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世界霸主,是如何淪為歐洲二流國家的

2020-04-13     嘯瞰風雲

西班牙帝國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從一個蕞爾小邦成長為世界霸主。然而,西班牙崛起得快,衰落得也快。其鼎盛期僅僅維持了一百年左右。

用今天的話說,西班牙是第一個享受全球化紅利的國家。西班牙最早發現了美洲大陸,通過美洲的殖民地,西班牙的疆域擴充了好幾倍。這些殖民地涵蓋今天的美國南部,整個中美洲,以及南美洲西部和北部的大片地區,幾乎囊括了西半球最富饒的土地。

西班牙人在美洲燒殺擄掠,還帶去了歐洲的病菌,導致美洲的原住人口下降了4/5。西班牙人從美洲輸入白銀,積累了巨額財富,其陸海軍一度打遍天下無敵手。

後來,西班牙遭到了英國的挑戰。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與英國海軍對決,幾乎被打得全軍覆沒。從此世界霸主易位,西班牙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無敵艦隊的覆滅,被很多人當成西班牙衰落的標誌。但事實卻是,無敵艦隊儘管遭受重創,沒過幾年,西班牙人就重建了他們的海軍,而且規模比無敵艦隊時期的更大。依靠這支艦隊,西班牙人成功擊退了英國人的進攻,重新控制了大西洋航路。所謂「海上霸權」易主的說法,至少還得過半個世紀才成立。

還有人覺得,西班牙帝國的沒落,和它在美洲的殖民掠奪有關。西班牙從美洲獲得了數不盡的金銀,他們都用來幹啥呢?蓋教堂、造宮殿,以及貴族們的各種奢侈享受。結果呢?統治者的生活腐化墮落了,國家就衰敗了。

這種說法貌似有理,實則經不起推敲。你想啊,如果國家變得富有就會停滯不前,那麼後來的英國、法國與荷蘭這些國家,不也從全球化中獲得了大量財富嗎?為什麼這些國家的統治者就沒有「腐化墮落」呢?這背後顯然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讓我們回到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的版圖。你是否發現,西班牙的領土,除了海外殖民地以外,在歐洲也占了很大比例。今天的中歐地區、義大利南部,還有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島和撒丁島,曾經都是西班牙的。為什麼會這樣?

綠色區域為西班牙全盛時期全球版圖(合併了葡萄牙後,葡萄牙殖民地也被列入)

這就有必要回顧一下西班牙的歷史了。

確切地說,西班牙帝國由三部分組成,它們分別是位於伊比利亞半島的母國,還有歐洲帝國,以及美洲的殖民地。這三大區域構成了一個三元體系,其治理結構也大不相同。

15世紀下半葉,伊莎貝拉女王與費迪南二世通婚,將伊比利亞半島內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王國合併,這就是今天西班牙王國的雛形。

伊莎貝拉女王

夫妻倆的都很能幹。上台之後,兩人便致力於集權化改革,他們廢除了騎士的特權,沒收騎士的土地。驅逐周邊地區的諸侯,拆除他們的城堡。城鎮的自治權被取消,改由政府直接任命當地的行政長官。另外,他們還免去了教士與貴族出席議會的權力,並將教會的封地收歸國有。

伊莎貝拉與斐迪南二世勵精圖治,把西班牙成功打造成一個集權國家。也為帝國的黃金歲月做好了鋪墊。

伊莎貝拉於1504年去世,她的女兒胡安娜嫁給了奧地利的菲利普,他們的長子,即查理五世,是西班牙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

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非常幸運,他剛一出生,便擁有了歐洲的好多片領地,它們主要位於現在的德國與奧地利境內,還包括法國的部分地區,以及今天的荷蘭,那時候叫做尼德蘭。

這些地區可是歐洲的心臟,乃名副其實的膏腴之地。別的不說,光是一個荷蘭,就會給帝國提供大量的商業稅收。查理五世真是撿了個大便宜。

你也許會問,這麼多土地是怎麼來的?難道是靠武力打下來的嗎?當然不是,它們都是通過繼承獲得的。

查理五世他爹,也就是奧地利的菲利普,來自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菲利普的父親馬克西米安一世,曾做過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這個哈布斯堡家族一度是歐洲最顯赫的家族,很多成員不是國王就是王后。歐洲的不少國家,都曾經是他們的地盤。

不過,這個家族很奇葩,別人用武力取得天下,而哈布斯堡則是通過結婚。只要和當地的統治者通婚,哈布斯堡家族就獲得了該土地的繼承權。馬克西米安就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中歐與尼德蘭的。

查理五世是個野心家,他大半生都在東征西討中度過。相繼擊敗了法國與鄂圖曼帝國,獲得了義大利南部的大片土地。占領義大利後,整個地中海西部的海域,已經納入了他的掌控範圍。

查理五世的另一項功績是開發了美洲。在他統治期間,西班牙人在美洲相繼征服了印加帝國與阿茲特克帝國,並第一次把觸角伸向了北美大陸,在當地建立了首個歐洲人的殖民點。

查理五世的統治區域如此廣闊,卻充滿了不確定性。前面說過,西班牙帝國屬於一個三元結構:本土、歐洲與海外。其中,集權化程度最高的,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母國。但隨著疆域的擴大,查理五世的宮廷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外國面孔,他們包括義大利人、弗蘭德人、勃艮第人等等,堪稱一支「國際化」的政府團隊。

這位國王所經營的,是一個跨國的家族企業,它們的人口,文化與經濟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治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而且,並非所有地區都願意臣服於西班牙的統治。所以,查理五世只能在各地設置政務院和委員會,它們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

儘管查理五世為加強統治,在每個區域設立了統一的部級機構,並向各地派遣總督。然而,總督的權力非常有限,他們不斷受到來自委員會、行政院以及當地貴族的掣肘。很多時候,他們甚至都無法對下屬發號施令。

這樣的國家可想而知,中央政府的權威形同虛設。個別地區如尼德蘭,在查理五世統治的末期更是爆發了叛亂。到了16世紀五十年代,整個歐洲可供查理直接調遣的軍隊,也就區區15萬人。這就意味著,如果有兩個地區同時爆發戰爭,國王的軍隊就不夠用了。

當查理五世的繼承者腓力二世登基時,西班牙帝國雖在名義上掌管著歐洲的四片大領地,實際情況卻是各自為政,帝國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要是沒有來自美洲的白銀,西班牙早已分崩離析。

腓力二世

相比歐洲的一團亂麻,西班牙對美洲的統治則要輕鬆的多。美洲殖民地基本上由帝國直接管轄,總督在當地享有絕對的統治權。隨著一座座大型銀礦被發現,美洲開始向西班牙源源不斷地輸血,支撐了帝國的財政大廈。

即便如此,巔峰時期的白銀進口量,也只占財政收入的25%左右。其餘的白銀,是以走私的方式進口的,故難以做出準確的統計,據說達公開進口量的兩倍左右。

對腓力二世而言,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依舊來自於伊比利亞半島,它包括傳統的商業稅,向教士和平民徵收的宗教稅,以及窮人所提供的徭役,還有向中產階級發放國債。

憑藉殖民地貿易與本土稅收,西班牙帝國在腓力二世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美洲的白銀功不可沒,不過,西班牙馬上就要嘗到代價。

首先,隨著美洲移民的增加,當地對葡萄酒和橄欖油這類商品的需求也在上升。它們在當地難以生產,所以地中海氣候的西班牙,就成了這類商品的主要供應地。因為長途貿易的緣故,葡萄酒和橄欖油的利潤非常豐厚,結果就促使不少西班牙貴族選擇種植葡萄和橄欖,而不再種植穀物。

這樣做帶來的直接後果,是影響了國內的農業發展,尤其是糧食作物的種植。葡萄園和橄欖園對人力的要求,與穀物農田完全不同,很多農民失去了工作,在農村地區,僅有三分之一的男性從事農業生產。西班牙也從昔日的穀物出口國,變成了穀物進口國。

糧食需要依賴國外進口,意味著西班牙農業過早地迎來萎縮。如果它的製造業能夠繁榮起來,還可以吸納剩餘的勞動力。然而,西班牙的製造業也面臨重重困難,其背後的「罪魁禍首」,正是來自美洲的白銀。

白銀的大規模湧入,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使生活成本與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生產成本的增加,遏制了西班牙國內紡織業的發展,讓西班牙經濟步入了死循環。

伊比利亞曾經盛產羊毛,現如今,廣大農田草場變成了種植園,而通貨膨脹也給紡織業帶來了持久的劣勢。來自英、法、尼德蘭等國的紡織品,由於價格便宜,紛紛入侵西班牙本土市場,甚至遠銷美洲,取代了伊比利亞半島昂貴的布匹與羊毛。這就進一步壓縮了西班牙國內製造業的生存空間。

隨著美洲農業的發展,殖民地對舊大陸商品的需求,已經從最初的農產品轉變成製造業產品,而這恰恰是西班牙所欠缺的。所以,西班牙只能先從英國或者荷蘭商人那裡購買,再轉售到殖民地,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到了16世紀中葉,西班牙對美洲的貿易額已經下降60%。

所以從長遠來看,美洲的財富並沒有造福西班牙,反而使它失去了經濟上的競爭力,而西班牙還要依靠這筆財富,作為在歐洲的戰爭開銷。

腓力二世把西班牙帝國帶向了全盛時期,其文治武功較查理五世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先是阻斷了鄂圖曼帝國的海上進攻,隨後又吞併了葡萄牙,將葡萄牙的海外領地悉數併入版圖。不過,西班牙人在北方卻遇到了麻煩,尼德蘭爆發資產階級起義,宣布脫離西班牙的統治,儘管之後西班牙一度收復了尼德蘭南部,但是多年的戰爭,卻嚴重消耗了帝國的財政,使西班牙無力再對這些地區實施有效統治。

到了1627年,西班牙已經瀕臨破產,對如此家大業大的帝國而言,這簡直不可思議。然而,西班牙所統治的歐洲領地,大多數都不能為帝國提供財政支持。就拿與西班牙鄰近的葡萄牙來說吧,這裡從未向西班牙政府交過一分錢,而西班牙給葡萄牙有限的財政補貼,只夠維持當地的治安。

至於義大利呢?也沒好不到哪兒去,這裡僅僅向西班牙提供過一次年貢,而且數額少得可憐。然而,西班牙卻得向這些地區派遣守衛部隊,光是日常開銷就遠遠超過了所獲得的年貢。

尼德蘭就更慘了,西班牙連年向這裡派兵,始終入不敷出。西班牙對尼德蘭的經營,根本就是一筆虧本的買賣。

所以,西班牙帝國徒有表面上的強大,它的內核卻不堪一擊,治理模式是東拼西湊而成的。這就好比一家企業,憑藉著自己財大氣粗,一口氣收購了好幾家公司。本以為收購之後能夠擴大營業額,殊不知,由於制度整合的不充分,反而讓這個龐然大物步履維艱,不斷地陷入虧損境地。

西班牙帝國就是這樣一家大公司,哈布斯堡家族為它提供了龐大的領地,美洲的殖民地為其帶來數不盡的財富。然而,規模與財富沒能換來公司體制的健康運行,企業內部管理混亂,人員各自為政,相互傾軋。總部甚至無法從分公司獲得足夠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在這家企業四周,已經出現了強勁的競爭對手。他們警惕地看著這頭笨重的恐龍,隨時準備將其掀翻。法國覬覦著西班牙的歐洲領地,英國則要奪取西班牙的海上霸權。他們左右夾攻,摧毀了西班牙帝國最後的榮耀。

隨著查理二世的去世,哈布斯堡家族在西班牙的統治壽終正寢。到了17世紀下半葉,帝國財政連年赤字,國內工業蕭條,失業嚴重,貨幣體系幾乎崩塌。西班牙再無力量,與新崛起的對手相抗衡。

今天我們經常說,「一手好牌,被XX人打爛了。」這句話通常的含義是:錯誤的決策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即便你手上的資源再好,也幫不了你。但是很多時候,將一手好牌打爛,不見得是由於人的主觀原因,如果你沒有搭建好一個成熟的制度體系,則無論多好的資源,都可能在這個體系中成為爛牌。西班牙帝國的衰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Ke3cnEBrZ4kL1ViZKLf.html