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起印度,國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寶萊塢的舞蹈和充滿異域風情的服飾。但是近年來,不斷有報道宣稱,印度裔在矽谷「異軍突起」,高管數量不斷增多。
有數據顯示:
全美 500 強企業中,外籍 CEO 有 75 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印度裔(籍)10 位。英國裔(籍)9 位。另有來自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等其他國家的人士。中國香港華裔(籍)和中國台灣華裔(籍)分別有 1 位。
我有個師妹,在美國常春藤大學攻博,畢業就直接到矽谷一家大公司工作,給我們羨慕極了。
但是最近她在微信里吐槽,說人人艷羨的工作,她卻難受得不行。
她說:「外國人的臉皮,不是一般厚。尤其是印度人更甚。特別喜歡滿嘴跑火車,沒來幾天,就敢和老闆說:以我專業的素質和豐富的經驗,貴公司的XX項目,由我擔任負責人最合適。「
老外還很吃這一套,認為這樣的人,敢於表現自己,也常常樂於給他們機會。
所以矽谷里,乃至整個美國大公司的高管,印度人是外籍人士里最多的。膽子大、臉皮厚、敢自我推銷,是他們的普遍特點。
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敲打出頭鳥「,就算有十成的把握,也不敢向別人推銷自己。臉皮薄,還總喜歡自謙。
其實我們並非批判這種文化,但是要看所處的具體環境。不是所有人的內秀,都可以及時被別人看見的。
國外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學實驗。 研究者從各行各業的志願者中,隨機選了100個不同職位的人,將他們放進一個偏遠的小村落里,藉此考驗他們的野外生存能力。
在研究人員安排任務後,有50%的人完全聽從研究組的安排,各自散開去想如何謀生了。
也有其餘40%的人,向研究人員詢問,想爭取一些更好的設備或支援。在被拒絕後,也只能聽從安排進入村莊。
只有剩下10%的觀察對象,沒有被研究人員的拒絕打發掉。他們反覆向研究人員討要各種可能爭取到的支持,直到將研究人員不厭其煩,最後只好妥協,或提供一個指南針,或是一個打火機,或是一盞探照燈。
千萬別小瞧了這些小玩意,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為他們的野外生存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研究人員後來研究了這10個「死纏爛打」對象的資料,發現其中有8個是團隊中的領導者。
而「很乖很聽話」的那50個人,大部分都是基層打工者。
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也許在大家在學校時,乖乖聽話、不爭人先算是良好品質。但是大家都進入社會後,在特殊場合下,擁有「厚臉皮」、喜歡積極爭取的人,更容易達成心愿。
只有孩子有了適度的自尊心,才能自信地表達自我,面對外界的挫折與質疑。
而培養適度自尊的前提,就是要發揮孩子的優勢能力。
日本積極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積極心理學認證培訓師、久世浩司在《抗壓力·親子篇》,中,提到了父母如何引導孩子發現優勢能力的方法。
首先,父母通過向孩子提問,觀察孩子的聲調、表情等,找出孩子的三個性格優勢。
最近有那些讓你激動不已、按捺不住內心喜悅的時候?請講述你的一次成功經驗。你最喜歡自己的什麼地方?
其次,父母要找到發揮孩子性格優勢的方法。
父母做為和孩子最近距離接觸的關係人,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家務、家庭集體活動時,找機會發揮孩子的性格優勢,這是一個持續、不間斷的過程。
比如,當你找到自己的孩子性格優勢是好奇心、忍耐力、人情味三點時,就可以讓ta多多參與家庭烹飪,在思考做什麼菜的過程中,就能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從食材準備到完成菜品,可以讓孩子磨練耐心;當把美味佳肴奉給家人品嘗是,對家人的親情也會得到升華。
最後,家長要積極給與孩子正面反饋。
正面反饋,不一定就是表揚「做得好!做得棒!」而應該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和過程,而不僅僅對結果進行讚賞。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孩子可以一生順遂,恬淡幸福。
但是我想說,無論你願與不願,孩子的一生,必須要學會自己獨立地面對世界。
也許,面對這個多變的社會,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過於自謙, 而是強大,是堅定,是愈挫愈勇鬥志和熠熠生輝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