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國際機場:不漏一處一人 守好四川「空中門戶」

2020-04-06     人民網四川頻道

原標題:不漏一處一人 守好四川「空中門戶」

在進出港人流密集區域設置多個測溫點,配置12台紅外測溫儀和100餘支手持額溫槍

隨著境外疫情加重,對於國際(地區)進港航班和有入境中轉抵蓉旅客的國內航班,機場又設置專用機位、擺渡車輛、旅客通道等,實現與其他乘客100%有效分離

4月3日,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由於仍在疫情防控期間,機場平均日航班量跌至往年的一半,但即便如此,也連續10餘天在全國各大機場保持第一。

作為全省唯一航空入境口岸,雙流國際機場如何守好四川「空中門戶」?記者進行了實地探訪。

測溫

篩查每一名進出港旅客

當天下午6時許,T2航站樓25號行李轉盤附近的體溫檢測點,完成工作交接的王冬梅終於能坐下來休息。作為機場醫救中心職工,值班一整天下來,她的聲音已有些嘶啞。

1月21日,雙流國際機場開始對武漢進港航班旅客實施體溫檢測;1月24日,檢測範圍擴至所有進港旅客;僅1天後,範圍擴至所有進出港旅客。王冬梅也和同事們進入了「無休」模式。

在進出港人流密集區域,機場設置了多個測溫點,配置12台紅外測溫儀和100餘支手持額溫槍。隨著境外疫情加重,對於國際(地區)進港航班和有入境中轉抵蓉旅客的國內航班,機場又設置了專用的機位、擺渡車輛、旅客通道等,實現與其他乘客100%有效分離。對於可能存在風險的國內航班,醫救中心則會進行登機排查。

剛開始幾天,王冬梅忙得團團轉。「經常有幾個航班同時到達,要不斷重複提醒旅客排成一列,同時注意儀器是否提示異常。」王冬梅說,相比體溫檢測點,登機排查更累、更難。她的同事李雪曾一天出診50餘次,防護服一穿就是好幾個小時。

好在不斷有志願者前來支援。1月24日以來,超過300名機場黨團員志願者活躍在防疫一線,成為守衛「空中門戶」的補充力量。截至3月29日,他們共為超過146萬人次的進港旅客檢測了體溫,保障進港航班超1.7萬架次。

消毒

風險路徑上不間斷作業

背著20多公斤的噴洒藥箱來回走動,李旗林顯得毫不費力。身為空港建設公司有害生物防治服務質量監督員的他,平時主要負責「四害」防治。1月21日凌晨,李旗林所在團隊8人接到通知,因防護、消毒經驗更足,由他們負責重點區域消毒工作,包括國內遠機位到達旅客通道和發熱旅客滯留點及其行經路線。

剛開始的幾天,航班數量還未明顯回落,旅客依然很多。從早上8點到次日凌晨3點最後一趟航班結束,李旗林都要不停進行消毒作業。「時間久了,聞到消毒水味都不覺得刺鼻了。」

3月中下旬開始,機場的國際(地區)進港區域和國內航班境外旅居史旅客排查移交點變為重點消毒區域。從旅客落地乘坐的擺渡車到途經的專用通道、專用休息待檢區域等,都需要李旗林和同事們進行消毒。「工作量沒有減少,難度還增加了。」李旗林說,由於直接接觸發熱旅客的幾率增加,現在他們需要穿上專門的隔離服。

T1航站樓、T2航站樓、衛星廳、重點通道……在雙流國際機場,每天都有人背著噴洒藥箱在機場各處走動。候機樓里,新風機組全力運轉,天窗每天開啟4次。數千名員工和志願者共同守護著機場近50萬平方米的廣闊區域。

群防

兜里隨時揣著備用口罩

「往前走,一百米就能到。」T1航站樓B區安檢處,安檢員郭魯悅正為旅客作指引。除了維護待檢區的秩序,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職責,就是及時發現工作區域內需要幫助的旅客。疫情以來,他又多了一個關注點:口罩。

疫情防控期間,機場一線員工幾乎都遇到過旅客因各種原因未佩戴口罩的情況。

郭魯悅回憶,有一次,他在待檢區發現一位排隊老人未佩戴口罩,立即上前詢問。得知老人不會網購,藥店也買不到口罩。郭魯悅便把自己的兩個備用口罩讓出,並聯繫其他班組成員,又為老人湊了5隻口罩,送到他手中。

同樣,在進行日常巡視的候機樓管理中心員工郭磊,兜里也隨時揣著幾隻口罩,以備不時之需。「幾乎所有部門的同事都這樣做,口罩是自己省下來的,或找親戚朋友支援的。」郭磊說,大家都在千方百計為機場防疫做力所能及之事。(蒲香琳 王眉靈)

(責編:羅昱、高紅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G0MT3EBnkjnB-0zcH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