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變形記:從「吊車尾」到「安徽第一縣」的逆襲

​ 陽光灑在圩堡上,形成一個暖暈的側光,遠處的村莊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呈現一隅美好的鄉村圖景。攝影/王月敏

-風物君語-

「鄉村少年」不甘命運

逆天改命

勇奪「安徽第一縣」劇本的背後

究竟隱藏著什麼故事

敬請收看本期「變形記」之

安徽肥西縣





2010 年,安徽肥西縣邁入「全國百強縣」「中部十強縣」行列,領跑安徽縣域經濟,2018 年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躍居全國百強第 55 位,正向全國五十強衝刺。

「吊車尾」到「安徽第一縣」,肥西縣是如何「殺」出重圍,編寫了獨屬於自己的《變形記》?

窮山惡水出刁民?「窮山惡水」要求變!

肥西,坐落在安徽合肥西部。漸次隆起的丘陵山崗,自西北蔓延至東南,宛若造物者為了區隔南北而堆疊的一道天然屏障

肥西縣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1948年建縣,因位於合肥之西而得名。製圖/Paprika

這條貫穿肥西的崗地被稱為「龍干」,是大別山向東延伸的余脈。淮河與長江流域的邊界由此而定,肥西恰落在這江淮之間

江淮流域無疑自古就是一塊敏感地帶。

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南北之間的戰事往往最初發生在長江沿岸,最後歸結於淮河一線,比如,三國時期孫吳與曹魏之戰;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紛亂戰事;宋金時期南北政權的對峙,無不如此。

雖然淮河流域屢為南北爭鋒的戰場,它本身如果作為政治空間,卻幾乎沒有可依憑的天然屏障。這種地理形勢並不具備古代中國人所強調的形勝理念,需下大工夫據守經營,如此,反而為這片流域打下了豐實的經濟基礎

從肥西那些多不勝數的帶有「墩」的地名不難想像,江淮間的這片小小區域自古也是熱鬧的,遠古的人們很早就在水邊築起高台,營造家園,形成聚落。他們使用的各種器物,有長江流域文化的特徵,又有大汶口文化的印記,南北文化自然融合,形成了肥西從史前文化到文明社會發展的清晰的歷史記憶

這片地處江淮之間的大地,以其豐富的歷史遺蹟記錄了南北文化的無數次碰撞交融。供圖/肥西縣文物管理所

沿分水嶺嶺脊一線及兩側,崗沖交錯,地形破碎,儘管降水總量偏豐,卻難以大量蓄用,雨水從天而降,不作稍停,便「南入江,北入淮,留下十年九旱」。莊稼總是瘦而稀疏,人的憂愁卻密集。

1978 年,又一場大旱落在肥西山南鎮,卻催生了一次必然發生的改革,從此,包產到戶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打破了持續 20 年僵滯的「大鍋飯」體制。

觀念一旦掙脫了束縛,土地也跟著活泛起來,人們將耗水多、難培管的稻子換成了易成活的果樹、苗木,在市場上自由交易。

為什麼淮軍偏偏起家肥西?

從地圖上俯瞰安徽,江淮二水東西橫貫,將省境一分為三:北接中原之雄邁,南得江左之靈秀,處於安徽中部的合肥,則是一片豐饒的平疇沃野。清秀靜好的潛山肥水,似乎更適合孕育佳人才子,而非沙場健兒。為什麼淮軍偏偏起家肥西?



肥西在安徽的地理位置相當微妙:一方面,它是安徽省府最後的屏障,不宜放棄;另一方面,這裡地勢低平,無險可守,戰略價值有限,不值得長期、大量投放主力部隊。因此地方性的非正規部隊就成了最佳的選擇,太平天國時的「團練」、抗戰中的游擊隊,都曾在肥西蓬勃發展。

交戰雙方在肥西武裝對峙、犬牙交錯,形成一大片模糊地帶。國家不幸英雄幸,經過戰爭的長期磨鍊,一大批來自肥西的地方精英脫穎而出,成長為叱吒風雲的軍事力量。1862年,古老肥西終於成為焦點:淮軍在這一年正式成軍。

淮軍自肥西起家,也可一窺肥西人的性格。而肥西人「彪悍」的性格背後,則是一段關於宗族仇殺的殘酷歷史。

在淮軍成立前夜,肥西正陷入權力真空帶來的混亂失序。太平軍的反覆占領,使清地方政權喪失了管理能力。在這種環境下,宗族豪強代替政權,成為地方事務中的主導力量。

同出一鄉的不同宗族豪強勢力,或依附清軍,或投靠太平軍,相互關係錯綜複雜。星羅棋布於全縣的各個圩堡,也因立場不同,經常相互攻擊。正常的社會規範被戰爭破壞,一些豪強開始奉行暴力的叢林法則,製造大量慘劇,許多無辜者被時代裹挾,不得不奮力求存。

艱苦而危險的環境下,肥西人被鍛造得堅韌善戰,就連肥西女性也顯得格外堅強。英國觀察家呤唎上校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曾注意到太平軍女兵在戰場上「熱烈的激情」,其實淮軍女眷也同樣擁有毫不遜色的激情。那是亂世之中,中國女性的勇敢與擔當。



農業縣的「變形記」

在中國,戰事繁多的地區,經濟發展難免受到波及。近些年,肥西的發展史,則是一場關於「鄉土與製造」的突圍

如今的肥西縣已邁入「全國百強縣」」中部十強縣「行列,領跑安徽縣域經濟,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片熱土,以奮鬥之姿,讓夢想照亮生活。攝影/吳立軍

上世紀80年代的肥西,仍是個農業縣,人均 GDP 水平在整個安徽省屬於倒數的位次,甚至需要向隔壁的舒城等縣借債。儘管工業基礎並不夠紮實,肥西還是力爭了個全省第一——建立了第一個縣級工業園區。

作為合肥的西南副中心,肥西共享了合肥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在「合肥城市圈」 這個大版圖之中,集合了經濟騰飛的天時和地利。

三河,地處肥西、廬江、舒城三縣交界,彙集了豐樂河、杭埠河、南河、新河等入巢水道,曾經號稱皖中首鎮,自古是因水而興、水土交融的商業市鎮。攝影/胡本鎖

與肥西主城區只有半小時車程的合肥高鐵南站通往北京、上海、成都和廣州;穿城而過的多條高速公路是肥西製造走向全國的通道;合肥新橋國際機場也能輕鬆到達世界各地;通過在建的派河航道江淮運河還可以經由巢湖通江達海。

縱橫的水陸空線路交錯成一個細密又精緻的立體網絡,肥西通向世界的時間和空間都被壓縮了。通達的實體交通也意味著更為便捷的信息交流。

上派鎮因踞於派河上游而得名。派河源自江淮分水嶺,自西北向東南迂迴轉折,穿城而過,最後注入巢湖。如今,上派鎮是肥西縣縣政府駐地,據合肥市區僅15千米,有合肥「南大門」之稱。攝影/周宇

從「工業立縣」到成為「工業強縣」,十幾年間,肥西已成功轉型成輕型工業城市,每年的工業產值上百億,生產出來的「中國製造」涵括衣食住行各個領域,隨著公路、鐵路、航線遠銷世界各地。它們的起點在肥西,但輻射勾連著全球。

以江淮汽車為中心的汽車製造業,以 TCL、格力、美的領頭的家電製造業,以泰禾光電、安利新材料為代表的裝備製造業和以聯寶電子為核心的計算機製造業。是肥西目前最主要的四大產業,在整個縣域工業經濟的占比達 75%。

江淮汽車在肥西縣的生產基地。攝影/劉禹揚

技術工人在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生產線上忙碌。供圖/視覺中國

2012年北京國際車展,江淮汽車重卡展區驚現「變形金剛」。供圖/視覺中國

因此,整個縣域產業升級的路線已然很清晰:在保證現有產業優勢的前提下,讓生產線自動化、產品智能信息化。

2017 年,合肥市入選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正式躋身製造業的「國家隊」,肥西的製造大戶們也正摩拳擦掌,為迎接新一輪的全球挑戰蓄勢待發。

2018年,世界製造業大會在合肥召開,在大會 5萬平方米的展覽區中,光、電、聲與虛擬影像、交互體驗共同展示了一個有各種最前沿人工智慧技術參與的未來生活:量子通信、智能語音、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高科技產品就在你我觸手可及的地方。

肥西是個年輕的城市,當她轉型成輕工業城市,躍居中國百強縣榜單之後,所形成的巨大的經濟總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參與生產和建設。供圖/肥西縣經濟開發區

這是中國製造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

老鄉見老鄉,乾了這碗雞湯

離家再遠的肥西人,提起老家的那鍋雞湯都會帶上一絲溫柔的語氣,那是跟時間聯繫在一起的湯。

肥西美食圖鑑。插畫/楊恆

不過,肥西老母雞雞湯的做法沒有什麼講究,把雞處理好,用砂鍋燉上,放入蔥、鹽少許,大火煮,文火燉,一鍋雞湯就做好了。如此簡單的做法,是只有食材的品質到達一定程度時才會有的底氣。

醇厚濃香的肥西老母雞湯。攝影/黃柯

每次除夕的年夜飯之前,肥西人總要喝一碗老母雞湯。幾乎每個肥西孩子都會殺雞,把處理好的母雞放到家裡的土灶大鍋里,火星子幽幽地亮起來,柴上「噝」地一聲冒出白汽,有些人家還會往雞湯里加一點豬肉、排骨,或者加一點粉絲。雞湯用文火慢燉著,燉到鼻息之間都是濃濃的雞湯香味,用勺子盛出一碗來,小口小口地啜著,從喉頭到胃部,只覺得溫暖熨帖。

肥西老母雞,本地人稱之為「土雞」,毛色麻黃,冠大而鮮紅,屬於麻黃雞。攝影/黃柯

所謂「無雞不成宴」,一整個正月里,為了等待貴客登門,肥西人的宴席上少不了四道菜,頭雞二魚三肉四圓,最後一盆老母雞湯壓軸,客人一看上了雞湯,也就知道菜已經上滿了。

肥西丘陵崗地一帶家家戶戶每年冬天必做的年貨,近似於人們熟知的腊味。攝影/黃柯

對於肥西人,雞似乎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好寓意、好兆頭的象徵。人們總是喜滋滋地把雞的美意寄托在當地新生命的流轉當中,然後一輩輩地傳下去。

小吃和土菜,百年古鎮的味道傳承。攝影/鄧學民

在肥西三河古鎮,有個獨成一脈的「菜系」——土菜。三河雖地屬安徽,但要提「徽菜」,三河人是沒有反應的,古鎮上的食客,不識徽菜,只認土菜

土菜的土,土在鮮。

三河因小南河、豐樂河和杭埠河於此交匯而得名,又緊鄰著巢湖,各類河鮮、湖鮮自然是土菜的精華所在。鳳尾魚、銀魚、白米蝦……隨便一樣,略加烹制,再挑剔的老饕也會為之折服。

三河緣於水、活於水、名於水,土菜多以河鮮、湖鮮為主,搭配應季蔬菜,吃得就是一個「鮮」字。王定華是三河鎮小傲飯店的老闆,也是掌勺人,他家的手藝已傳承了近百年,鎮上做土菜的師傅多是向他學習。攝影/黃柯

銀魚蒸蛋。供圖/圖蟲創意

銀魚蒸蛋,是三河的常見菜。剛從巢湖中捕上來的銀魚,快馬加鞭運到三河,魚還在筐中活蹦亂跳。雞蛋蒸到剛剛凝固時,在蛋面上加一勺涼水,然後活的銀魚放入。銀魚受熱,紛紛往蛋里鑽,涼水也就順著空隙滲入其中。這時猛火蒸透,即刻出鍋,銀魚和雞蛋之間,隔著一汪水,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魚的鮮美。

土菜的土,土得厚重。

厚重,說的是食材的實在。比如油炸鍋巴,本地土菜館,大都保留著一口燒柴火的土灶, 為的就是煮米飯時留下一塊焦香的鍋巴。

炸鍋巴。供圖/匯圖網

將鍋巴掰成小塊,下油鍋炸至金黃,撈出裝盤,先擺上桌子;另起一口鍋,油燒熱後,放入紅椒絲和洋蔥絲煸炒,而後調味、勾芡、燒開。將沸騰的芡汁往鍋巴上澆下,只聽「滋啦」一陣脆響,熱氣與香氣齊飛,鍋巴共芡汁一色

油炸鍋巴一定要趁熱吃,放涼了,鍋巴就不脆了。甫一上桌,一大盤油炸鍋巴不多時就見了底,酥脆和鮮香的口感充溢在口舌間,而肚皮也著實感受到了這道菜的「厚重」。

賣小吃的攤位隨處可見,種類繁多。攝影/黃柯

兼具水鄉與山陵兩種風貌的肥西,物產豐饒。水鄉人善「烹小鮮」,濃淡相宜;山間「不時不食」,人與自然相融共生,流連在舌尖的,都是代代傳承的肥西味道。

- END -

文丨譚偉桐 何清穎 鄭學 徐文學 詹憶夢

文字編輯丨鶯時

圖片編輯丨陶子

封圖 | 視覺中國

參考資料

文、圖節選自《風物中國志·肥西》

內容有刪改


「風物中國志」是《中國國家地理》發起的系列文化傳播工程,從自然環境、人文歷史、文化習俗、特色物產等方面展開,實現對中國廣大地域人文地理背景系統解讀。目前已為近30個地方出版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