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故事發源於石家莊元氏縣南佐村

2019-10-30     大美石家莊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梁祝是否真有其人?故事又發生在哪裡?河南汝南、山東濟寧、江蘇宜興、浙江鄞州、浙江上虞等多個地方稱是故事發源地。而在元氏人看來,元氏才是這個悽美愛情故事的真正發源地,而且有《元氏縣誌》、古冢等史料、史跡為證。

南佐吳橋

元氏省保吳橋

吳橋邊上的古冢

梁山伯祝英台的愛情故事在石家莊市元氏縣南佐鎮南佐村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走進南佐村,隨意打聽埋葬梁祝的古冢,老幼婦孺都能準確指出其位置,只是會告訴你,「吳橋還在,墳沒了。」

吳橋,在南佐村西北。明代崇禎版《元氏縣誌》「橋·渡」一欄中記載:「吳橋,在南佐村西北,路通山西平定州。」

當年的吳橋橫跨村西北的一條小河之上,橋面寬約三米,為單孔石拱橋。隨著時代發展,這孔橋已經不能滿足後人通行。上世紀70年代,為加寬橋面,緊附舊橋建新橋,在吳橋的西側又建起了一座新橋,用水泥、護欄將新舊吳橋連在了一起,不知情的人從橋面上過,會以為這就是一座現代橋。如今的吳橋西側石雕完全被新橋所遮擋,只有站在橋東側才能看出舊橋的風貌。

東側正中雕著吸水獸,兩側是龍、麒麟等祥瑞靈物,雕工精湛、栩栩如生。在橋東側最外面一塊兒拱石上,有「大宋政和丁酉」的刻字。在橋頭開小賣部的村民李愛國告訴記者,這座橋建於大宋年間,距今有近千年歷史,別看是老古董了,但是堅固異常,常年有百噸以上的拉煤大車從橋上駛過,拱橋都安然無恙。

「梁祝的墳墓就在橋頭,我小時候還有石碑呢。」今年58歲的李愛國告訴記者,他見到過石碑,而且不只一塊兒,那時候不知道碑上的文字,聽老人們說,其中一塊兒碑上寫著「梁山伯、祝英台合葬之墓」。「文革」的時候,石碑也不見了蹤影。

元氏縣旅遊局退休幹部崔竹元說,梁祝古冢在明代崇禎版《元氏縣誌》里有明確記載。在「陵墓」一欄記載:「齊·梁山伯墓,在縣西四十里南佐村西北隅。」「古蹟」一欄中記載:「吳橋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書院路所經由也,橋西南有古冢,山水漲溢,衝擊略不騫移,若有陰為封護者,相傳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原來墓前有墓碑,「文革」時村裡修機井,墓碑被填了機槽。

橋體雕刻

橋體精美雕琢

早在明代,「吳橋古冢」也為元氏八景之一。明代人李永有詩詠此景:「遠上吳橋一徑通,亭亭孤冢挾長虹。青山背後遙排拱,流水門前近朝擁。往來絡繹古今人,爭訝泉台宛若新。長眠想是非凡輩,千載幽明護有神。」

橋頭古冢是否為梁祝合葬墓?崔竹元說,墓碑據傳為清代南佐文生王劍所為,但他認為,明崇禎版《元氏縣誌》是元氏縣最早的縣誌,也是記載梁祝故事最早的史料。縣誌是很嚴肅的,當年的縣誌中載梁山伯墓為陵墓,而非傳說,說明當年修志的時候在南佐村吳橋橋頭確有實物。至於後來被說成「梁山伯祝英台之墓」,則有一定的虛構成分。

2014年,元氏縣曾邀省內外非遺專家學者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座談研討。民間文學研究學者陳連山認為,明崇禎版《元氏縣誌》里的記載無疑是元氏產生「梁祝傳說」最有利的史料證明。

封龍山

封龍書院

梁祝故事與封龍書院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龍山一代廣為流傳。崔竹元說,據傳,梁山伯是南佐村人,祝英台是長村人,馬文才是馬嶺村人。《元氏縣誌》里載:「吳橋古冢」在「南佐村西北隅,書院路所經由也」。這個書院就是封龍書院。南佐村距離封龍山上的封龍書院僅有數公里之遙。相傳,梁山伯到封龍書院就讀,長村的祝英台雖然是個漂亮女子,卻性格潑辣。為了讀書,祝英台男扮女裝,偷偷跑到了封龍書院。不知祝英台女子身份的書院將梁祝二人分到了同班同室,二人同窗苦讀,成了知己朋友。梁山伯慢慢知道了祝英台是個女子,二人心生愛慕,私定終身。祝家人發現祝英台在書院,強行將其拉回家中,許配給了馬嶺村的紈絝子弟馬文才。

後來梁山伯因家貧輟學,知道祝英台許配馬文才,相思過度,一病不起,竟不治身亡。家人將其葬在了吳橋之側。祝英台知道後,痛不欲生,曾經絕食抗議。為了祭祀梁山伯,祝英台假意允婚,但是花轎需要經過吳橋,而且要允許她祭祀梁兄。大婚之日,花轎經過吳橋,祝英台在梁山伯的墳墓前哭得死去活來,最後一頭撞死在墓碑上。祝英台死後,和梁山伯雙雙化成了比翼鳥……

南佐與封龍山一代的村民都相信梁祝的故事源於元氏,《梁山伯與祝英台》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所作併流傳後世。《辭海》(1999年版)中「白樸」辭條註:白樸,元戲曲作家。隩州(今陝西河曲)人,居真定(元代屬中書省真定路路治今正定鎮)真定路領9縣1府5州,元氏在其範圍內。白樸的青少年時代生活在真定,並曾到封龍書院拜李冶為師求學。據元氏民間傳說,梁山伯為南佐人,祝英台是長村人,馬文才是馬嶺人,都在元氏山區,並距封龍書院不遠。當年白樸在書院讀書求學期間,根據封龍書院和當地的傳說創作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初建於宋初的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元氏縣封龍書院至今仍然保留著一個據傳為梁祝二人在一起時的讀書洞。元氏有吳橋,吳橋旁有古冢,而且據縣誌記載為梁山伯之墓,附近又有封龍書院,曾經參加「梁祝傳說」研討會的專家認為,元氏「『梁祝傳說』基本能夠和本地名勝古蹟聯繫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來源和民間資料。」

據《元氏縣誌》載,早在東漢時期,「龍山三老」之一的李躬就在封龍山下結廬收徒,形成書院的雛形;宋代,封龍山中有中溪書院、龍山書院和西溪書院三座書院,其中的西溪書院,「唐隱士姚敬棲遁之所」。宋代藏有九經,歷史名畫《清明上河圖》上首位題跋作者張著於北宋末年曾任西溪書院山長(院長)。

元代封龍書院空前發展,進入鼎盛期。公元1251年,欒城籍著名數學家李冶(1192-1279年),結束了流亡生活,從山西東歸,「買田封龍山下,學徒益眾」。他潛心治學,誨人不倦。他在真定督學張德輝和著名學者元好問等人支持下,重修李昉講堂,重振封龍書院。

崔竹元說,有史料表明,白樸為元好問義子,曾被元好問送到封龍書院師從李冶。在封龍書院,白樸創作了劇本《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

白樸寫梁祝故事

白樸(1226-1306)原名恆,字仁甫。改名朴,字太素,號蘭谷。元代著名戲曲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為元曲四大作家。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後遷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出生於金朝首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父親白華,金貞祐三年(1215)進士,官至樞密院判官,是金朝著名文士。

白樸出身士大夫之家,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仲父白賁為金章宗泰和間進士,曾做過縣令,叔父早卒,卻有詩名。白家與元好問父子為世交,過從甚密。兩家子弟,常以詩文相往來,私交甚好,白樸為元好問義子。元好問和真定督學張德輝,經常到封龍書院同李冶一起游山並講學,被時人奉為"龍山三老"。白樸青少年時期曾師從李冶。

崔竹元說,《梁山伯與祝英台》原本是白樸創作的元雜劇劇目之一。元代鍾嗣成編著的《錄鬼簿》一書中收集到白樸的雜劇共計十六種,其中一個劇目叫《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書中只錄了劇目名稱並沒有劇本詳情。當時封龍書院距離南佐非常近,梁祝悽美的愛情故事在當地廣泛流傳,白樸聽到後,難免會心情激盪,很可能根據當地梁祝故事創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白樸創作《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後,曾經在真定公演,但是並沒有引起反響。中年時又將劇本帶到南方,同時也將劇本帶到了南方。在金陵公演。因各地均有書院,引起大江南北的廣泛共鳴,後劇目改名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劇本被改編成了越劇、黃梅戲等,反倒引起了眾多共鳴。在各地演出的數百年中,故事幾經加工改編,形成了現在如此完美的劇情,被傳播至全國乃至全世界,而梁祝故事的誕生地南佐和封龍書院卻被人們淡忘了,甚至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白樸走了,他創作的劇本流傳了下來,但是人們更多的是關注這個愛情故事,對這個故事的作者卻有些冷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CfoHm4BMH2_cNUge7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