哈迷來說,定期複習八部電影,是每年的必修課。
和學生們一起乘船渡過湖面,抬頭,黑湖霧氣中的霍格沃茨城堡燈火通明。
此時,故事再次開始,我們又回家了。
此刻,短暫地忘記明天要交的論文或月報,是可以被原諒的。
不論11歲已經過去多少年,我們都會再相信一次:
今年一定一定一定一定,會收到錄取通知書的。
一年級,從小被欺凌的哈利,第一次收到像樣的聖誕禮物:一件隱形斗篷。
後來,鐵三角頂著這件斗篷,拿著「我莊嚴宣誓我沒幹好事」的活點地圖,違反了幾百條校規校紀。
用一隻襪子從馬爾福家解放了家養小精靈多比。
在多年後,「Dobby is free!」成了社畜離職的通用朋友圈文案。
被攝魂怪圍攻時,期待父親來拯救自己的哈利,釋放出了炫目的守護神——「它是牡鹿。它全身發亮,像天上的月亮一樣。」
曾經徹夜坐在厄里斯魔鏡面前,幻想能與父母重逢的哈利,終於接受了現實。
小天狼星試探著問哈利,要不要跟他一起住:「一旦我恢復了名譽,要是你想要一個,一個不同的家……」
還有被電影刪去的來信:「我,小天狼星布萊克,哈利波特的教父,特此同意他周末去霍格莫德村。」
三強爭霸賽的結尾,伏地魔復活。
「塞德里克·迪戈里是被伏地魔殺死的。」
「我相信,說真話永遠比撒謊要好,如果我們試圖把塞德里克的死說成是一場意外事故,或歸咎於他自己的粗心大意,那都是對他形象的一種侮辱。」
伏地魔回歸後,故事開始變得不那麼讓人開心。烏姆里奇在學校里獨斷專行,禁令釘滿了一整面牆。
忍無可忍的韋斯萊兄弟,將烏姆里奇的考場炸成一朵煙花,毀去了所有可惡的規定,然後騎著他們的橫掃七星飛向自由的夕陽。
不論看多少次,都會覺得熱血沸騰。
小天狼星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乾得漂亮,詹姆!」
他把哈利錯認成了昔日好友。有人說,哈利和小天狼星都把對方當成了詹姆。
鄧布利多之死,全校(包括彈幕里的編外學生)亮起魔杖致哀。
魔杖的微弱星光,與天空中的巨大的黑魔標記不屈對峙。
最後的背水一戰,所有人抽出魔杖,保衛這座古老城堡。
咒語流星一般射向天空,霍格沃茨的石像訇然進軍。
鄧布利多和斯內普的相繼死去,讓哈利和我們,都不得不直面離別。
「After all these years?」「Always.」是哈迷永恆的淚點。
最後是老套而喜聞樂見的結局,正義戰勝邪惡,老魔杖被哈利親手銷毀。
在彩蛋一般的19年後,魔法世界還留下了最後的一筆溫柔:
「你的名字中含有霍格沃茨兩位校長的名字,其中一個就是斯萊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勇敢的人。」
哈利、羅恩和赫敏揮手送別孩子們的霍格沃茨特快。
火車駛向遠方,就像故事最開始那樣。
雖然第一批哈迷已經奔四了,但這群人可愛就可愛在,他們永遠像11歲那年一樣相信童話。
在B站,無論幾點,無論打開哪一部《哈利·波特》,永遠都有幾百個人陪你一起看。
在網易雲,有人上傳了霍格沃茨的白噪音。評論區說:「不管你在哪裡點開這個音頻,我們就是校友了。」
小學時買的全套小說至今仍在家裡妥善保存,那是通向9又3/4站台的鑰匙。在哈利波特系列再版又再版之後,這套封面也絕版了。
雖然還沒入學,但已經對所有的咒語倒背如流,還很喜歡把咒語寫到簽名檔。最常見的是 Expecto Patronum(呼神護衛)。
*順便提醒一下想用咒語紋身的哈迷,百度搜索「呼神護衛」,聯想搜索是「呼神護衛紋身爛大街」。
聯名周邊出得再丑都會買,如果有自己學院的周邊更是買上加買。
而且心裡總有一個天真的想法:只要周邊買得足夠多,總有一天會成功入學的。
任何有關學院、魔杖、守護神的測試,哪怕明知是瞎編的,都會興沖沖地測完,然後驕傲地發到朋友圈。
而且對自己的學院有著強烈的歸屬感,把「獅/蛇/獾/鷹院生」掛在嘴邊。
大家甚至會心照不宣地投入一場大型集體尬演,並樂在其中:
「我入學的時候,我們斯萊特林公共休息室都裝上 Wi-Fi 了。」
「學長好,今年的鷹院新生,請問報到要帶點什麼嗎?」
……
一群互不相識的人,互相珍視彼此的幻想和天真,大概沒有比這更令人感動的事了。
更可貴的是,這部作品是無數女孩「girl’s power」的啟蒙。
哪個女孩小時候不想成為赫敏呢?她在原著中並不美麗,長著雀斑和一對大門牙。但赫敏靠著自己的頭腦和勇氣,帶著兩個傻直男隊友勇闖天涯。
麻瓜家庭出身的她更能理解弱者。在巫師世界,家養小精靈被人類奴役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赫敏發起了「家養小精靈解放陣線」,在所有人的嘲笑聲中,將自己編織的帽子丟在格蘭芬多塔樓的每個角落。
小時候覺得可笑,現在覺得可敬。
如夢一般的盧娜,腦袋裡裝滿了奇怪的知識。穿衣品味也很特別,戴過木塞耳墜和會吼叫的獅頭帽,但她從來沒有在意過如同審視異類一樣的眼光。
似乎沒什麼光芒的金妮,從一個害羞的女孩,成長為自信而堅強的女巫。她與男孩們並肩飛翔在魁地奇球場上,是一名出色的追球手;也與眾人並肩在霍格沃茨的廢墟中戰鬥,是一名出色的戰士。在七部故事中,她幾乎不曾落淚。
還有打敗貝拉、大快人心的韋斯萊夫人。「Not my daughter, you BITCH!」 是最後一戰的高光時刻。
在這個故事裡,女性角色的魅力無關乎美麗或愛情。
它告訴懵懂的女孩們:你們可以不用美若天仙,也可以沒有王子愛你,但你可以無所不能。
在《哈利·波特》中,我最喜歡的咒語是「滑稽滑稽」。住在衣櫃里的博格特,會變成你心底最恐懼的東西。你要做的是正視恐懼,直到你可以放肆嘲笑它,然後打敗它。
這是一句不需要魔杖的咒語,是魔法世界給麻瓜女孩的勇敢祝福。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宣布在今年重返螢屏,我們又將回到故事最開始的樣子。
那個時候,哈利還沒長殘,馬爾福還有頭髮。
韋斯萊還是雙胞胎,鄧布利多還很矍鑠。
分院帽歌聲剛落,菜肴就擺滿四道長桌。
斯內普的目光跨過人群,凝望哈利的眼睛。
而坐在電影院的我們,已經升學、工作、戀愛、成家,背上房租或房貸,或許還有了自己的孩子。
但只要我們仍然在等貓頭鷹來,魔法世界就永遠都在。
監製:Roro
編輯: 蛇院kinko
撰文: 獾院firefire、獅院twotwo、鷹院echo
視覺: 獅院奧比
揮動魔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