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移動辦公市場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形勢,在國內,社交巨頭騰訊、電商大拿阿里、企業服務老兵金蝶屬於第一梯隊玩起了鬥地主,而新興的後起之秀、小型創業公司、傳統OA企業也仍然在細分市場拼勁全力。在國外,科技巨頭Google和微軟、社交霸主Facebook和獨角獸Slack則打起了麻將,而諸如SalesForce、Trello仍然在深耕細作。
為什麼這麼多大大小小的企業都盯住移動辦公領域呢?我想主要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移動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截止2016年7月,在中國使用智慧型手機用戶數量已經達到13億,4G用戶的數量更是達到6.46億。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在2016年年底預計,2022年全球智慧型手機註冊用戶數量將達到68億,從而推動移動數據流量達到當前的8倍。如此大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基數意味著移動辦公市場的巨大潛力,保守一點估計所有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中有50%的人是工作者,那也意味著全球有大量的用戶會使用手機處理跟工作相關的事務。
第二是企業服務市場的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也就是說2015年以來,中國平均每月約有30萬個新企業誕生,每天新註冊企業超過1萬家。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透露,「十一五」期間中國登記註冊的私營企業數量已經超過840萬戶,年均增速達14.3%,私營企業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群體,占全國實有企業總數的74%。如果放眼全球,新企業增長的數量也是節節攀升。新企業也好、老企業也罷,相同的是他們都需要有專業的企業服務,這個市場需求也必然是非常巨大的。
用戶數量潛力大,市場需求前景好,參與移動辦公市場競爭的廠商多,那麼未來究竟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格局呢?
(1)未來移動辦公市場的新格局一:國內國外仍然涇渭分明。
雖然國外有Google、微軟、Facebook這樣具有頂尖實力的公司涉足企業辦公市場,但是他們仍然不得不面臨本土化的問題。比如Google的很多服務並不能在國內使用,Facebook更是被拒之門外,之前Google的搜索、微軟的MSN都因為種種原因被迫關停中國區的業務。中外企業的管理和文化差異也讓國外To B廠商很難打入國內市場。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阻礙國外廠商進駐國內市場的重要因素是國內和國外職場人士的工作習慣有差異,國外的工作者凡事用郵件的習慣,以及任何待辦都同步到日程中的習慣,下班之後不處理工作的習慣,而這些習慣跟國內的工作者都是有很大差異。
同樣的,國內的移動辦公市場中的翹楚廠商如果大舉進攻國外市場也必定會鎩羽而歸。理由和上面的國外廠商想進駐國內市場也是類似,產品國際化並不是簡單的把語言翻譯成當地語言那麼簡單,還要有對當地文化、人民習慣的深刻了解,如果是給企業服務那必然又會複雜程度更高。國際化不僅要有很大的資金投入,還有很高的人力成本,小公司肯定很難完成。其實國內市場已經非常大,就像微信、淘寶這樣的產品,把國人「伺候」好就已經是巨無霸了,而國內企業服務也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2)未來移動辦公市場的新格局二:國內的移動辦公市場格局會逐漸清晰。
首先,屬於第一梯隊的廠商會根據各自不同的背景和實力聚焦不同的方向。騰訊旗下的企業微信將繼續轉化個人微信中的巨大流量,引導人們用企業微信討論工作,真正做到「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企業微信是一種工作方式」。配合騰訊本身在即時通訊方面的能力,企業微信的發力的方向主要是企業內員工的溝通,如即時消息、語音/視頻會議、免費電話,而企業內部各種複雜的協作流程,企業微信可能將會開放給企業自身接入或者跟第三方合作。
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將繼續發力小微企業,阿里巴巴本身就有很多的小微企業資源池,小微企業市場龐大,同時對企業服務的專業性要求偏低,釘釘可以依靠阿里這個強有力的後台跟大量的第三方合作,打造適合小微企業移動辦公的平台。
金蝶旗下的雲之家將打造更為完善、更懂企業的移動辦公平台,利用金蝶已有的強大健全的線下渠道攻關大中型企業,同時配合線上營銷形成合力。金蝶本身有著二十多年企業服務的基因,懂管理、懂企業,讓新老ERP客戶移動化轉型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國企業所需要的專業服務對騰訊和阿里來說是深水,對金蝶來說則是輕車熟路。三家企業各有優勢,企業微信的社交關係、釘釘的資源、雲之家的專業,短時間內仍然會繼續爭奪整個國內移動辦公市場。
其次,一直走免費路線的產品要麼死亡要麼轉型收費,但是由於企業服務產品跟個人消費產品的巨大差異,最開始靠融資燒錢買流量的產品最終將無以為繼。最初以免費來吸引用戶的To C打法早就被證明在To B市場毫無優勢。企業和個人選擇一款產品的決策途徑、付費意願區別非常大。俗話說,神仙打架小鬼遭殃,第一梯隊在三國殺的時候,沒有特色的小廠商只能逐漸走向消亡,而有獨特價值的也終將難逃被收購兼并的命運。市場就是如此,曾經的「百團大戰」、「O2O風生水起」都印證了這樣的規律。企業服務市場需要深耕細作,一步一個腳印,幾乎不可能出現爆髮式的增長。如果一直不能「自回血」,光靠投資人接濟,最終將再無「接盤俠」。
(3)未來移動辦公市場的新格局三:國外的移動辦公市場將一家獨大。
前面曾戲稱Google、微軟、Facebook和Slack四家打麻將,但是在未來形勢上卻很難形成勢均力敵的態勢。首先對於Google來說,可能是屬於有力無心,現在所涉足的諸多移動辦公應用場景也是屬於無心插柳,即使以後發力可能也是走收購這條路,但是目前來看可能性比較小。Facebook的Workplace前景並不明朗,因為它本身與Facebook的基因相距甚遠。正如前面所說,企業服務是個需要深耕細作的市場,全球的社交市場已經非常巨大,Facebook是否具備這樣的耐心去做企業服務還是個未知數。
微軟和Slack則是完全不同的企業規模,對於進入移動辦公市場的動機也有很大區別。跟Google相比,微軟則是有心有力,在之前的章節中也做過了分析,微軟對於企業服務市場,尤其是移動辦公領域做足了各種布局,包括推出Office 365和Teams,收購Skype、Yammer、LinkedIn、WonderList,甚至曾經嘗試收購Slack未果,可見其實力和野心。而Slack則不同,雖然目前是一枝獨秀的獨角獸,但是公司前身是做遊戲開發,公司規模和微軟也不可同日而語,Slack原本是為了自己公司內的溝通協作所用,並不曾想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是典型的雞蛋孵出了鴨子。
所以,綜合來看微軟無論從技術實力、資金、團隊、已有的布局和對企業服務的理解應該都遠勝於其它對手,在將來繼續花一個高價收購Slack或者其它細分領域比較專業的產品擴大其勢力範圍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情,那時一家獨大的局面幾乎是定局。Slack要麼被收購,要麼上市,是否能超過微軟成為移動辦公領域的巨頭還有待觀察,但是不可否認的是Slack這樣的小公司相比微軟這樣的巨頭會更為靈活,產品戰略上會更聚焦,迅速成長並超越所有對手也是完全有可能。
市場總是風雲變幻,新秀總是層出不窮,技術不斷更新疊代,所以上述的幾個移動辦公領域的未來格局只是對當前現狀的一種推測。套用一句名言,可能未來已經到來,只是尚未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