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堂案例:40歲男子便血被確診腸癌,醫生提醒:當心錯把腸癌當痔瘡,會要命

2020-07-30     武漢國醫堂胃腸醫院

原標題:國醫堂案例:40歲男子便血被確診腸癌,醫生提醒:當心錯把腸癌當痔瘡,會要命

40歲的劉先生,患上「痔瘡」有2年多了。

據他介紹,自己隔三差五就大便出血,一直以為是痔瘡。所以,每當便血的時候,劉先生就會到當地小診所開一些治療痔瘡的藥,槐角丸、痔瘡膏藥等中藥西藥,都用過,吃了以後也有一定作用。

直到今年7月初,他發現自己的「痔瘡」嚴重了,先是一天排便十多次,大便形狀也開始不規則。慢慢的,每次排便幾乎都伴隨著大量血水。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劉先生才來到我院肛腸專科做進一步確診。

肛腸科主任周貴金醫生,先給劉先生做了指診,隨後便提出讓劉先生做進一步的腸鏡檢查。

不出所料,腸鏡檢查顯示,劉先生的乙狀結腸與直腸的交界處,有一環粥樣病灶。

這哪裡是劉先生口中的痔瘡,分明是進展期直腸癌!周主任立即為其安排轉院到腫瘤醫院進行手術。周主任說:每年都能遇上好多例直腸癌患者,錯把癌症當痔瘡,於是便錯過了治療直腸癌的最佳時期。

那麼,痔瘡和腸癌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痔瘡與直腸癌,傻傻分不清?

正如周主任所說,很患者出現肛門出血的時候,會認為是痔瘡,於是就按照痔瘡來對待自己的病症,等到發現不對勁的時候,很可能就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了。

那麼痔瘡與直腸癌,從症狀表現上看,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便血症狀不同

痔瘡顏色呈鮮紅色,出血再厲害,也是鮮紅色。痔瘡便血多是在大便排出後,再滴落下來,所以,血液和糞便不會混合。

而直腸癌,便血顏色呈暗紅色,通常混合黏液、濃液和血液一起排出來,與大便相混。

2、排便次數不同

痔瘡患者的排便次數,與正常人排便相同,規律。

直腸癌患者,排便習慣發生改變,表現為排便次數明顯增多,或者出現便秘,甚至會呈現便秘和腹瀉交替的症狀。

3、大便形狀改變

直腸癌患者的大便形狀會發生改變,常見的就是變細、變扁,或者帶曹溝。

4、腹部症狀

直腸癌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等不適感,與之伴隨的是食慾減退,體重下降。腹部或者肛門部位,會出現腫塊等。

作為患者,當出現便血,或者排便異常的時候,不要隨便定義這種症狀,畢竟我們不是專業人士。

所以,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人做。

周主任所說:「當出現便血,或排便異常的時候,建議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醫生會通過指診或者直腸鏡檢查等,確認患者症狀病因。

直腸癌常見檢查方式

1、肛門指診

指診,就是通過手指觸及直腸四周粘膜來判斷病症,屬於常規篩查直腸癌的方法。

周主任介紹,80%的直腸癌發生在直腸中下段,而肛門指診能發現80%以上的直腸癌。

2、腸鏡檢查

肛門指診,因為手指長度有限,無法深入直腸上端,所以,對於中上段檢查不到的病例,需要通過腸鏡進行深入篩查,它是用纖維鏡進入腸道內來顯示腫瘤位置,對判斷腫瘤大小、性質等基本情況有準確依據。

所以,當高度懷疑是直腸癌的時候,應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此外,腸鏡檢查也能夠進行組織病理活檢,這也是檢查腸癌最重要的手段。

而腸鏡檢查,也是發現大腸早癌的最有效的檢查方法。

最後周主任建議,40歲以上人群,無論有無症狀,最好都做一次腸鏡,而腸鏡也是目前發現大腸早癌的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自身是罹患風險較高的人群,應該更早、更頻繁的進行篩查,比如說,直系親屬在60歲之前罹患直腸癌,則建議在35-40歲之間進行篩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N4QpHMBd8y1i3sJe8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