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會畢業5年年入50萬,有的人,畢業5年後,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了?
其實不光是畢業5年後的差距越來越大,很多人是在還沒畢業的時候,差距就已經拉開了。
多少畢業的時候,找了兩三個月,連一個Offer都沒有拿到,而有的人,還沒畢業就拿到了10幾個Offer,而且還都是一線名企。
差距究竟在哪裡?
本質原因在於,你能接到多少電話邀約,就會影響到你後續面試數量,Offer數量,你的選擇空間。
1、看不出能力
「洽談過沃爾瑪與永輝超市等3家賣場協議的談判以及簽訂合作協議。」
這是一個簡歷工作經歷裡面其中一點表示,就這樣結束了。
可能不是HR的人不會覺得這裡有什麼不妥,確實寫出了他做了商務合作談判方面的事情。
但是在HR看來,這個表述是完全不合格的,為什麼?
首先我們看到這個表述的問題,是你和這幾家賣場談判,中間經歷了什麼,是很順利,還是遇到什麼問題,你如何去解決?
其次,你花了多長時間拿下沃爾瑪這樣類型公司的合作?
最後,你合作簽訂協議後,是否產生了怎麼樣的業績,成果?這是我們最關心的內容。
你說,同樣是做商場合作溝通的人,你寫了簽訂3家合作企業,而另一個人的表述,是這樣的:
「在3個月時間裡,累計與12家大型商超溝通,最終與沃爾瑪、永輝等4家企業合作,確定合作XX與XX等5個系列產品。合作6個月後,這4家企業累計銷售金額達400萬,為公司創造100萬凈利潤。」
同樣是寫和商超溝通合作的經歷,如果是你面試官,你會選擇約哪個人來面試?
2、使用老闆視角
為什麼90%的人,寫不好這麼簡單的一個事情?
總是不寫業績,覺得自己寫出乾了什麼事情,已經說了「取得良好業績」「用戶點擊率有大幅度提升」,就已經很好了呢?
要我說,這是他們忽視了一個視角,我把這個視角叫做「簡歷里的老闆視角」。
這個詞怎麼理解?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和上級,和老闆彙報的過程中,你是怎麼樣彙報的?
是不是必須說清楚,你事情做到哪裡了?這個月業績完成了多少?你的用戶增長情況,你的文章點擊率數據,你的客戶拜訪數據等情況?
你的KPI,是不是也是量化的?
月初的時候,上級會和你約定,你這個月的業績,銷售目標要50萬或者100萬,用戶的流失率要降低到10%以下?
為什麼要用數據?因為可以量化,容易衡量!
因此,你在寫簡歷的時候,可以回想,你需要怎麼樣和老闆彙報業績,把你的業績寫到簡歷上門就是一個客觀的數據。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HR或者面試官,就是你未來的老闆,他們當然得知道你過往的業績如何。
3、一個萬能公式
寫簡歷經歷的時候,推薦你記住一個萬能公式,這個公式就是:動詞開頭+用什麼軟體、工具、方法、技術去做什麼事情,取得了什麼結果或業績。
而這裡的結果業績,最好是一個量化的數據。你用這樣的表述結構來寫簡歷的工作經歷,就是清晰的。
分開說一下,例如動詞開頭,類似:負責,協助,通過,採用,使用這一類動詞開頭。
用的方法或工具,就需要具體,例如用PS軟體,JAVA語言,回歸分析方法,金字塔模型等等。
做什麼事情,例如做數據分析,採集數據,舉辦活動,做用戶增長等等具體的工作內容。
最後的量化結果,例如提高銷量30%,用戶增長30%,1個月內用戶活躍度提升30%等這樣的業績數據。
當然,這裡還有一個坑,是大多數人知道了這個公式以後,還寫不好簡歷的一個原因。就是具體做事情的精細化程度。比如做什麼事情,很多人可能只寫到,做什麼事情,但是作為HR,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你把做事情的地方,再進一步分析,進一步具體化。
很多人都有不錯的過往工作經歷與業績,找不到工作並非你的能力問題。
只是問題出在寫簡歷的方法上面,沒有體現出你的過往業績,反而讓你失去了一次次機會。
有簡歷,才有面試,才有Offer,簡歷關都過不了,後面也就沒你什麼事了。
來源:簡歷老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