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能成為「甲骨文之父」,原來你是一個這樣的王懿榮

2019-11-07     天下新鮮事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煙台福山人王懿榮以甲骨文的發現者、著名的金石學家、偉大的愛國者而為世人所知。

王懿榮投井殉國後,清政府贈其「文敏」諡號,是以後人皆尊稱其為「王文敏公」。時人為王懿榮臨危受命、殺身成仁的忠烈氣節所感慨,而眾多筆記雜記中有關他的軼聞韻事,則為今人了解這位歷史名人提供了別樣的視角。

上疏清查孔府地

曲阜孔氏是我國歷史上延續最為長久、影響最為深遠的文化家族。自漢而後,儒學獨尊,孔子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宋至和二年(1055),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被授為衍聖公。從此以後,「衍聖公」這一封號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先後延續八百多年。

清同治二年(1863),孔子第七十五代孫孔祥珂承襲了衍聖公爵位。孔祥珂幼年多病,不善管理,導致「家用不康,折毀牆屋,遭罹火災,書籍圖錄,散亡殆盡」,孔家迅速走向下坡路。孔祥珂去世後,五歲的兒子孔令貽接任衍聖公。當時的孔府,有地畝將近萬頃,其規制與帝王家相當。這些土地都由佃戶耕種,以供孔府使用。由於管理混亂,大量土地被大戶把持,「任意出納,錮弊日深」。原本做慣了手腳的佃戶,更是有恃無恐百般低報田產,「隱沒自肥」。孔令貽年長後,力圖改變孔府佃戶尾大不掉的局面,但幾次努力,都沒有結果。

王懿榮在光緒二十年(1894)後,曾先後三次任國子監祭酒,其學問與人品受各方仰慕。孔令貽知道王懿榮注重教化,於是在光緒十五年(1889),專程進京拜訪並請求王懿榮為自己出謀劃策。

王懿榮

不久,王懿榮奏上《訓飭衍聖公向學並飭整理衍聖公府地產疏》,云:「(孔府)田產租糧,經管侵吞,朦混多弊,積重難返,非官為清理,不足以頂出入」,建議由官方出面清理孔府田地,確定章程,責任管理,防止隱佔私賣。

很快,光緒帝下旨山東巡撫,揀選官員前往曲阜會同地方官詳加確查。經查,共計三百餘頃土地被私吞瞞報。就這樣,在王懿榮努力之下,孔府的田地獲得了有效的清理。

清流幹將號「東怪」

經過太平天國、第二鴉片戰爭的磨難,清政府休養生息、振興民族工業,日趨衰落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史稱這段時期為「同光中興」。

在這時期,有識之士暢所欲言,以李鴻藻、張之洞、潘祖蔭等為代表的「清流黨」遂應運而生。當時朝廷內外的南方官員譏笑「清流黨」為「青牛黨」,並給「清流黨」各要員起了對應牛身上的各部位的綽號。如牛頭是掌門人,當仁不讓屬李鴻藻;牛角是鬥士,分別是張之洞、張佩綸;王懿榮因學識淵博,功底最為紮實,被喻為「牛腹」。這些清流黨名噪一時,成為影響晚清政壇的政要力量。

此外,王懿榮還有「東怪」的美譽。《清稗類鈔》記載,王懿榮因性格耿介,幽默詼諧,為人不拘一格,有時高興了,「動輒玩世,使酒罵座」,「同官均側目」,是以有「東怪」的稱號。

好古成癮韻事多

王懿榮從小就喜愛舊版書、古銅器和碑刻字畫,每天公事完畢,總要到琉璃廠淘寶。即便在那時,收藏精品文玩同樣是需要下大本錢的活兒。單靠王懿榮的薪水,既要買古物,又要養活一家老小,難免捉襟見肘。

幸運的是,王懿榮得到了妻子黃蘭的鼎力支持。每當王懿榮碰到好東西回來告訴妻子時,黃蘭總說:「明珠白璧,異日有力時,皆可立致之。惟此種古物,往往如曇花一現,撒手便去,移時不可復得。後縱有奇遇,然未必即此也。」積極鼓動王懿榮購買收藏。

因為買古物,王家有時一貧如洗。為了得到心愛的古物,他們經常典當衣服首飾,當了贖,贖了當,當鋪幾乎成了他家的櫥櫃。

慈禧賞賜王懿榮之翡翠鼻煙壺,煙台博物館藏

王懿榮的妻子黃蘭還擅長拓印。凡是王懿榮買來的青銅器、古錢、古印章、銅鏡、古劍、秦磚漢瓦等,她都親自拓印,務必達到紙白如玉,墨光如漆,無絲毫墨點沁入字口。拓印完後,她在拓片上或蓋上小印,題上器物名,或拓一佛像印,蓋印時她先祈禱:「心心相印,此便作億萬化身」,然後再蓋上小印:「王懿榮婦黃氏一心供養」。

自古以來,收藏古物,收藏者的眼力至關重要。即使王懿榮這樣的收藏、鑑賞大家,也偶有失手的時候。

宗室盛伯熙和王懿榮是好友,也喜好收藏。兩人每每收藏到精良古物,總是拿來一起賞鑒。有一次,盛伯熙購買了一幅著名書畫家戴文節的畫作,越看越喜歡,就邀請王懿榮過來欣賞。王懿榮捧著畫作,也覺得實在太美,只顧得一個勁地表示祝賀。過了很久,有明眼人在鑑賞這一藏品時,仔細審視落款,才發現題寫的時間有問題,這幅作品原來是贗品。王懿榮、盛伯熙聽後,對視良久,感慨不已。

有一次,王懿榮與同好古物的兩江總督端方、盛伯熙等一起飲酒。飲至酣處,端方見王懿榮滿口不離古物,就嘲笑說:「君講古,勿蹈翁氏覆轍。」身為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的常熟人翁同龢,同樣嗜古如命。「戊戌變法」失敗後,對維新派翁同龢余恨未消的慈禧太后下懿旨訓飭翁同龢不好好傳授光緒皇帝以經史,反而以古物文玩讓光緒帝玩物喪志。端方嘲笑王懿榮,意思是提醒王懿榮,當朝太后不喜歡迷好古物的人,要注意克制。

王懿榮聽罷,哈哈大笑,說:「翁相國身為朝廷宰輔,人家有國家大事要負責。我不過是個南書房侍從,任務就是陪著皇帝論論經史、談談詩文。古物文玩,也是我的職責啊,我還怕皇上不好古呢!」盛伯熙聽了哈哈大笑。

嵇康遺風成雅談

王懿榮早年受業於名師周夢白,「為文皆翔實典雅,堅重密栗,專家或有不逮」,在學術上有相當的造詣。王懿榮擅書法,工行、楷書,曾云:「作一字須含十二意」。慈禧太后非常欣賞王懿榮的書法,「尚方貼絡所需,其章幅稍大者,孝欽後必降口敕曰:『令王懿榮書』」。在他考入進士之前,年紀輕輕即負博雅盛名,深得當時學界的器重與推許。光緒六年(1880),王懿榮榮升進士後,京師名流和那些進京趕考的讀書人,都以能見其一面為榮。

王懿榮書法

王懿榮書法

王懿榮書法

當時,社交場中已有名片,稱為「名刺」、「帖子」。王懿榮在答拜客人時,常用三種不同的名片——對那些只能做八股文章的讀書人,他用楷書寫名片;對那些稍通古今,但學問不甚了了者,用隸書寫名片;而對那些專精漢學、旁通金石的學問大家,則用小篆書寫名片。當時黟縣有位汪仲伊,跟王懿榮同一年考中進士。有一次拜訪王懿榮後,朋友就問他王懿榮給的什麼名片,汪仲伊大笑說:「給的隸書名片。這估計還是看在我們是同年的份上!」

晉代「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曾按客人的俗雅不同,分別待以青眼、白眼。王懿榮「三種名片」的做法,有嵇康之遺風,一時在京都傳為雅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WglRW4BMH2_cNUgdb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