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合對方下巴的動作,以引導談話
對於溝通而言,滔滔不絕並不是必要條件,能得到對方的回應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從對方肢體動作、聲音以及言語表達三個方面入手,配合對方,拉近對方與你的距離,建立並強化彼此間的信任關係。
根據對方下巴的動作,調整自己的下巴 。」
想讓客戶滿意的職業諮詢人員。並不是一個勁兒地拚命說話 ,而是要配合對方才行。
有三個要點:肢體動作、聲音和言語表達 。
肢體動作是指姿勢、手勢、腳擺放的位置、表情、身體的動作等與對方保持一致。
別以為很簡單,如果不仔細觀察對方的動作的話,是很難做到準確調整節奏的。而且,因為你在傾聽對方講話的時候可能會忽視對方的身體語言,所以一開始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但如果能夠很好地配合對方的肢體語言,和客戶的關係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但刻意模仿對方的手勢很容易被人發現,會讓人討厭(我經常看到有初學者生硬地模仿對方的動作)。作者在關注客戶的姿勢、站立方式、坐下的方式、重心的位置等方面作了很多的嘗試,出了自認為最有效的技巧——配合對方頸部的動作 。
平常和關係親密的朋友聚會時,大家常常保持一致的肢體動作。
尤其是頸部的動作保持了高度一致。與脾氣相投的人很容易做到這一點,但是面對脾氣不同以及初次見面的人時應該怎麼做呢?只要你有意識地去配合對方頸部的動作,就不會很難。
仔細觀察對方的下巴,調整節奏配合對方,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也會拉近。這樣,你不用不停地說,對方也能很自然地對你暢所欲言 。
2、「鸚鵡學舌」,誘導對方主動吐露心聲
首先是聽對方講話,做到「知己知彼」。
但是,我們幾乎很少看到一開始就能做得很好的人。我們要學會「傾聽」,以了解對手。所有的交流都是從傾聽開始的。
回溯包括兩種:一種是將對方的談話內容原樣進行重複的「語言的回溯 」,另一種是將對方談話內容中隱藏的意義進行重複的「意義的回溯 」。
只顧自己說,而不注重傾聽對方說話的人,很容易重複對方說過的話,或者是在對方說的基礎上摻雜自己的意見回復對方。但這種方法並不能一定見效。
這樣自以為是的行為,很可能會弄錯對方真正想表達的重點。
單純用對方話語中的部分內容回應對方確實是一種比較明智的做法,但是我們不能忘了把對方當作主角。
秘訣是不要加入自己的意見,有意識地單純重複對方的話即可。這樣,你對對方的認識就會不斷加深,同時也向對方傳遞了「我深有同感」這一信息。
最簡單的方法是,不加詞尾感嘆詞,而是直接回應對方。
這樣一來,既不會打亂對方說話的節奏,又能很好地引出對方接下來所要講的話。
總之,為了做到了解對方,重複對方的語言,能夠很好地引起對方的共鳴和理解。
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並提出意見。這一點可以說是這門技巧中最重要的地方。
3、通過模仿對方動作來增加「同感區域」
「動作模仿」可以說是「肢體語言的信號」。對方有什麼樣的姿勢和動作,你自己也採取相應的舉止。
人的遺傳基因決定了人們「喜歡和自己類似的人」。而且所謂類似也並不一定是老鄉或有共同的愛好,除了語言,我們也會因為相似而感到對方的友善。
特別是,如果能夠在肢體動作上和對方合拍的話,就更容易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因為如果肢體語言相似的話,那就會使對方下意識地產生一種安全感。挺直後背的人喜歡同樣挺直後背的人,弓起後背的人也會無意識地把弓起後背的人當作同伴。也就是說,如果雙方肢體語言合拍的話,那就無疑會增加雙方的同感地帶。
要「用輕微的動作去配合對方」。將對方的動作進行微縮,再重複對方的動作。比如配合對方的重心、「調整視線」、手部動作、姿勢、重心和視線。
雖然有很多這樣的「對身體語言的回應」,但不管是哪一種,注意使用的場合和對手的變化都是非常重要的。
要關心對方並仔細觀察對方。
4、等待3秒鐘,給對方留點時間
你有「超級沉默恐懼症」嗎?事實上,我們不應該把沉默當作敵人,而應該把它當作朋友。等待3秒鐘,給對方留點時間,是成為善於傾聽的人的最為關鍵的一步。
實際上,在談話過程中如果突然陷入沉默,有很多人都會陷入恐慌,這時候就可能出現莫名的擔心或者說太多話的情況。
我們不應該把沉默當成敵人,而應該把它當成朋友 。
也就是說,在對方說完以後我們不要害怕沉默,給對話留下點空白。
如果用時間來表示的話,只要3秒鐘就好。這等待的3秒鐘將是我們成為一個善於傾聽的人需要邁出的最為關鍵的一步。
不是馬上開口說話,而是稍稍給對方留一些時間,這樣對方自己也許就會打開心扉。
順便提一下,在法國,人們把這種對方沉默下來思考的時間稱為「天使降臨的瞬間」,這是靈感閃現的瞬間。不去打擾對方思考,而是在一旁靜靜等候,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善於傾聽的人。
還有「配合對方的語速」,也是那些善於溝通的人自然而然會做的事情。
配合對方說話的速度,只要稍加訓練就能做到。
如果對方的語速很慢,自己也要慢慢地說。
如果對方說話的速度很快,我們也要加快自己說話的速度。
這樣的話,溝通技能就會提高。
此外,配合對方說話的聲調也有很好的效果 。
如果對方的聲調很低,我們的聲調也應該比平時的聲調稍微低一點,用一種低沉平穩的語調來說話。
如果對方聲調很高亢,我們也可以用稍高一點的語調來與對方交流。
就像這樣,仔細觀察對方的聲音並加以配合,就可以提高我們的溝通能力,這是拉近雙方距離的一條捷徑。
5、調整看不見的「呼吸」
當溝通順利進行時,注意調整你的呼吸。用文字表述的話,就是在標點符號處換氣。只要用心去做,即使對方看不到你,也能與你保持步調一致。
兩個不善言語的人,在沉默的時候通常和對方看著同一個方向,調整自己的眼神。
更加有效的方法是調整呼吸,也就是這裡說的「呼吸的頻率」。
配合著對方的呼吸,調整自己的呼吸,使雙方的呼吸同步。在做到這一點之前,最佳的選擇就是耐心等待。
呼吸的觀察和頻率調整,說起來好像很難,不過效果卻非常顯著。
首次實踐的時候:
·對方說話的時候呼氣
·對方沉默的時候吸氣
只要記住這一點,基本上就不會有問題了。
人們說話的時候是在呼氣的,用文字表述的話就是「在標點符號處」進行換氣。
當溝通順利進行時,注意調整你的呼吸。只要你刻意去做,即使看不見對方,對方也能感受得到。
若不仔細觀察對方並做出回應,那麼無論是「聽」還是「說」都會變得十分困難 。換言之,如果只是考慮自己這一方,交流是無法進行下去的。
6、發自內心傾聽對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溝通時對方能準確理解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只是小機率事件,要善於將頭腦中的意識和現實存在區分開來,尊重對方的價值觀念,改變接受現實的方式。
無論是自己說話的時候,還是聽對方說話的時候,都要根據對方手中的地圖來改變自己。
傾聽的一方和說話的一方都要改變自己。
只有這樣,交流才能夠不斷深入。
這樣就能真心傾聽對方說話,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也更容易被對方接受。
「交流的時候,自己的意思可以準確傳達給對方只是偶然事件,對方理解不了才是必然事件 」。
發自內心傾聽對方說的話就是理解對方的想法,和對方產生共鳴。這也是為什麼要學習傾聽技巧的原因。
你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內心深處贊同這一行為的意識引發的,所有的行為都可能在某一特定情況下實現其價值 。
文章來源於自媒體【warfalcon】本號只作公益性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