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際寧:「大和寧國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五十一、五十二

2021-05-10     歷史研究

原標題:李際寧:「大和寧國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第五十一、五十二

中國自唐宋以降,雕版印刷術逐漸廣泛應用,中國的典籍史進入刻本時代。原本已經使用千年的寫本書籍,其傳統製作制度、習慣、工藝、技術等,到宋代以後被逐漸丟棄、被淡忘、被遺忘,以致宋以後人往往對此前書籍產生了許多錯誤認識。這種誤解,到清代似乎更甚。比如,成書於乾隆五十八年的《秘殿珠林續編》,第六部分為「唐人書金粟山大藏經」,著錄了14件「金粟山大藏經」。問題就出在這個「唐人書」三字。現在,凡稍有古籍常識者都知到,「金粟山大藏經」是北宋之物。不僅如此,與「金粟山大藏」幾乎同時期的多部南方寫本大藏,比如「崑山縣景德寺大藏」、「海鹽縣法喜寺大藏」、「華亭縣敕賜海惠院轉輪大藏」等,其聲譽也早已如雷貫耳,不會誤識為唐人書。

後人誤宋寫為唐書,是因為後代已經不知道唐人的書寫風格、造紙工藝、潢書制度,分不清宋人與唐人書寫風格的區別,誤宋為唐,出錯也就難免了。

但是,《秘殿珠林續編》第六還記錄了一種更神秘的寫本,稱「大和寧國藏」,了解者更少。《秘殿珠林續編》著錄如下:

甲六

宋人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

[本幅]金粟箋本。縱九寸,橫二丈八尺四寸五分,楷書「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等新譯,經文不錄。卷首標題:平,十五紙。大和寧國藏。無名款。八璽全。

甲七

宋人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

[本幅]金粟箋本。縱九寸,橫二丈九尺二寸,楷書「華嚴世界品第五之三」,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等新譯,經文不錄。卷首標題:平,一十三紙。大和寧國藏。無名款。八璽全。

甲八

宋人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七

[本幅]金粟箋本。縱九寸,橫二丈六尺六寸,楷書「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經文不錄。卷首標題:育,一十七紙。太和寧國藏。無名款。八璽全。

「大和寧國藏」是什麼?一直以來,由於實物罕見流傳,史料亦乏記載,學術界對該藏所之極少。甚至,連「大和寧國藏」這幾個字的含義,至今也沒有定論。此次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上拍此冊「大和寧國藏」,或許可以為學術界和收藏界提供一件很好的文物實例。該件詳細情況如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卷

唐釋實叉難陀譯

大和寧國藏

存兩卷:五十一、五十二

本件卷五十一、五十二,兩卷合一冊,千字文「首」字號。原為獨立的兩件捲軸,其外觀樣式已不知道。現在可以觀察到的是,滾動條已經割裱為冊葉,兩卷合裝成一冊,兩卷各有十七紙,每紙27行,行17字,朱絲欄。每紙上邊墨書「五十一卷第×(紙)」、「五十二卷第×(紙)」字樣。每葉12行,框高23.1厘米,紙高28.4厘米,全冊首尾護以木質夾板。該件紙色浮白,有虎皮宣斑紋。該卷的裝幀樣式雖然已經改變,但其原始狀態,或許可以通過下面的數據,得以恢復。

首題:首十七紙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大和寧國藏

尾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

大和寧國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一首及尾

第01紙:47.3厘米,25行;第02紙:51.0厘米,27行;第03紙:51.4厘米,27行;第04紙:51.0厘米,27行;第05紙:51.7厘米,27行;第06紙:50.7厘米,27行;第07紙:51.0厘米,27行;第08紙:50.6厘米,27行;第09紙:51.3厘米,27行;第10紙:51.3厘米,27行;第11紙:51.3厘米,27行;第12紙:51.3厘米,27行;第13紙:51.3厘米,27行;第14紙:51.3厘米,27行;第15紙:51.0厘米,27行;第16紙:51.4厘米,27行;第17紙:26.3厘米,13行;

(註:第15紙佚,目前27行經文為後代補抄。)

首題:首十七紙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大和寧國藏

尾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二

大和寧國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十二首及尾

第01紙:47.4厘米,25行;第02紙:51.0厘米,27行;第03紙:51.0厘米,27行;第04紙:51.0厘米,27行;第05紙:51.5厘米,27行;第06紙:50.0厘米,27行;第07紙:51.0厘米,27行;第08紙:51.0厘米,27行;第09紙:49.0厘米,14行;第10紙:00.0厘米,00行;第11紙:13.3厘米,07行;第12紙:51.0厘米,27行;第13紙:51.0厘米,27行;第14紙:51.0厘米,27行;第15紙:51.0厘米,27行;第16紙:51.0厘米,27行;第17紙:45.3厘米,22行;

(註:其中第9至第11紙間48行經文缺,相當於CBETA所錄《大正藏》本卷第0276頁B欄第01行至第0276頁C欄第20行。)

前文揭示的《秘殿珠林續編》第六著錄之「甲六」號,目前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子部釋家類著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唐釋實叉難陀譯宋寫大和寧國藏本一卷存一卷:五

此件又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一批)》收錄,編號00858號。

此封面題簽「清內府鑑藏宋人寫經,上上品」,卷端護首鈐璽:「乾隆御覽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經文前依次鈐:「乾清宮鑑藏寶」(干、鑒兩字殘)、「珠林(按:所殘損者當為「重訂」二字)」、「秘殿新編」、「秘殿珠林」。卷尾鈐「宜子孫」、「三希堂精鑒璽」、「乾隆鑑賞」。

國家圖書館藏大和寧國藏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五首尾

本件初為捲軸裝,後曾割斷改裝為半葉12行對摺形式的冊頁,之後,再改裝回捲軸式。改回捲軸時,各紙經過拆卸重裝並托裱,故紙縫間經文筆劃有錯位,裝裱者有詮字。卷尾存朱紅琉璃軸頭。通捲紙色浮白,有虎皮宣斑紋。

卷端首題「平,十五紙」,次行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大和寧國藏」;再次行,品題「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下,題「于闐…陁等…」。尾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存16紙,總長729.1厘米,387行。朱絲欄,上下單邊。

第01紙:47.0厘米,25行;第02紙:51.0厘米,27行;第03紙:50.7厘米,27行;第04紙:50.5厘米,27行;第05紙:50.5厘米,27行;第06紙:50.7厘米,27行;第07紙:51.0厘米,27行;第08紙:50.5厘米;27行;第09紙:50.7厘米,27行;第10紙:50.7厘米,27行;第11紙:50.8厘米;27行;第2紙:50.7厘米,27行;第13紙:50.6厘米,27行;第14紙:44.6厘米;24行;第15紙:20.8厘米,11行;第16紙:08.3厘米,03行;

目前發現並著錄的幾件「大和寧國藏」,都是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本《華嚴經》。

華嚴部屬經典,漢譯本較多。其中有三個重要譯本:東晉有北天竺國僧人佛馱跋陁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晉譯華嚴」、「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是《華嚴經》第一部譯本,初為五十卷,後改為六十卷。武則天時期,于闐僧人實叉難陀譯出《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被稱為「新譯華嚴」、或「唐譯華嚴」,又稱「八十華嚴」、「大華嚴經」。唐貞元年間又有罽賓僧人般若譯《華嚴經》四十卷本傳世。

關於八十卷本《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譯者實叉難陀(652—710),其身世和譯經情況,史籍介紹頗簡,主要見於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二和武則天制《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

《宋高僧傳》卷二稱其:「蔥嶺北于闐人(今新疆和田地區)也。智度恢曠,風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異學。」此時武則天「明揚佛日,崇重大乘」。認為《華嚴經》舊本「未備」,所缺甚多,聽說于闐有梵文本,遂發使求訪並延請翻譯人員。實叉難陀於證聖元年(695)到東都洛陽,住持翻譯此經。南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及從印度歸國的義凈協助其翻譯。聖歷二年(699),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譯成,武則天親撰《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序》,置於經首。長安四年(704),實叉難陀以「母氏衰老,思歸慰覲」,回歸於闐。中宗景龍二年(708)再達度來華,得到隆重迎接,敕於長安大薦福寺安置。睿宗景雲元年(710)十月十二日去世,春秋五十九歲。詔「依外國法」火化,後代史籍記載,傳說「薪盡火滅,其舌猶存」,蓋贊其譯經功德。其「餘骸及斯靈舌」還歸於闐安葬,起塔供養,號「華嚴三藏塔」。實叉難陀所譯八十卷本《華嚴經》,後世流傳極廣,歷代大藏經收錄,歷代經錄收錄。

「大和寧國藏」給學術界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這部藏經,是傳統意義上的完整的佛教大藏經嗎?它產生於什麼時代、什麼地區、哪個寺院?一切一切,凡與這部藏經有關的問題,還都是「謎」。

我們或可以從以下一些方面考察這三卷「大和寧國藏」。

首先,字體。字體具有時代烙印,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書寫風格和習慣,這是考察寫本文獻的重要方面。上述三卷「大和寧國藏」,字體與現在已知幾種宋代寫本大藏經風格相似,比如「卷」、「所」、「微」、「剎」等字的寫法,無不具有宋人寫經的風格。

但是,也有幾個字的寫法頗有不同,比如「廣」、「數」、「鼓」等字,又具有強烈的個性風格。

卷中「廣」、「數」、「鼓」、「卷」、「所」、「剎」等字局部放大圖

這樣一種寫經,既有北宋寫本大藏的風格,又有不同於北宋的鮮明特色,的確給我們判斷該藏的時代和地區屬性帶來諸多疑惑。

其次,紙張。與字體屬性同理,紙張也是考察紙本文獻的重要因素。宋寫大藏經用紙,清人張燕昌《藏經紙說》有詳細論述。收藏界通常將宋代寫本藏經用紙,稱為「藏經箋」,蓋因其蠟摩光瑩、堅韌細膩,而受文人士子追捧。此「大和寧國藏」紙張頗類宋代藏經用紙,虎皮宣紙面,光滑而堅韌,的確有宋代藏經箋紙的特點。唯一遺憾的是,目前我之所見三卷,都已經被一再改裝、被托裱,甚至被詮字,紙張信息、外觀風貌已經大為改變,為正確判斷其特點和時代,增加了難度。

又次,版式。三卷「大和寧國藏」的版式大小、行款、邊欄界行的畫法,以及卷首的大藏名稱、千字文帙號、用紙數量的寫法,基本相同,也與通常所見幾種宋寫本藏經相同。

所微有差異的是,國圖本在經名次行品題「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五」下,有譯者「于闐…陁等…」,這應該是譯者「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陁譯」幾字,而嘉德即將上拍者,未見譯者。何以如此,或可以留待後續研究。

再次,這三卷「大和寧國藏」是一部完整大藏經的零卷嗎?何以保留下來的幾卷,都是八十《華嚴經》呢?筆者曾經認真觀察過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卷五,該經卷背確有紅色印記透出,從正面看去,隱隱約約,因為經過托裱,卷背紙張可能已經被揭過,印文和印行已經不能分辨。但是,紙背有朱紅印章還是可以確定的。此次嘉德上拍品,也有紅色印痕映過紙背。以宋代寫本大藏的慣例看來,這或許應該是某種大藏的印記。

複次,經文。「大和寧國藏」本八十卷本《華嚴經》卷五十一、五十二之起訖,與《大正藏》本同。以「大和寧國藏」與CBETA所錄《大正藏》同卷校勘,得到一些有意思的問題。

比如:「大和寧國藏」之「頗梨」一詞,《大正藏》底本是《高麗藏》,作「玻瓈」;《大正藏》校勘本《思溪藏》、《普寧藏》、《嘉興藏》作「頗梨」;另外,《趙城金藏》亦作「頗梨」。

比如:「大和寧國藏」之「無量光明龍王、連澍不斷龍王、大勝龍王」一句之「澍」字,《大正藏》底本《高麗藏》作「霔」,《大正藏》校勘本《思溪藏》、《普寧藏》、《嘉興藏》、《宮內廳崇寧藏》、《聖語藏》本皆作「澍」;另外,《趙城金藏》亦作「澍」。

本來,《趙城金藏》和《高麗藏》,都是《開寶藏》的覆刻藏,其用字應該相同。但是,目前存於海印寺的《續雕高麗藏》在定版的時候,曾以《遼藏》(契丹藏)校勘。此件「大和寧國藏」經文用字與《高麗藏》有異,或許緣於此因。至於說「大和寧國藏」的底本,到底是南方系統還是北方系統,目前尚缺乏數據,只能留待將來研究了。

最後,帙號。帙號是判斷一部大藏系統的重要標誌。中國漢文佛教大藏經三個系統中的八十卷本《華嚴經》,所用帙號各不相同。比如:代表中原系統的《金藏》、《麗藏》,用「垂拱平章愛育黎首」八字,南方系統《崇寧藏》及其下幾種大藏,皆用「拱平章愛育黎首臣」,代表北方系統的遼藏(以應縣木塔寺所出「大字本」和豐潤所出「小字本」),皆用「平章愛育黎首臣伏」。「大和寧國藏」帙號與《遼藏》相同,頗耐人尋味,似乎又預示著其與北方系統大藏的密切關係。

「大和寧國藏」幾字,核心是如何解釋「和寧」一詞。「和寧」為詞由來已久。《漢書》卷三十六已有「四海之內,靡不和寧」之語。唐有和林舞,宋有和寧門,「和寧」成為「上下親和」、「國安而君寧」的治國之道。

目前,從這三卷「大和寧國藏」本身透露出來的信息,似乎都不足以解決籠罩在這些經卷上的謎團。也許,最終解決這些疑問,還要到產生這部大藏經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去尋找。筆者以為,與此有關聯者,似有下述兩端:

其一,是否與哈拉和林有關?

蒙古帝國初期的首都,自成吉思汗到蒙哥,皆以位於今蒙古國後杭愛省杭愛山南麓,額爾渾河上游右岸的額爾德尼召附近的哈拉和林為統治中心。忽必烈建立元朝並遷都大都(今北京)後,在哈拉和林設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朱思本著《貞一齋稿·和寧釋》:「和寧即哈刺禾林,乃聖武始都之地,今嶺北行省治所,常以勛舊重臣為之,外則諸王星布棋列,於以藩朔方,控制西域,實一巨鎮雲。」皇慶元年(1312年),元朝政府將「和林行中書省」改為「嶺北行中書省」,並改「和林路」為「和寧路」。明初,哈拉和林為北元首都,後被消滅。

哈拉和林遠在漠北,其文化、宗教和典籍文獻的書寫習慣與條件,是否具備製作「大和寧國藏」,恐怕有很大疑問。

其二,是否與朝鮮太祖李成桂有關?

1392年7月,高麗大將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立國之初,便確立對明事大的國策。《朝鮮王朝實錄·太祖實錄》卷三記載,是年十一月,遣藝文館學士韓尚質至明朝上表:「臣竊思惟,有國立號誠非小臣所敢擅便。謹將『朝鮮』、『和寧』等號聞達天聰,伏望取自聖裁。」朱元璋答覆:「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在李成桂給出的兩個名號之間,朱元璋欽定了「朝鮮」。「朝鮮」是殷商箕子所立古國名,「和寧」則是李成桂出生之地。朱元璋的「圈定」,帶有特別的紀念意義,「和寧」之名從此廢止。

朝鮮與中原相近,半島也有「華嚴經」信仰的風氣。惟其經捲紙張、字體等特徵於宋寫本藏經太過相似,而「和寧」也罷,「朝鮮」也罷,都距北宋已遠,到底應該斷為宋寫,還是他者,筆者學識淺陋,不敢遽下判斷。

遙想明清人誤宋為唐,蓋因其與書寫有關的工藝、方法、習俗久已變異,後人不識。而中國歷史,更源遠流長,政權相易,文化更迭,歷史上的未解之謎眾多。今所述「大和寧國藏」,乃滄海一粟。歷史研究不能假設。時至今日,筆者所掌握的材料不足,尚不足以證明這部「大和寧國藏」的版本時代和地區。故此,我本人傾向性地認為,在沒有更充分的證明材料之前,還是應該遵循前代的習慣,將該藏的時代,著錄為「宋代寫本」為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CG2UnkBrsvY2_Uunjv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