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南說】這座「養在深閨人不知」的書院,最初竟然是用來養老?

2020-12-25     佛山新聞網

原標題:【紫南說】這座「養在深閨人不知」的書院,最初竟然是用來養老?

大美紫南,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在這裡,一棵榕樹、一間書院、一座祠堂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老故事。【紫南說】欄目將走進村居,走入村民,挖掘紫南人代代相傳的記憶,將紫南豐富厚重的人文風情以及別具一格的歷史建築娓娓道來,展現紫南獨特的文化魅力。第一期,讓我們走進五隱書院。

碧水環繞,河涌抱村

走進紫南沙邊村

在一棟棟拔地而起的小洋樓中

有一座古樸的建築靜靜地佇立著

厚重、深邃

似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

靜靜地向來人講述這裡悠久的歷史

它就是——五隱書院

五隱書院建於清同治年間,是村裡最具特色的古蹟之一。除大廳外,書院兩側還設有四個房間,占地面積約452平方米。

因門口壁畫署名「光緒八年西樵居士」,村民普遍更認同書院建於光緒八年這個說法。

明明是個祠堂,緣何喚作「書院」?

據說當時紫南沙邊村的五位有錢人,在外奔波一生後想回鄉頤養天年,於是便修建起了五隱書院,讓大家可以在這裡娛樂、隱逸,相互作伴。五隱書院是按照祠堂的規制建造,但由於祠堂主要用於祭祀祖先,當時五人還在世,故取名書院。「這是在世的人修建的祠堂,我們小時候一般稱它為『五隱祠』或『生祠』,經常結伴來這裡玩耍。」80多歲的潘奕煊老人回憶道。

解放後當過學堂,終於「名副其實」

時間的車輪滾滾往前,新中國成立後,曾有六七年的時間,五隱書院終於「名副其實」——書院南邊的房間充當起了臨時學堂,讓村裡一至四年級的小學生能在一起讀書識字。直到紫南村建立起小學,這裡才漸漸少了人氣。如今,曾在書院上學堂的稚嫩孩童,早已變成一個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而在這裡唱歌識字、歡樂成長的日子卻依舊留在記憶中。

由於位於村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五隱書院被用作公社辦公室、鎮政府辦公處、沙邊村生產隊隊址……一直熱鬧不止

曾被村民遺忘,活化後重放異彩

隊址搬遷之後,書院裡的柱子、木板紛紛被生產隊拆下,用於建造船隻送至廣州運貨;後為了方便在書院存儲物品,更是把書院的天井密封起來。一時間,原本富麗堂皇的書院遭到了各種破壞。五隱書院也漸漸被大家所遺忘,被荒廢,連屋頂上的鑊耳也因年久失修被腐蝕。

五隱書院修繕前 圖源:佛山文化

近年來,紫南不斷挖掘人文資源,「活化」古村,以文化人,以文興村。2016年,沙邊村小組投入數百萬元,對村裡的公祠和五隱書院進行全面修葺,五隱書院得以重放異彩。

雕樑畫棟、烏檐青瓦,屋頂彎彎的鑊耳和嶄新的雕花壁畫,歷經150多年的五隱書院一如舊時。書院前建起了健身小公園,詩意亭台與古色古香的書院相襯,共同扮靚了紫南,讓村民處處都可觸摸到紫南的歷史厚度與文化深度。

當年五人情同手足,約定一同回鄉養老。如今這五人的後代繁衍生息,分布在紫南沙邊村各處,同樣一條心,齊奮進。而五隱書院作為祠堂,則成為了沙邊村存放族譜、獎盃、錦旗的地方,傳承著沙邊村生生不息的歷史。

按照規劃,修葺後的五隱書院將被用作舉辦學童開筆禮、開辦曲藝社活動等,讓我們期待這古色古香的建築真正被盤活起來啦~

午後,老人們在書院門口三三兩兩圍坐,聽著收音機,聊聊天打打牌;小朋友在門口的公園或騎著小馬,或肆意追逐……時間仿佛在這裡變得悠長。

厚重的五隱書院

記載著紫南族系的歷史

也讓紫南精神薪火相傳

文:梁少珊

圖:佛山新聞網鄧錦壕

(來源:禪城區新媒體聯盟成員-悠然紫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0z_mnYB9j7PxaI7-8D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