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我一直在追,每期都不落。邱晨是老奇葩了,我一直很喜歡,邏輯清淅,既有深度又有條理。
但是,在第六季的最後一期,我對她的觀念,非常不贊同。
這一期的辯題是:
「父母觀念過時還固執己見,我該閉嘴還是battle(掰扯、爭論)?」
文章中涉及的內容是兩個辯手在辯論中的原話,我無法考證他們是否因為立場說出了與事實不符的話,所以就都當作是他們的真實經歷來分析,所有評論只針對此次發言。如有不當之處,請諒解。
邱晨在最後結辯的時候,說的是:
我和凌岳一樣,都花了很長時間去證明「辯論是一件偉大的事情」。
我和凌岳不一樣的是,我選擇閉嘴,離開家一段時間,瞞過我的家裡人,不告訴他們。
陳凌岳是怎麼做的?
他說:父母期望的不是我們對他們絕對的尊重,或者言聽計從。(尤其是成年以後)他們特別希望從我們爭論的方式當中,看到我們的成長。然後回到屋裡,笑著念叨一句「這小子,翅膀硬了,會飛了」。
陳凌岳走上辯論這條路,父母也是不贊同的。
但是他選擇一邊做,一邊與父母溝通(爭論)。每取得一次成績,都會給他媽媽看,每獲得一次成功,都會分享給他媽媽,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整個過程,即使雙方有不同的立場和想法,溝通都沒有中斷。
我們與父母要相伴幾十年,共同經歷很多事情,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觀點一致。無論誰的觀念正確,總會有爭論的時刻,總會有矛盾、各執一詞的階段。
比如陳凌岳和邱晨。
他們兩個走到現在,無疑都是成功的。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如果他們失敗了呢?
他們與父母觀點不同,他們堅定的認為自己的路是正確的,並且持續地走了很長時間,發現這個選擇不怎麼樣,這條路並不適合他們。
他們會面對什麼樣的場景?
應該是截然不同的。
(1)陳凌岳:父母和他在一起
陳凌岳雖然與父母觀念不同,但是他在堅持自己的同時,和父母溝通的橋樑一直沒斷。如果萬一失敗了,他的父母也許會安慰他,扶他一把,然後他拍拍身上的塵土,換個方向(或維持方向),繼續前行。
(2)邱晨:孤單承受
邱晨選擇瞞著家裡人去做,如果做成功了再去給父母看,如果做失敗了呢?
十有八九她就要獨自承受失敗了。
因為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她在做什麼,也不知道她面對的是什麼。無從得知,無從安慰,無從支持。
不但邱晨很辛苦,她的父母很擔憂,我認為這是不好的模式。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即使他們在做著我們並不認同的一件事,我們是想知道他的近況,還是眼不見為凈?
我想絕大多數父母都依然想知道孩子的狀態吧。
雖然情緒都是應該被接納的,沒有對錯之分。但是,每個情緒都是有能量的,如下圖「情緒能量層級表」。
數值越大,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越好;
數值越低,對身體傷害越大。
陳凌岳的做法,雖然走在父母不認同的道路上,沒有聽從父母的建議,但最多父母只是會生氣或憤怒,為什麼這孩子不聽話。
憤怒的能量層級數值是150.
而邱晨選擇瞞著家裡人,家裡人一無所知,他們的情緒大多是恐懼或悲傷。他們擔心孩子在外不順利,害怕孩子路不順,或者還有被孩子排斥在外的失落和難過。
甚至會有後悔和內疚,為什麼當時要那麼強烈的反對她?導致現在她都不願意和我們溝通。
恐懼、悲傷和內疚,層級越來越低,對身體傷害也越來越大, 對親子關係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大。
當聽到邱晨說她瞞著家裡的時候,我就想到了一個親戚。
她對大女兒控制地很嚴格,而且很愛面子,經常用她和別人比較,導致她大女兒一畢業就去了外地工作,一年都不給家裡打個電話,過年也不回家。後來,她換了城市工作,父母都是很晚才知道的。
那幾年,我這個親戚對孩子的擔憂、著急、恐懼和內疚之情,我看在眼裡,真是挺折磨人的。
如果孩子一直保持與父母的聯繫,父母的情緒最多就是生氣或者失望,可是孩子一旦玩失蹤,對父母的傷害就成倍增長了。
我們可以想一想:
如果我們的孩子長大了,你是願意他直接說出他的不同看法,及時你反對也要繼續做?還是願意他沉默,然後失蹤,或者瞞著我們?
反正如果非要二選一的話,我肯定選擇前者。
前者是有勇氣的象徵,敢於表達自己,也敢于堅持立場;
後者我認為有逃避的成分,既不去努力說清想法,又不願正面面對,只想成功了以後,將結果直接砸在父母臉上!看,你們錯了吧!
當然,無論是反抗還是失蹤,都不是我們歡迎的選項。我們都希望孩子們能和我們友好溝通,互相尊重。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做出努力,維護好我們的親子關係。
關於愛情,有這樣一句話:
從來沒有突然地不愛了,只有你突然才知道罷了。
如果我們與孩子溝通不暢,要及時思考原因何在,然後及時調整,把親子橋樑保護好。不要等到兩個人都離得非常遠了,橋斷的很厲害了,你才意識到嚴重性,再去拉,多半很難拉回來。
不要以為孩子小,我們打著罵著,他們依舊粘著我們,愛著我們,我們就一直這麼有恃無恐。
我們要相信,量變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引起質變的。真要積累到一定程度,你會突然發現,孩子不但不再粘著我們,也不再和我說話了。
到那時,即便你把姿態放低到塵埃里,都換不回一次他與你的促膝長談了。
所以,珍惜我們的親子關係,珍惜溝通的機會,有問題及時修復,時刻保持溝通橋樑的順暢。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成長地越來越有底氣有信心,而我們也會越來越安心越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