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真教育專家的地位遠遠超越管理層,教而優則仕的現象自然消除

2019-08-25     老汪說教育

個人以為,我們之所以缺少真正的教學專家,跟「學而優則仕」的民族文化傳統有關。這一傳統在當今教育界則表現為「教而優則仕」教而優則仕讓潛在教育專家「夭折」,讓教學專家退化。

今,教而優亦仕

近年來,西方的「一萬小時」定律逐漸被人們認可。

一萬小時定律是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的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簡單地說,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的努力。(來自百度百科)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程少堂先生認為,教師要想成為真正的專家,需要在工作之餘每天抽出3小時來鑽研自己的專業,堅持十年一般就能成功。程先生的觀點跟西方的「一萬小時」定律基本相符。

程少堂先生

一、「教而優則仕」讓潛在教育專家「夭折」為平庸的教師

我們很多有教學專家潛力的教師在一萬小時錘鍊的過程中被「仕途」中斷,從此教育管理層多了很多平庸的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而教育一線喪失了很多真正的教學專家。

個人認為,真正的教學專家是教出來的和讀書讀出來的。讀書當然主要是讀專業類書籍。教是實踐,讀書是理論提升,當教和讀的時間超過1萬小時,真正的教學專家才會誕生。「教而優則仕」的傳統認為地中斷了這個過程,「潛力型」教育專家於是紛紛「夭折」。

以X城為例,不論是中學,還是小學,不少管理層當年都是教學好手,當他們獲得了一定的榮譽後,就慢慢地走上管理崗位,從副教導主任漸漸地提拔到副校長、校長。這些成為管理層的當年教學好手由於長期脫離教學一線,再加上紛繁蕪雜的行政事務剝奪了他們靜心思考教學和讀書的時間。如果再讓他們回到教學一線,當年的教學好手退化為普通的平庸的教師是大機率事件。所以,我們常常看到一種現象:兼任一個班主科教學的副校長、教導主任,他們的教學成績明顯不如未做當領導之時,甚至常常拖年級的後退。

「教而優則仕」的情況從來都存在於中小學教育,但是,個人感覺到,大概沒有哪個時代的教學好們如今天這般熱衷於、鍾情於行政。

前不久,某學校有個教導處幹事的職位空缺,這竟然引來六位一線教師競聘。這六位老師個個或幽默風趣,或豪言壯語,或真誠坦率地表達了對這一職位的志在必得。這六位老師有四個都是教學好手,如果能按照「一萬小時」定律錘鍊自己,是很可能成長為教學專家的。看來,他們對教學專家都不感冒,一個小小的教導處幹事就可以讓他們全力以赴地逐漸脫離一線,走向管理層。

「我雖然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但是我有兩個老人幫我帶孩子,我有足夠的精力做好教導處幹事的一切工作。」這位競選者,拉父母來助陣了。

「現在國家開放了二胎。也許有人覺得我會生二胎,會影響做好教導處幹事的工作。但是,我向大家宣布,我不生二胎,我老公也支持我。」這位競選者,拉上老公助陣,並向全校宣布不生二胎,真是真誠與豪情融為一體,為「教導處」幹事的職位拼了。

以上兩位競選者都是教學好手,我內心真為他們感到惋惜,也為教育惋惜。

很多教學好手為行政而甘於教學的平庸

二、「教而優則仕」讓准教學專家、教學專家退化為平庸者

一般情況下,能評上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的大多為準教學專家和教學專家。但是他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教而優則仕」的傳統影響,不少人因此而退化為平庸者。

無論是放眼全國,還是全省,多少評上特級教師和正高級教師的人沒有行政職務?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不是教導主任,不是副校長或校長的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真地很少。為數不多的一些還是教研員。

那些有行政職務的特級、正高們很多漸漸脫離了一線,或者雖然還教一個班,但是在教學專家的追求道路上基本停滯了,他們大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仕途的晉升上。因此,常常出現這樣一種一現象:未評上特級、未當校長之前,他(她)的課的確上得非常好,甚至其風度都是知識分子的優雅。但是一旦評上特級,當上校長,幾年一過,課上得一般了,原本優雅的知識分子氣質被官僚氣質所取代。這樣的特級教師校長,我真地見過不少。評上特級、正高後,仍然能把課上得很好,仍然保持知識分子氣度的少數真教育專家一般都不是領導,都從未真正離開一線。可是,這樣的真教育專家真地很少。

現在,還有一種普遍現象:已經評上特級、正高,甚至更高榮譽的名師們大多不願再執教一個班級,也不願執教當年讓他們成名的公開課。如果我們細細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名師大多同時也是領導,多年的領導生活已經讓他們當年的名師氣質消耗殆盡了。他們若執教一個班級,成績往往不如普通老師,這很丟人;他們執教公開課往往會很平庸,沒有一點名師的風範,這也很丟人。

少數榮譽等身的特級、正高仍然敢於執教一個班級,仍然多次上公開課,那時因為他們大多不是領導,沒有被行政事務所累,他們一直在潛心教學,在教學專家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君、如著名特級教師韓軍等。

著名特級教師王君在上公開課

多年前,一位特級教師告訴我們,當老師有兩條路:要麼走行政路線,當領導;要麼潛心教學,成為教育專家。

現在看來想走走行政路線的人遠遠多於想潛心教學的人。

有一位長者是特級教師,成名後一直潛心教學,我非常崇拜他。可是有一天,長者酒後吐真言:「我不懂為什麼校長就是不喜歡我,我不懂我到底什麼地方得罪了他,我也不懂我到底該怎麼做校長才能滿意。我來到這個學校的第一天起,就希望能被提拔為行政幹部。那麼多名師都被提拔了!我的工作室學員和百千萬工程帶的徒弟幾乎個個都有行政職務,我這個領頭的師傅卻什麼也沒有,慚愧啊!」

這一番話打碎我多年來對他的崇拜,原來他一直潛心教學並不是主動的選擇,而是沒被提拔為行政幹部後的無奈之舉。

三、當下「教而優則仕」是教育的不幸

學校管理層從優秀的教師中選拔有其合理之處:懂教育的人管教育當然是好事。然而,時下多數學校的行政管理層實在臃腫龐大,人浮於事。簡單地說,學校「領導」太多了。另一方面,別看近年來骨幹教師、優秀教師選了一茬又一茬,但教學一線的真教育專家實在太少。從當下來看,「教而優則仕」實在是教育的不幸。

還是以X城的某中學為例。2006年,學生3000人,教職工200人,校級和中層加起來才8個領導。如今13年過去了,學生3500人,教職工220人,校級和中層領導加起來20多人:校長、書記各1人,副校長5人,教導主任1人、副教導主任2人、幹事2人,政教處主任1人、副主任1人、幹事2人,學校辦公室主任1人、副主任1人、幹事2人,總務處主任、副主任各1人,保衛處正副主任各1人,團委書記1人……二十多個學校領導,辦事效率反而比2006年低了很多,但瞎指揮的現象卻要比2006年多了很多。

數一數,開會的學校領導有多少

我實在想不明白,有了教學副校長和教導主任,為何還要2個副教導主任和2個教導處幹事。同理,有了主抓德育的副校長和政教處主任,為何還要副政教處主任和2個政教處幹事。很明顯,這是重複設崗,這是臃腫龐大、人浮於事的管理層。管理層的領導已經太多了,從管理的角度來看,管理層應該「精兵簡政」。可是各個學校的教學好手、教學准專家和教學專家們卻如飛蛾撲火般地湧向管理層,希望謀取行政職務。

教學一線極度缺少真教學專家,但為數不多的教學好手、教學准專家、教學專家卻削減腦袋要擠進需要「精兵簡政」的管理層。這實在是教育的不幸。

四、如何扭轉「教而優則仕」的現象

個人認為,時下教學精英熱衷於行政,教而優則仕的關鍵無非是一個「利」字。當教育專家要1萬小時的兀兀窮年,但當領導只要情商和人脈,所付出的努力應該遠遠不如當教育專家。但是當領導的「利」卻遠遠超過當教育專家。

如今,無論是職稱晉升,還是績效工資分配,還是即將到來的縣管校聘等等,管理層無不占儘先機。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社會地位,管理層一般都要高於普通教育專家。當然,管理層的「利」一定不止那些。囿於視野,個人無法說出更多。但常識告訴我,一定還有其它的「利」。

正因為如此,要扭轉「教而優則仕」的現象,只有一個辦法:讓普通一線教師獲得了和管理層一樣的經濟、社會地位;讓專家型教師獲得高於管理層的經濟、社會地位。

有的時候,不少教育同仁感嘆教師地位低,但從來沒有校長、教導主任這樣感嘆。讓普通教師的地位向管理層看齊,讓真教育專家的地位遠遠超越管理層,教而優則仕的現象自然消除,教育也一定會有更大的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tddz2wBJleJMoPM5p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