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同學聚會,小馬因為要陪客戶,所以沒來,引得大家在飯桌上對他一陣埋怨。
我說:「他不來,這是好事,因為他要發財了。」
桌上人聞聽後面面相覷,誰都不信,便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我說:「當一個人開始做三件事的時候,他就離發財不遠了。」
此話一出,有人激動、有人不屑、有人懷疑。
我說:「這三件事,你們可以自己去做,堅持下去看看能不能發財。其實《易經》裡面早就提醒我們了,只不過很多人都不懂罷了。」
那麼這三件事都是什麼呢?
第一件事:擺正位置,安心做事
《易經》有言:「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一個人如何能夠發揮自己的聰明才能,使用自己的潛能呢?答案就是擺正位置,像鼎一樣穩穩立住,然後安心做事。
我們見過很多人,心比天高,目空一切,覺著很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是對自己的侮辱,一心要做大事業。
結果本職工作做不好,得不到升遷的機會,一輩子碌碌無為,還在抱怨自己生不逢時。
《長短經·反經》里,講了孔子與子路之間的一件事。
子路去做地方官,主管開通運河。由於經費不夠,子路拿自己的錢貼補公用。
孔子告誡他:「仁義之舉當然是好事,但是超過了範圍的仁義,就侵犯了別人的權威。對你自己,對大家、對長遠發展都是不利的。」
在哪個位置想哪個位置的事,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穩住自己的心,集中精神,摒除雜念,應對好眼前的每項挑戰,就會無往而不利。
第二件事:做善事
《易傳》有雲: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做好事,其實並非一件功利的事情,不能帶有目的去做。有時候無意間的善舉,會在冥冥之中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很多人或許會質疑:我也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人生還是很不如意呢?或者自己長期行善,為什麼沒得到善報呢?很多人經常做惡事,為什麼還興旺發達呢?
關鍵就在這個「善」字上,什麼是善?
其實很多人並分不清楚,善有真假、陰陽、端曲、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之分,非常複雜的。沒有分辨能力的人,會經常搞反,認惡為善,認善為惡。
別說現實社會了,就算給你看一部電視劇 ,如果不看到大結局,你能分得清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嗎?未必呀!
所以想要真正行善,那就要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
第三件事:自我奮鬥
《易經》有云:「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的「自」不是「來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努力,老天爺才會幫助你。
我們見過很多人抱怨「運氣不好」「時運不濟」「行情不行」,這樣那樣的原因藉口成為了他們不努力的理由。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只有自己努力,勇敢地邁出去,才能迎來新的開始。
梁啟超說:「人之生世,猶舟之航行於海,順風逆風,因時而異。如必風順後揚帆,登岸無日矣!」
做人,也應像天道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在困難面前,不要等待別人的援助,要自己想辦法克服。
其實,當一個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幫助都已被切斷之後,他就會拼盡全力去奮鬥。
說完這三件事,飯桌上鴉雀無聲,在座的同學一個個若有所思。
有人問我:《易經》真有這麼厲害麼?為什麼我以前沒聽人說過。
其實《易經》之所以不被人重視,就是因為它的內容晦澀難懂。
《易經》中有八卦,兩兩相組合,共有64個卦象,對應了64種決策方法。講明了教育、家庭、婚戀、事業的發展規律,同時也給出了行為指導方案。
只有尊重事物發展規律,藉助規律的「勢頭」才能事半功倍,人生才能免於受困。
如果你們都有了一本「人生說明書」,是不是就所向披靡了?
同學聽了我的解釋,都很興奮,問我《易經》既然晦澀難懂,我又是怎麼明白的呢?
其實讓我看原文,我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索幸我發現了一個寶藏圖書《圖解易經》,一切閱讀和應用的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圖解易經》通過天干地支、陰陽五行、四象八卦等原理,為讀者解讀《周易》中的奧秘。經過專業研究人士的努力,將深奧晦澀的內容,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知識,方便大家學習運用。
從這本《圖解易經》開始,《周易》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變得看得懂、學得會、用得著、讓所有人都能學習到前人的無窮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fkPKnQBd8y1i3sJKcs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