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凱:李時珍,不只是「藥神」

2021-05-03     歷史研究

原標題:崔凱:李時珍,不只是「藥神」

2020年12月19日,據環球時報消息,當選2020年「香港年度歷史人物」的是,有「藥聖」之稱、著有《本草綱目》的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得票超過3萬票。

港媒報道截圖

報道稱,本次評選活動由香港國史教育中心舉辦,有超5.4萬名來自261所學校的中小學生參加,無論參與人數或學校數目均破歷屆紀錄。

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中醫藥的聖典——《本草綱目》,早在500年前就搜集記錄了很多避災防疫的有效方法。

在空氣消毒方面,燃燒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安息香等藥物可以有辟疫之效。在高溫蒸煮消毒方面,「天行疫瘟,取初病患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1]對沾染病菌的衣服進行高溫蒸煮以防止繼續傳染,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科學的方法。

在藥浴消毒方面,用白茅香、茅香、蘭草混在一起煮湯洗浴,可以辟疫氣。在藥物避疫方面,《本草綱目》「百病主治藥」部分專列瘟疫之目,彙集了大量瘟疫防治的藥方,如蒼耳為末以水服辟惡邪、桃仁與茱萸用青鹽炒過嚼服可防瘴癘、大蒜搗汁服用可治時氣溫病、以松葉細切用酒服用能辟瘟等等。

在飲水消毒方面,李時珍認為,「水為萬化之源」,水質如何對於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城市附近的溝渠水有污染,如果要取用,必須燒滾開之後再沉澱一個時辰後方能飲用。[2]

李時珍畫像

可很多人並不知道,《本草綱目》這部巨著當年的出版過程卻是困難重重。

今人有雲,大文學家王世貞是《本草綱目》的伯樂,因為他的題序,將《本草綱目》稱為「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但背後卻鮮少有人知道,其實李時珍早於10年前就曾數登王門,求序未果……

還有人說,書商胡承龍一眼識得真龍,讓《本草綱目》名垂青史。但為何《本草綱目》卻耗費了6年鏤版、印刷……

嗚呼哀哉,李時珍在客居南京等待出版的第三年去世。他沒能親眼見到耗費一生心血的作品問世,也未曾想到該書得到萬曆皇帝親筆御批,更不知道時至今日自己被國內外各界冠以「醫中之聖」「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等稱號。

歷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本草綱目》是中醫史上的巨著

「屢試棘闈未售」——功名不就改行醫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李時珍出生於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城東瓦屑壩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李言聞是一名醫生,曾在京城太醫院當過蓮幕[3]。距京城千里之外的縣城醫生,能被國家最高醫療機構選為顧問(畫外音:在今天也算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級別)。因此,李家在當地聞名遐邇。

但一開始,李時珍並沒有子承父業,而是選擇科考仕途。

在明代,科舉應試是平民百姓求得顯貴的重要途徑,為官從政是大多數讀書人當仁不讓的首選,從小痴迷讀書的李時珍也是這樣[4]。

李時珍14歲考取秀才,但卻在嘉靖十三年(1534年)、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嘉靖十九年(1540年)三次赴武昌府參加鄉試,屢試不中。

醉心仕途的李時珍認識到「醫中之妙,有如此哉!」

1537年夏季,李時珍患了一場大病,由感冒咳嗽而導致「骨蒸」(肺結核),「月余益劇,皆以為必死矣」,最後服用父親調配的一劑藥後,不到兩天竟然痊癒。歷此一劫讓李時珍認識到「醫中之妙,有如此哉!」[5]也對他今後的人生走向有著重要的影響。

1540年後,連續三次科考碰壁的李時珍決定不再應考,「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深厚的家學傳承為他提供了新的人生道路。回到家鄉,他「讀書十年,不出戶庭」,過起了博覽群書、鑽研醫術的生活[6]。從此醫術日進,醫名逐漸遠播。更重要的是,他還有一顆濟世為善的心,「千里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7]便是真實寫照。

「行年三十,力肆校讎」——國家藥典的個人擔當

行醫者必通藥典,中國古代藥典一般稱為「本草」,自成書於漢的《神農本草經》而始,歷代醫家均有增注,內容也逐漸豐富。唐代官修本草更是開闢了政府統修頒行藥典的傳統。至明代,通行於世的本草已有41種之多,基本為前朝舊作,體例不一、內容陳舊。

李時珍在行醫過程中,深感各家本草錯訛百出,誤導大眾,「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於是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重修本草。之所以說大膽,是因為自唐伊始,本草重修頒行主要由政府組織承擔,如唐高宗、宋太祖、宋仁宗、宋徽宗、宋高宗時都曾大規模編修。元明時期民間雖有相關著述,但都是側重某一方面,私人要想對系統的本草藥典重新整理、修訂完善,除非有巨大人力、財力和物力,否則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李時珍動這項大工程的心思時,大明朝上上下下的同行里,論聲望,比他大的不少,論資歷,比他老的也不少,論地位,比他高的更不少;他除了紮實的醫學功底外,能跟別人相比的直接優勢是:宏大現實的理想和堅韌持久的耐心。我想修,而且堅決要修成!沒有朝廷撥付經費,課題組研究成員都是自己家人[8],一個人獨立擔負國家工程的重任,艱難可想而知。

如不修本草,專心行醫,好好教育下一代,家中生活定會更自在。然而,理想和耐心促使他沿著一條道走到黑……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湖廣蘄州的民間醫生李時珍踏上編修本草的漫漫長路,他「漁獵群書,搜羅百氏」[9]「窮搜博採,芟煩補闕」[10],這一做就是近30年……

「願乞一言,以托不朽」——十載求得出版敲門磚

萬曆六年(1578年),《本草綱目》成稿,全書52卷,共分16部60類,標名為綱,綱列為目,總收藥物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附方11096首,插圖1109幅。

然而,課題研究成果——《本草綱目》書稿的完成,僅僅是個開始。擺在李時珍面前的最大問題是:規模如此巨大的著作,誰來出資刊印?李時珍生活的明朝,出版業空前繁榮,印刷技術也很發達,可出版業的繁榮和發達跟醫生老李沒有直接關係。一部著作在符合相應出版政策的前提下,沒有相應經費,又非流行內容,市場前景亦無把握,只能靠作者自費或化緣,否則也無可能。

出書需要錢,需要多少錢呢?

明朝的工資與出版費用對比

明代嘉靖前後,書坊刻工每頁(以500字計)的工價是銀1錢5分[11],《本草綱目》全書共190萬字,按此計算僅工匠鏤版花費就將近600兩,加上木板、紙張、墨等原材料與刷印、裝訂的費用,總計1000兩白銀左右。

此時李時珍家境如何呢?李氏一門中,兒子李建中其時正任四川蓬溪知縣,為正七品文官,品級最高,收入最多,年俸摺合銀數為58兩5錢;從李時珍經常救人而不取值的醫德來看,全家每年行醫的收入只能比此俸祿少,以李建中之俸全部獻出,也要10餘年才能湊夠1000兩的費用。顯然,自費出版行不通。

自家掏不起錢,就只能背負書稿去找伯樂相助。李時珍先在離家不遠的黃州、武昌等地,或登官衙之門謀求出書經費,或入書坊之內懇請書商助刊,卻是求告無果。

可以想像一下當時情景,無論走到哪裡,李時珍的行為獲得了肯定和稱讚:「如此著作真是難得」「先生精神可嘉」「至於刊印出版嘛,工費實在太大,敝處資財有限,您還是到別處問問吧。」前後近一年的時間,都沒有什麼結果。

在明朝,書商也不敢輕易嘗試出版社科書。

在家鄉求告無門,他決定去南京碰碰運氣。作為明朝的都城之一,那裡是當時著名的刻書中心。萬曆七年(1579年),63歲的李時珍赴南京為著作尋找出版機會,「金陵為圖書之府」,書坊林立,繁華無比,怎奈找了一年,仍沒有一家書商願意刊印這部書。

書商們的意見很一致:大家都喜歡內容精彩、圖文並茂的戲曲、小說之書,當然其中要有驚心動魄、你儂我儂的情節就會更受士民歡迎;實用書籍方面,比如科考模擬試題(最好有王狀元推薦、張學士批註、葉太史點評等標題黨)等書也大有市場。這個湖廣鄉下老頭的藥物大辭典,要市場沒市場、要名頭沒名頭,即便印刷出來也沒人買。在跑市場的過程中,有人向李時珍提示,官府資金難以爭取,唯一可行的辦法只有請當紅名人寫序推薦,這樣書商才有可能願意刊印。

最紅的名人就是被譽為文壇「後七子」領袖、大文學家王世貞,當時王「才最高,地望最顯,聲華意氣籠蓋海內」,是超級著名的文藝評論家,請他作序者極多,據後人統計,王世貞應請為他人著述所作序文多達319篇。當然,素不相識的客人在登門求序之時,豐厚的潤筆費想來也是少不了的,而一旦得到王世貞的片紙言語的詩文,這些著作便「聲價驟起」。[12]

萬曆八年(1580年)九月,李時珍從南京順江而下,直至太倉直塘的王世貞家,「願乞一言,以托不朽」。當時王醉心修道成仙,李時珍到時,恰逢老王為小自己30多歲的女老師王燾貞[13]張羅「羽化飛升」儀式。就當時實際情況來看,王世貞與李時珍的三觀差異太大,一個對道士崇拜有加追求成仙,一個對修道成仙行為極端鄙視,三觀的巨大差異讓認可與理解難以達成。

王尚書在當年文藝界是重要的流量擔當

繁忙的王世貞在客套之後也沒有表示自己是否為李撰寫序文,只是為他寫了一首詩,自雲「戲贈」,其詩曰:「李叟維肖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玄晏先生序。華陽真逸欲臨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附賢郎寫,羊角橫摶上九天。」

細究此詩,用典頗多,滿含嘲笑與勸誡,大意是:在我的仙師羽化飛升之時,李時珍來了,他拿出了《本草綱目》請我作序。當年陶弘景在快要成仙得道之時,就是因為註解本草而被耽誤了十年。我認為此類事不妨交給你的兒子去做,專心修道成仙才是正事。中國歷來就有委婉拒絕的傳統,既體現以禮待客,又能夠表達心意,此詩便是一個例證。

雖然後人大都以理想化的善意去解釋此詩,但事實卻目共睹,即老李手持一件名人書法無功而返。其實,此次李時珍求序不成於王世貞也確有難處。從他第二年王為好友胡應麟《綠蘿館詩集》所作序中可以找到答案:對於很多人的作序之請他深感為難,既不想違心稱讚,又不能讓別人滿意,於是想不再為任何人作序。[14]也許在王世貞看來,雖然有潤筆費,但我不缺那點錢,我跟你不熟,我又沒興趣讀你的書,我就有權利拒絕你。

李時珍心情想來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既然求序無門,也就不能刊印出版。那就回家對書稿繼續修訂,繼續等待……

十年後的萬曆十八年(1590年),李已經七十三歲,俗語云:「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此時的李時珍老病交加,他感到如果不再試試,在有生之年恐怕就看不到自己的著作出版了。於是他第二次找到了王世貞,大約是為李老頭所感動,王終於寫序,他在序中描述了這次會面的情景:一個身形瘦削的老頭,津津有味地介紹《本草綱目》,那樣子猶如「北斗以南一人」。繼而,王又記錄了李時珍自述式概要。在「開卷細玩」之後,王世貞的態度與十年前大不相同,感嘆此書不能僅以醫書視之,而是「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錄,臣民之重寶」,並且對李本人又稱讚有加:「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序成之當年,王世貞即去世。

「書留覽,禮部知道」——死後追封六品太醫院判

有王尚書的題序,金陵書商胡承龍決定冒險一試,他判斷銷售應該不成問題,但銷量卻沒有把握。歷史給老胡開了個玩笑,當時的他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一輩子刻了那麼多書,錢也賺了不少,真正讓自己名垂青史的竟然是這部當初幾乎無人問津的《本草綱目》。

刻版、印刷需要一個過程,作為以追求利潤為首要目的的老闆,胡承龍當然不可能讓工匠為沒有盈利把握的《本草綱目》投入太多時間精力。在當時,刻印一部同樣內容的書正常需要多長時間呢?嘉靖二年(1523年),山東官衙曾刻印《政類本草》,連刻版加印刷,用了一年時間。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江西巡撫夏良心重刊《本草綱目》,鏤版加印刷用時6個月(「蓋六閱月而功竣」);崇禎十三年(1640年),杭州書商錢蔚起重刊《本草綱目》,前後用時8個月(「庀鳩經八月而成」)。

三年之後的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書還在鏤版之中,客居南京等待出書的李時珍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終究沒有看到自己的著作出版印刷。李去世後又三年,《本草綱目》刷印成書,從鏤刻版面到印刷成書共費六年之久,非作者修改問題,乃是書商問題,費時近30年之力寫就,期間三易其稿,並且在後來的十年中又不斷修訂完善,年老多病的作者只會希望將書儘快刊印,決不會再找出版商的麻煩。由此,出版艱難可見一斑。六年的時間,如果資金充裕且又條件具備的話,十部同樣的書都刻印好了。

臨終前的李時珍會想什麼?以其著書態度而言,他應該想到的是書版鏤刻萬不可再出差錯,想到要給朝廷獻書以期引起重視,甚至想到書流通後眾生不再受前人謬誤之苦。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十一月,李時珍次子湖廣黃州府儒學生員李建元赴京將刊印好的58套《本草綱目》和父親李時珍的遺表獻給朝廷,因為在此兩年前的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朝廷修國史撰方伎傳時,曾下令訪求天下遺書。李建中在奏疏中說:「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意思是等到書剛刻成時,父親就突然去世了。這無疑是寬慰的話,否則也不會等書刻好三年後才進獻。如果說李時珍在遺表中充滿對朝廷的期盼,李建元的奏疏體現出了更多的百感交集,書成稿十六年後才面世,十六年中一次次碰壁被拒絕,終成正果,「父有遺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遺書,而子不獻,何以應朝命?」在李時珍父子看來,「治身以治天下,書當與日月爭光,壽國以壽萬民」[15]此次上書為的就是獲得國家認可並討得一個說法。十一月十八日,長期不理朝政的萬曆皇帝在李建元奏疏上批道:「書留覽,禮部知道,欽此。」[16]

皇帝御批「書留覽,禮部知道」讓此書成為經典

皇帝讓禮部知道的結果之一就是頒布封贈,朝廷追贈李時珍太醫院判(正六品虛銜),相當於今天廳局級幹部。此前,李氏在世時已有兩個頭銜,一是因醫術精湛而被楚王府推薦為楚府奉祠正一職(正八品),二是因長子李建中居官而獲敕封的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正七品虛銜)。青年的李時珍通過科舉沒有實現功名顯達,卻因為自己的一部著作在身後獲得了朝廷的正六品封贈;老年的李時珍為《本草綱目》出版奔走十餘年,去世時都沒有看到刷印成書,身後這部著作卻被人爭相出版,蜚聲海外而名垂青史。這些,恐怕都是他當年不敢想也不會想到的。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東方醫學巨典風靡世界

在南京由胡承龍刻印而成的《本草綱目》是該書祖本,又稱金陵初刻本,因刻印水平和資金問題,刻印不甚細緻,印量也不多,但無論刻印質量如何,該版本都最大程度地體現了李時珍著作的原始面貌。流傳至今的金陵本目前國內外所見只有八部(公藏七部、私藏一部)。

金陵本問世之後,《本草綱目》又在明代得以先後重刻四次,至明崇禎年間,最初無人願刻印的冷門書已經成為「海內傳之」「流傳斯廣」且為時人所重的熱門書。入清以後,該書更是被公私各家反覆重刻印行,截至1912年,《本草綱目》版本已達61種之多。截至目前,該書的國內中文版本已有100餘種。李時珍也被各界冠以「醫中之聖」「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等稱號。

不僅如此,《本草綱目》在國際上更是備受推崇,18世紀傳至歐洲,1735年被首次節譯於法文版的《中華帝國全志》第三卷中。此後,英、德、俄、拉丁文等版本相繼出現,引起歐洲學者的極大研究興趣。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1859年所著的《物種起源》一書中前後十餘次引用《本草綱目》內容,稱之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十九世紀末的俄國醫學家貝勒稱讚《本草綱目》為中國本草學名著,「李氏不愧為中國自然科學界卓越古今的作家。」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稱《本草綱目》是中國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其作者李時珍則是「中國博物學家中的無冕之王」,並將其與伽利略、維薩里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巨人相併列。

這些,如果李時珍地下有知,他會無比欣慰吧!

[1] 《本草綱目》卷三十八,服器部,病患衣。

[2] 《本草綱目》卷五,水部,「然則水之性味,尤慎疾衛生者之所當潛心也。……其城市近溝渠污水雜入者成鹼,用須滾煎,停一時,候鹼澄乃用之,否則氣味俱惡。」

[3] 李時珍兄弟為父親李言聞所立墓碑:「先考太醫院蓮幕李公月池」

[4] 明·王世貞《本草綱目》序中錄李時珍自述:「時珍,荊楚鄙人也,幼多贏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

[5] 《本草綱目》李時珍自述:「予年二十時,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發熱,膚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許,暑月煩渴,寢食幾廢,六脈浮洪。……月余益劇,皆以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東垣治肺熱如火燎,……宜一味黃芩湯,……並按方用片芩一兩,水兩鍾,煎一鍾,頓服。次日身熱盡退,而痰嗽皆愈。……醫方之妙,有如此哉!」

[6] 清·顧景星《白茅堂集》李時珍傳:「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窺。善醫,即以醫自居。」

[7] 清光緒十年《蘄州志》卷十一,儒林,李時珍傳

[8] 據《本草綱目》祖本金陵本題刻:李時珍編輯,男李建中、李建元校正,男李建方、李建木重訂,孫李樹宗、李樹聲、李樹勛次卷,孫李樹本楷書,男李建中輯圖、李建元繪圖,孫李樹宗校。

[9] 明·王世貞《本草綱目》序

[10]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傳一百八十七,李時珍傳。

[11]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

[12]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傳一百七十五,王世貞傳,「片言褒賞,聲價驟起」。

[13] 時年王世貞五十五歲,王燾貞二十三歲,燾貞名桂,為翰林王錫爵次女,自幼喜修道,恰於李時珍拜見王世貞時「羽化飛升」(去世)。

[14] 明·王世貞《胡元瑞綠蘿館詩集序》:「余之不能工為佞,不能使人人極意以為艱,而思謝去之,幾且焚筆研。」

[15] 明·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

[16] 《明實錄》卷二百七十一

本文由「文旅中國」客戶端獨家報道

漫畫創作:黃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uxZN3kBDlXMa8eqL1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