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個稅清算,有人退稅2萬,有人補稅7500,差別咋這麼大?

2021-03-04   大白讀保

原標題:2020年個稅清算,有人退稅2萬,有人補稅7500,差別咋這麼大?

2020年個稅退稅開始了(從2021年3月1日持續到2021年6月30日)。

已經有朋友操作成功:

有人退稅2萬

有人補稅7500

大白看了下,操作跟去年沒啥變化,除了2點,就偷個懶,把去年的文章重發(在知乎收穫2萬贊藏,連稅務局工作人員都大讚專業,照著大白的指南去操作退稅准沒錯)。

進入正文前,先揭秘我提到要注意的2點以及回答1個問題。

1.想年終獎單獨計稅的朋友務必注意

今年個稅申報頁面沒有提醒有「獎金」存在,需要我們找到「工資薪金」這欄,點進去找到「獎金」;

找到後,你可以選擇「併入綜合所得」計稅,也可以選擇「單獨」計稅;大白推薦單獨計稅,要交的稅會少一點(後面有詳細解釋)。

2.2019年沒做個稅申報的可以補申報

這個大白跟稅務局確認了,如果2019年忘了申報個稅,今年可以補。

你選個稅申報年度時,會出現2020年和2019年;可以先申報2019年的,再申報2020年的。

用戶答疑:什麼保險能抵扣個稅?

只有稅優健康險、稅延養老險以及公司有給交年金,才能抵扣個稅(後面有詳細解釋)。

普通的重疾險、壽險、醫療險、意外險和養老保險都不能抵扣個稅哈。

下面送上退稅實操乾貨,目錄大白也列出來了,大家可以挑感興趣的看。

  • 個稅為啥要自己操作了?
  • 如何退稅?
  • 不僅沒退稅,反而得補稅,咋回事?
  • 如何能少交點稅?
  • 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01

個稅申報,為啥要自己操作?

退稅,顧名思義,就是你稅交多了,國家得還給你。

有朋友忍不住吐槽:不交稅才好呢,誰會多交稅呀?

其實,也不是他們想多交,而是交個稅的方式變了。

以前交稅,主要由公司幫我們交,到發工資時,先扣社保、公積金,再扣稅,最後到我們手裡的,就是稅後收入。

而國外,比如美國,是由個人自己申報、自己交稅。

去年,咱們國家搞了個「個稅改革」,把國外這套經驗搬過來了。

從2020年3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

如果你沒選「單位申報」,你就得自己申報個稅。

別問大白,不申報行不行。

個稅關乎我們的錢包,積極點,總沒錯的~

往嚴重了說,偷稅漏稅屬於刑事犯罪,范冰冰、劉曉慶都是前車之鑑。

所以,大家千萬別不當一回事。

02

退稅從哪來?

那退稅具體個啥情況?

這跟扣稅方式有關係。

現在扣稅,是預扣預繳。

即每月一扣,或有收入就扣。

每次扣多少?

根據5000起征額來計算。

比如你工資才3000塊,沒資格繳稅,不扣。

要是工資8000塊,那扣90塊的稅。

看起來,把每月扣的稅加起來,就是一年要交的稅,我們姑且叫它「總稅1」。

但實際操作,沒這麼簡單粗暴。

因為稅務部門在第二年的3月1日-6月30日,會根據我們的年度匯總收入,再算一遍我們該交的稅,姑且叫它「總稅2」。

總稅2有個計算公式,很複雜。

簡化一下,就=(全年收入-60000年度免徵額-其他免稅收入)*稅率-速算扣除數。

記不住也沒關係,稅務部門會幫你算好。

那去哪裡看這兩個數呢?

很簡單,下一個「個人所得稅」APP。

用手機、身份證註冊。

註冊後再登陸,綁定銀行卡。

然後,找到「首頁-常用業務-綜合所得年度彙算」:

按提示操作,就能看到總稅1(即「已繳稅額」)和總稅2(即「應納稅額」)。

總稅1和總稅2的關係,分三種。

第一種:總稅2=總稅1,不退不補

說明你已經交的稅,就是你該交的。

大白問了一圈,不少朋友就這情況。

這說明啥?

說明我這些朋友,就在一家公司上班,只有一份收入。

工薪族的朋友,不信,你可以打開APP看看是不是這樣。

第二種:總稅1>總稅2

說明稅交多了,要退稅。

你們肯定想知道:哪類人會多交稅呢?

一是低收入的。

個稅月免徵額是5000,對應著年免徵額是6萬塊。

而前面說了,扣稅是每月先扣一個數,年底再算總帳。

就可能出現,按月算,要交稅;但按年算,又不用交稅的情況。

舉個栗子。

小明,1月年終獎加工資,一共發了8000塊,後面11個月則照常領工資,每月3000塊。

按5000的個稅起征點算,小明1月得交90塊的稅。

但,一算年收入,小明才41000塊。

比個稅年度6萬塊的免徵額還低。

那他其實不用交稅。

已經交的90塊,稅務局就得還給他。

退稅常見的第二類:是有多個收入的斜槓青年。

去年個稅改革,一大變化——

把稿酬、勞務酬勞、特許權使用費,和工資收入合併計稅了。

而稿酬、勞務報酬等,800塊就要交稅,按20%的比例交。

和工資收入合併計稅後,變成5000塊起交,已經能省點稅。

要是對應的稅率再低於20%,那更能少交不少。

就會產生退稅。

所以,有兼職收入的朋友,比如學生黨,別怪大白沒提醒你,趕緊看看你能拿個多大的退稅紅包。

03

沒退稅反倒要補稅,咋回事?

前面說的都是退稅。

那為啥有朋友要補稅呢?

補稅,就對應了總稅1和總稅2的第三種關係。

總稅1<總稅2。

即你已經交的稅,比你實際要交的稅少。自然得補上。

補稅,一般也發生在有多份收入的朋友身上。

但跟前面說的「多份收入,退稅」恰恰相反。

它問題出在,不同收入渠道,分別報稅後:

1)5000塊免徵額重複扣

2)採用了更低的稅率

而稅收部門,將你的年度收入匯總清算時,只扣1次免徵額,且可能用一個更高的稅率。

大白還是舉栗說明。

小明當月換工作。

到下個月時,他拿到了兩份收入。

前公司的,現公司的。

假設都是30000塊。

要是兩家公司分別報稅,即(30000-5000)*3%,就都扣走750塊的稅。

但對於稅務部門,小明當月的實際收入是60000塊。

那他該交的稅=(60000-5000)*10%-2520(速算扣除數)=2980。

看到沒,原來的報稅,少交了差不多一半。

那小明自然得補呀~

04

能不能合法地少交稅?

退稅開心。

補稅,等於把吃進去的肉,再吐出來,心疼呀。

那有沒有辦法能合理合法地少交稅呢?

有。

做慈善這種高大上的,大白就不說了。

普通人能利用上的,主要是「專項附加扣除」。

說白了,就是6種指定的花銷,可以用來抵扣個稅。

1.孩子上學

有一個孩子在上學,不管是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還是博士。

那每個月有1000塊不用交稅。

兩個孩子,就是2000塊。

2.自己上學或考證

學歷教育,比如自考成人本科,每個月400塊不用交稅;

如果是職業考試,比如讀個MBA,證書下來那一年,3600塊可以免稅;

3.首套房貸

每個月1000塊,不用交稅;

最多免240個月。

要是結婚了,家裡有2套房,也只能拿一套出來免稅。

4.房租

每個月800、1100、或1500塊,具體免多少,看你的城市。

不過,要是申請了房貸免除,即使你真在租房,也不能再申請房租免除。

5.贍養老人

父母年紀得在60歲以上。

每月最多2000塊。

不是獨生子女,就得和兄弟姐妹一起分攤這2000。

6.大病治療費

醫保報銷後,你自己出的錢,超過1萬5。

可以申請免交個稅,每年最多8萬塊。

你自己的不夠,可以把配偶、子女的也加進來。

……

注意哦,以上大白說的都是稅前扣除。

比如2000塊,不是說你直接少交2000塊的稅,而是說有2000塊不用交稅了。

至於具體少交多少,就看你有幾項滿足了。

像大白,雖然只申請了一個房貸免除。

還是省了不少稅。

而一些原本要補稅的朋友。

經我提醒後,把教育扣除、房貸扣除、贍養老人扣除、商業保險扣除等加上後。

要交的稅也立馬少了很多。

有的甚至由負轉正,可以去退稅了。

既然說到了商業保險扣除。

那大白再多說幾句:

普通的保險是不能申請抵稅的。

得是稅優健康險、稅延養老險才行。

稅優健康險大白寫過,不太好買。

而稅延養老險就更難買了,目前只在三個地方試點。

年金也可免交個稅。

但這裡的年金也不是商業保險里的年金險,說的是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屬於公司福利,給員工補充養老用的。

國外比較多,國內很少有公司有。

所以,保險、年金基本指望不上。

想少交稅,還是從「專項附加扣除」去多動動腦筋。

比如房租啦(房東不配合,只要你有合同,可以自己填上去)。

比如免稅分配啦,

是由一個人申請100%,還是兩個人各申請50%(像有兩個孩子的;婚前各有一套房的)。

不妨在個稅APP上多測試下,說不定有驚喜哦~

要是你年終獎高,那大白再教一個法子。

如果年終獎你可以自己申報。

那大白建議,不要選「全部併入綜合所得計稅」。

而是選「單獨計稅」。

你去測測看,一定會有意外之喜。

05

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最後,針對這次個稅申報,大白再提幾個醒:

1.這次退稅,個體戶不包括,請自動忽略;

2.退稅可以不操作,反正損失的是你自個的錢,就當給國家做貢獻了。

但如果要補稅的,一定要補(400塊以下,依據政策,可以不補)。

且一定要在6月30日前補齊。

否則不僅要交滯納金(每日萬分之五);

還會上徵信,影響你貸款買房買車;

再嚴重點,算刑事犯罪。

總之,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呀。

別想逃,也逃不過(補稅不補,稅務部門可能直接從你收入里扣,一點不客氣~)。

3.操作時,注意檢查下你的收入對不對

有公司可能盜用了你的信息,來做假帳(尤其是學生朋友)。

但稅卻是你出。

那也別客氣,APP直接舉報。

4.目前有些收入是沒統計的

比如房租、股票、股息、分紅、境外收入……

當然了,你想交稅,你可以自己填上去~

最後,大白給大家送上一份人民日報的解讀,要是看不懂,就結合大白的分析,多看幾遍。

今天這篇大家也可以收藏著。

以後每年的3月-6月,都用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