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長內心擁有了充足的安全感,才是擺脫教育焦慮的真正開始

2019-11-14     素質教育觀察

關於教育焦慮這個話題,總是說不完。身處這個變化不定、充滿競爭的時代,許多父母已經無法擺脫焦慮了。

這些焦慮的家長,為了改善狀況也做過不少努力。他們看過許多育兒經,依然覺得即使擁有正確的觀念也無濟於事。他們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我還是無法停止焦慮。」

比如,有的家長說:

我當然明白,讓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很重要。可是,當你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努力學習,有著那麼多的特長和技能,而自己家的孩子什麼也沒有,卻還在那裡玩的時候,我仿佛看到了孩子未來被淘汰的命運,你說我能不焦慮嗎?

為什麼這些家長對孩子的一切如此敏感,如此容易感到焦慮呢?

家長的教育焦慮源於對自己的不滿意。

有的家長或許會反駁:怎麼可能?我焦慮的是孩子,我是在為孩子的將來擔心,這怎麼會成了「對自己不滿意」呢?

為什麼孩子表現不如意,會引發家長焦慮?因為家長把孩子看成了自己生命的延伸。

仔細回想一下,在你沒有孩子之前,你對自己的未來焦慮嗎?你會發現在潛意識裡,你有一種隱形的焦慮,想到未來,心裡空落,甚至恐慌。

或許你並沒有強烈地感覺到,那麼,再問你一個問題:當時的你是不是特別期待有一個孩子,看到別人都有了孩子,你吃不香睡不好?如果是,這就是你的焦慮體現。

這個焦慮,來自於你對自身的不滿意,對現實的安全感缺乏,對未來缺少信心。

終於,你有了孩子,一顆心安定了許多,升起了一種天然的喜悅,人生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這就是孩子帶給你的意義:帶來了快樂與希望。

這個孩子解決了家長對自己最大的焦慮,其實也是家長把焦慮轉到了孩子的身上。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承接了家長的焦慮——家長把對自己的人生不滿意,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未能做到的,希望孩子能為我做到。

我實現不了的願望,希望孩子能夠替我實現。

我現在吃的苦,希望孩子不要再吃。

我被人看不起,希望孩子能為我爭口氣。

……

當孩子做不到自己所希望的那樣,家長就會產生了深深的焦慮。實質上,這些焦慮,都源於家長對自己的不滿意。

家長的教育焦慮源於內心安全感的缺乏。

所謂的安全感缺乏,最大的一種體現是:掌控感的喪失。這個世界對於我們來說,有太多無法掌控的東西,這種無法掌控,會讓我們產生不安和恐懼,這就是焦慮的來源。

比如,我們無法左右天氣,無法改變外部環境,我們常常會身不由己,我們無法讓一些對我們很重要的人滿意,害怕自己不夠優秀被淘汰,我們會面臨困境和意外危險,等等。

這些失控感,最早來自於嬰兒期的無助與無能無力:

那時的我們,需要完全依賴於父母的認可和幫助才能較好地生存下來。所以,我們害怕自己不被父母喜歡和認可,害怕自己被拋棄,我們必須努力做到讓自己的父母滿意。

當我們有了孩子,所有的這些害怕,都會代入到孩子身上。

於是,當孩子表現不如我們期待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為孩子想像出一堆未來的災難,來虛構出一個「孩子將要面對」的恐怖未來世界:

同事的孩子成績都在班級前三,我的孩子卻在中游徘徊,考大學豈不是要被淘汰?

朋友的孩子擅長音樂、畫畫、跆拳道,自家的孩子無一技之長,將來靠什麼來立足?

同一小區的那個孩子精通兩門外語,且為人落落大方,自己的孩子沒什麼突出的優勢,還膽小內向,今後怎麼在社會上?

如果家長自身對未來的安全感無處著落,這些念頭會悄然滲透到孩子日常的點點滴滴:

一次作業上的小錯誤,令家長聯想到高考的排名被人擊退了幾千;一次老師的批評,令家長延伸對到孩子的能力和人品的全盤否定……

看不到或忽略自身孩子的優秀和閃光點,只盯著孩子不足之處,這些家長時刻如驚弓之鳥。人為製造或擴大危機感,就是由於他們對自身安全感缺失的一種自動反應。

走出教育焦慮的源頭,還在於家長自身安全感和意義感的建立。

為什麼家長明白道理,卻依然無法停止焦慮?因為你的安全感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你的內心力量太弱,不足以對抗外界失控感的衝擊,所以無法安定。

很多時候,人們的選擇不是聽從內心的聲音,而是出於向安全感的嚮往。那麼我們需要做些什麼呢?

一、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

因為,你的安全感不是孩子帶給你的,而是要你自己去努力獲得。所有對外界的試圖掌控,最終只能是失敗。所以,真正的安全感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來自於內心。

二、學會讓自己快樂,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我們的人生意義,從哪裡產生?從讓自己感受到快樂的那一時刻開始,人生就變得有意義了。首先,我們需要擁有讓自己快樂的意識和能力。只有自己快樂了,才能真正給予別人快樂,而自己也就找到了存在感和意義。

當家長找到自己做什麼最快樂時,潛力和優勢就會被挖掘,發現自己的獨特價值,並應用這種優勢來實現自己的價值,找到了由內而外的安全感。

三、放棄吃苦情節。

而我們的許多家長之所以無法快樂,是因為,他們自己小時候就吃盡了苦頭。他們從小被灌輸人生就是要吃苦奮鬥,從而對快樂產生了一種潛意識的排斥。他們堅信,只有吃了苦中苦,才能成為人上人。

這讓他們對快樂和享受會有一種負罪感,這樣一來,不僅會在短期忽略和犧牲學習的樂趣,來強調學習的苦,還會在長期損傷自己獲得幸福的本能。

這種觀念也會在無形中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厭惡學習。從而增添家長心中的焦慮。

四、擺脫對「有用」的執著

人與機器的區別在於,人可以享受無用,這是人生的一種獨特意義。一個人的人格是在許多看似無聊和而無用的活動中漸漸形成的。無聊,是給自己的自我思考和自我成長騰出空間。

當頭腦中塞滿了功利時,靈性就被趕走了。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的創造性常常是在無聊和無用的時候產生的。

如果家長堅信,快樂是沒用的、暫時的、膚淺的、無法帶來獲益的,在潛意識中,就會覺得快樂是懲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焦慮,為什麼我們在潛意識裡牴觸快樂,害怕孩子快樂。

其實,快樂才是一個人探索世界的最好興奮劑,而那些否定快樂的智力活動,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攻擊。雖然在短期內它可能讓人看見好處,從長期看,很可能會演化為對智力活動的厭惡,比如厭學、比如拒絕變化、不敢面對未知世界,無法跳出自己熟悉的環境和認知,無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當我們勇敢邁出第一步,找到並擁有自己的快樂,當我們滿足自己要求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們內心擁有的安全感也會越來越充足,我們對孩子的期待與焦慮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qVga24BMH2_cNUglN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