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間,孕育了海帶苗的美好。
從古到今,時令都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信仰,古時文惠公子問隱士周顒:「蔬食何味最勝?」答曰: 「春初新韭,秋末晚菘」。到了現代,國人依然樂於與自然的脈搏同其聲氣,不時不食,不令不食,在快節奏的當下保有一份不徐不疾的浪漫。 但提到時令,只會想到春韭夏姜,冬鱸秋蟹就有點落後了。在時令成為新常識的當下,想吃得脫俗,不妨另闢蹊徑,帶份海帶嫩芽回家吧。
為什麼是海帶嫩芽,這要從它的故鄉 福建霞浦縣說起。
霞浦,寧靜淡泊的城市。
大海的味道,霞浦知道
霞浦位於中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北連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與台灣島隔海相望。據《霞浦縣誌》記載,「清置霞浦縣,縣境西南有霞浦江,東流入海。又有霞浦山,海中有青、黑、元、黃四嶼,日出照映,江水如霞彩,這是山以江名,縣以江名。」作為 全國海岸線最長的城市,霞浦 海域岬角突出,岸線曲折蜿蜒八百里。
灘涂,是霞浦最美的風景。
霞浦擁有 700多平方公里的灘涂, 灘涂上遍布竹竿、浮標和魚排。潮水退去,海水沖積而成的虎皮狀紋路浮現在海床,上萬根竹竿由遠及近,綿延數十里,蔚為大觀。別小看了這些竹竿,每一根都是漁民們從山上的毛竹林砍下運輸而來。每一根毛竹還要經過疏通竹節這一環節才能插入海底。
毛竹一根長16米左右,重200餘斤,將它插入灘涂可不是容易的工作。落日熔金,暮雲合璧,漁夫們穿梭在竹竿和魚排之間。 他們挖蟶拾貝,採收紫菜,修補漁網……那常年經受風吹日曬而遍布古銅色的身影被暮光鍍成金色,這是農耕文化與海洋文明的結合,是獨屬於霞浦的地球脈動。
這裡是許多美食的孕育地。
溫潤的海洋季風帶來常年溫暖的海水和富於養分的灘涂,受東吾洋、官井洋「小氣候」調節造就了同緯度獨特的氣候。霞浦得以成為 荔枝龍眼和 魚螺蝦蟹的樂土。東吾洋沿岸晚熟荔枝唇紅齒白,馥郁多汁更勝嶺南; 官井瓜(大黃魚)、三沙(石斑魚)、劍蟶聞名遐邇。可謂 人間至味不在廟堂,在乎山海之間。
海帶,來自山海之間的極致浪漫
中國人食用海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爾雅·釋草》將海藻分為兩類:一類叫「綸」,形態寬大;一類叫「組」,形態細長,今天吃的海帶便是形態細長的「組「。唐朝時期對外出口的大宗商品昆布的原料就是海帶之類的海藻。清代學者郝懿行在《記海錯》中寫道: 海帶者青色,人取干之,柔韌可以束物,人亦啖之。
像一顆海草海草,隨風飄揚。
霞浦養殖海帶的歷史由來已久,據《霞浦縣誌》記載,霞浦縣沿海水域在低潮線下2-3米深度岩石上分布有野生海帶。 20世紀40年代,三沙鎮沿海和海島鄉漁民開始零星採收養殖,使霞浦成為南方最早采養海帶的縣份。來自台灣的暖流和浙閩沿海海流交匯,清潔的海水天生就是適宜海帶生長的溫床。每年的五六月份是海帶成熟的季節,霞浦縣沿海鎮會排列很多整齊的竹竿,待海帶的船隻回來就把海帶掛在竹竿上面。
這妖嬈的身材和天使般的容顏,誰能不愛呀
成熟的海帶葉片修長,身披富有光澤的褐色,長近兩米。 海帶嫩芽光顏值就已經甩了成熟海帶幾條街:片片不過十幾厘米長,在光照下薄如蟬翼。綠也綠得特別, 既有「我庭小草復萌發」的青春感和生命力,又有不輸翡翠的高級感。海帶嫩芽的採摘期是五月初,是一年中青春最盛的時刻,閩東有藻,其葉蓁蓁,這是山海之間賦予我們的時令佳品,也是可愛的中國之色。
海帶苗,吃貨界的百變全能小神仙
海帶嫩芽除了顏值能打,味道也是鮮甜異常。成熟海帶的口感更具韌性,但總有人抱怨難以嚼動,而海帶嫩芽則以滑爽見長。比起五月慣常的時令菜蔬,海帶嫩芽在嫩之外又多了一重鮮味。 可別小看了這種鮮味,味精的發明最初就是從一碗海帶味增湯中汲取的靈感。
排排坐,吃海帶苗
《老子》有云: 治大國若烹小鮮。「鮮」是極其中國式的味覺體驗,既在五味之內,又超乎五味之外。海帶嫩芽更是鮮味的集大成者,這是一種發乎食材本味的鮮美,它原生、質樸、素麵朝天, 有人說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對「鮮」的概念加以闡釋,而所謂闡釋更多的還是感受而非定義。也許感受和闡釋「鮮」,只要一片海帶嫩芽入口,那種不加粉飾簡單直接的鮮嫩便已經說明一切。
一衝,一燙,海帶苗的鮮美就溢出來了。
霞浦的海帶嫩芽除了顏值高,味道鮮美,還有一個優點便是實在: 採用傳統鹽漬工藝保鮮防腐,無泥無沙,吃時只要浸泡一分鐘,洗掉表面的粗鹽,一斤便能泡發2.5斤。原本乾癟的海帶嫩芽在水中緩緩舒展葉片,重回它原本的面貌,這樣的體驗不僅關乎味覺更關乎審美。
越是司空見慣的食材,就越難讓人眼前一亮。但在為數不多的吃不膩的食物當中,海帶嫩芽卻是常年霸榜。 作為主食,它鮮得全心全意、不加保留;作為調味,它又不爭不搶,安靜地提鮮入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涼拌,大美至簡
論吃法,海帶嫩芽可謂百變全能小神仙。大概豆腐有多少種吃法,海帶嫩芽就有多少種吃法。如果你想追求清粥小菜的神仙境界,不妨來一道 涼拌海帶嫩芽,嫩芽的碧綠和小米椒的紅相得益彰,紅巾翠袖讓人垂涎欲滴,一片嫩芽入口鮮得眉毛上翹。
燉湯,鮮嫩無比。
想體驗一把和風, 海帶嫩芽豆腐味增湯便是最好的選擇,海帶嫩芽的鮮、豆腐的嫩在白味增的調和下和諧共存,一碗湯下肚定會讓你不由自主地雙手合十感恩不已。
做包子,風物君一次可以吃十個。
想一次性鮮個過癮, 不如把海帶嫩芽剁碎做成餡料,包進包子、餃子裡,包進雞蛋餅里,或者和白米飯一同炒熟,海的味道都在包子餃子和炒飯的蒸汽里飄飄蕩蕩。
涮火鍋,比肉還要受歡迎的小清新
除了這些吃法,最簡單粗暴也是最保留風味的吃法便是 燙火鍋了,泡發好的海帶嫩芽在沸水中汆燙三秒即熟,無需蘸料,既能提湯底的鮮味又能解葷菜的膩。
這樣的吃法最早發端於港式豆撈火鍋, 如今海帶嫩芽已經從冷門食材變成火鍋界新晉小網紅,無論是南方的港式火鍋、牛肉火鍋,川渝的麻辣火鍋還是京派火鍋,餐桌上都少不了海帶嫩芽的身影,以這樣的速度,海帶嫩芽飛出火鍋界成為食界icon也是指日可待啊。
海帶苗還可以攤餅哦,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雖說中國人食用海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但海帶在各種食單食譜上出現的頻率並不高。無論是古代大吃貨們的 《東坡志林》《隨園食單》《山家清供》還是近代的 《雅舍談吃》都沒有出現海帶的身影,遑論海帶嫩芽了。
這大概是因為我國海帶規模養殖的歷史尚短,再加上霞浦在古代地處偏遠的閩東,人跡罕至的緣故,因此海帶嫩芽才無緣古代人的菜單。
作為有口福的現代人,就請跟隨時令的韻律,一享這來自山海之間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