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很多孩子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過年收到了很多壓歲錢,家長卻說「讓媽媽幫你保管行不」,事情的結局往往是,孩子收到的壓歲錢最終都到了父母的腰包。
支持者給出的理由是,孩子太小沒有理財觀念,拿到錢也是亂用,不如家長將紅包沒收,並且,父母沒收了孩子的紅包,錢最終也是用在了孩子身上,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對此,我和心理老師們展開了討論,得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永遠不要沒收孩子的紅包,父母沒收孩子的紅包是不明智的舉動。
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前景理論中首次提出了損失厭惡這個概念,強調人們在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與損失時,損失會更讓人難受,即人們對於損失更敏感。比如,一個人丟了100塊錢可能會難過一整天,而如果他撿了100塊錢,高興感則不會維持那麼久,因為失去比獲得帶來的情緒波動更強烈。
「損失厭惡」現象在其它情況下也同樣適用,人們往往會因為丟失了已經屬於自己的東西而痛苦,即使這個東西本來也並不屬於他的。孩子們更是如此。例如,孩子擁有一個布娃娃,平時幾乎都放在玩具架上沒怎麼碰,但如果哪天大人說要把這個布娃娃送給小表妹,這時,孩子很可能馬上抗議說「不行,這是我的布娃娃」之類的話。
同理,孩子們對待紅包的態度也會是這樣,當親戚、朋友把紅包給了他們之後,這便成了他們自己的東西。這個時候如果再被拿走,由損失感帶來的痛苦將遠遠大於獲得的快樂。所以,從照顧孩子情緒、感受的角度來看,家長最好不要沒收孩子的紅包,否則會讓他們感到沮喪、難過,甚至對父母產生不滿的心理。
可以藉助「紅包」培養孩子儲蓄觀念
從心理學角度看,父母非但不應該沒收孩子的紅包,反而應該藉助紅包培養孩子儲蓄觀念。「儲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觀念,可以影響人的一生。如果有良好的儲蓄習慣,幾乎等同於安居樂業、不會遇到什麼財務危機。比如,在西方國家,家長就比較重視孩子情緒、習慣的培養。
在美國有一所叫Walter Bracken STEAM的學校,把門衛辦公室改造成一所「學生銀行」,這 是一所真正的銀行,專門為學校的孩子而開。孩子們可以在這裡儲蓄、存款,還有利息收益。學校這樣做的目的是從小培養孩子真實的理財行為。這也啟發國內的父母們,可以當孩子的臨時「銀行」,讓孩子把壓歲錢存儲到自己這裡,而不是直接沒收他們的紅包。
具體來說,父母可以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說明儲蓄的操作流程、以及可以獲得的潛在好處,並進行類似銀行的記帳、明確存儲時間等操作,在一定時間之後,給予他們少量利息。這樣做不僅能幫助孩子養成理財好習慣,為他們未來的人生服務,還能提高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這裡提到的「延遲滿足」是指一種甘願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有較高延遲滿足的孩子,將來在學業與個人事業方面,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有等待的意識,能放棄眼前的衝動,在之後獲得更多的利益,至於存儲中「利息」的概念類似。
綜上所述,作為父母,切勿沒收孩子的紅包,一方面,這種行為本身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另一方面,父母完全可以藉助「紅包」來培養孩子儲蓄觀念,你可以「沒收」孩子們的紅包,但一定要記帳,為孩子建立「延遲滿足的能力」,從小培養其儲蓄觀念,孩子將終身受益。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